•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十二宫

    十二宫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美国2007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马克·鲁弗洛,安东尼·爱德华兹,小罗伯特·唐尼,布莱恩·考克斯,约翰·卡洛·林奇,里奇蒙德·阿奎特,鲍勃·斯蒂芬森,约翰·莱西,科洛·塞维尼,艾德·塞特拉基安,约翰·盖兹,约翰·特里,坎迪·克拉克,伊莱亚斯·科泰斯 

    导演:大卫·芬奇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不耻真相

    • HD中字

      十二公民

    • HD

      一天2017

    • HD中字

      燃烧2018

    • 嫌疑人

    • HD中字

      上帝的笔误2022

    • HD

      狄仁杰:长安变

    • HD中字

      寻仇阴阳界

     剧照

    十二宫 剧照 NO.1十二宫 剧照 NO.2十二宫 剧照 NO.3十二宫 剧照 NO.4十二宫 剧照 NO.5十二宫 剧照 NO.6十二宫 剧照 NO.16十二宫 剧照 NO.17十二宫 剧照 NO.18十二宫 剧照 NO.19十二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70年代,旧金山出现了一个自称“十二宫”的杀人狂,杀人后,向媒体寄一封信,留下密码、线索,向警方挑衅,多次的阴差阳错使案件陷入僵局,警方渐渐束手无策。连环杀人案件也引起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

     长篇影评

     1 ) 影像的眼睛——时代里的《十二宫》

    (本人非芬奇粉丝,所以难免有些地方没能get到导演所擅长表现出的东西)

    本片算的上是现如今我个人最喜欢的芬奇电影了(虽然还没有将他的作品补完,但就目前来看,是最佳),因为本人对七十年代风格的喜爱,在这部电影中或多或少得到了满足,毕竟,从一开头的复古风格的logo,就让人直呼有那味儿。而芬奇的个人风格也在《十二宫》的重组事实里,散发出神奇的魅力。

    这个片头太复古了

    首先,电影的画面中表达了一种对物体的迷恋{总让我想起(总统班底)}。首先,我们可以单独的把本片中的大特写拿出来看,简单之余精确的将证据的“真实性”摆在观众面前,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扑朔迷离”。

    (也许还有反思媒介的作用?)虽说如此,这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吧

    而另一方面,摄像机,信件和电视这些元素,在我看来也成功的构建出了独属于过去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唐人街》,《电视台风云》}。

    这里实际上有种涩情的感觉,摄像机就像个YJ一样“我想到的居然先是《催花手》”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两个值得突出说明的视觉“重点”。首先,电话这个意向作为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被从头到尾的运用,电话作为一个引导的物件,象征着外界的交流,以及使得多方人物的距离得以在对话的场景里足够的拉近,让观众沉浸其中。与此同时,另一个大一点的“物件”汽车也一样被突出,在马克叔登场时所运用的上帝镜头,稳稳地跟拍出租汽车的运动,汽车作为一个探访未知的引导空间,被观众的眼球所记忆。我为什么先说这俩个元素呢,因为后面,后面有极大的作用。

    我还挺喜欢这段对话的,镜头有种安东尼奥尼感觉(表意,表意)

    这段运镜挺惊艳的,也使得大卫(马克叔)的登场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点,就是芬奇所为人津津乐道的对话场景的拍摄,本片中有俩点被突出,一是类似于(打破第四面墙)的凝视镜头,被全片时不时的运用,此处当然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影像风格的埋设,“走入角色的情绪”才是最最主要的作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平铺直叙中,我们得以在这里看见心理浮动的暗流。而除此之外,正如芬奇所有的作品为了叙事所做的事一样,人物的场景中,正反打的切换象征着引导者与被引导着的关系远近,以及值得观众注意的重点的话语,而环境的流畅转换,则很好的依靠美术部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这处谈话中,女人是一个引导者,不只引导主角,还有观众

    还是标准的三角构图啊。

    注意那蓝色的酒杯,象征着对话的缓缓进行。

    说完这些,我们看位于后半段,吉伦哈尔所饰演的罗伯特拜访冯恩那段戏,刚才提到的这些元素里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也使得这个高潮的戏份是如此的牵动人心。

    黑暗象征着未知与恐惧,车子和司机是突出为了过度和下一个场景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凝视恐惧,骇人的镜头(像不像《杀人回忆》)

    被关闭的电话,间接指出场景的无人知晓和机密,闷骚至极

    截这张图,主要就是吓人。(看了原片的就知道啥意思)

    当然,除此之外,本片更让我所喜爱的,就是前半段犯罪过程的调度,极具黑色片风范。缓慢的铺垫,没有太多血,带着让人兴奋地真实的暴力,是如此的迷人,着实有当年新派警匪片的风范。(当然,如果这个拍不好的话,也对不起连电影中都直接点名道姓致敬的《肮脏的哈里》)

    这段戏调度让人印象深刻。

    大概如此。不过在最后,自己还是得大声的说一下,虽然这片是佳作,但我还是,不,喜,欢,芬奇风格!!!!(最后的吐槽,哇咔咔,写这篇意料之中的累啊,而且还没多少字数。。。)

     2 ) 这是一部没有结论的侦探片

    《十二宫杀手》是由华纳兄弟公司于2007年3月2日推出的悬疑片,由大卫·芬奇执导,杰克·吉伦哈尔、马克·鲁弗洛、小罗伯特·唐尼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旧金山出现了一个自称“十二宫”的杀人狂,杀人后,向媒体寄一封信,留下密码、线索,连环杀人案件引起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注意,他们在警察的帮助下,开始调查这一系列的连环凶杀案件。
    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侦探片。 可能为了忠于现实,电影罗列了非常大量的证据和线索,零碎和不连贯使我觉得分散了电影的关注点,也使两个半小时的故事变得拖沓松散。而且作为凶杀案悬念是做到了,不停地转换悬疑也很成功,但凶杀的场面往往只是一瞬带过,少了点杀人的刺激和血腥的疯狂。
    看完了也没破案让我有点郁闷

     3 ) 大卫芬奇如何操控情绪:瓦列霍枪击案(十二宫第一次出场)

    《十二宫》绝对是被豆瓣严重低估的一部芬奇电影。

    芬奇在这部电影中摆脱了以往对兴奋的追求,没有蒙太奇的癫狂切换,而是选择规避冲突,弱化戏剧性,将重心侧重于追逐真相的记者与警察,而非真相本身。但即使是在这种反类型的情况下,芬奇也能将氛围做到极致,在冷静与迟钝中释放强烈的力量感。

    地下室那场著名的戏已经有很多博主做了视听方面的解读,湖边的凶杀案与李的审讯戏也有相关垃片,B站即可。目前开头十二宫第一次出场的凶杀戏目前没有找到有人写,我仅从电影爱好者的身份进行尝试。

    全景镜头,交代环境,大面积黑暗和舞台式的灯光让空旷的环境变得逼仄,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车内环
    接着,一组车内过肩正反打
    台词的交流中表达了男主的疑惑,并且在这组正反打的镜头中我们无法注视到车正后方的情况
    另一边两台车准备离去
    女主很主动的像男主示好,转移话题,并将手搭在男主肩膀上
    但是男主明显心不在焉
    反打回来,车后人扔来了烟花,两人被吓到,这一组正反打的节奏明显比之前要快
    这一帧非常关键,出现了越轴(一般来说这是创作者要避免的情况,应遵循轴线原则,摄像机要处于两人产生的轴线的同一侧,在两人的关系中男主要始终处于画面左侧,女主处于画面右侧,才不违背视觉逻辑),而这种处理打破了观众的视觉惯性,从而营造紧张的气氛。同时女主收手,角色产生警惕。
    此时的鞭炮声很像枪击声
    随着这一句脏话,紧张的氛围有所缓解
    回到正反打,轴线重新建立,警惕解除,两人的谈话气氛也变得轻松
    要注意的是此时十二宫《Hurry Gurdy Man》已经响起,但音量很小,整体的声音仍然是环境音主导
    接下来的镜头有一次出现了越轴,再加之女主的手又一次的搭在了男主的肩膀上,原先的紧张氛围又一次产生
    然后对应的是女主的主观镜头,十二宫的车往他们的正后方行驶
    第一次给出了越轴之后的反打镜头,这样观众能同时看到两位主角的表情
    女主的手收回,再一次都产生了警惕
    十二宫的车停在了正后方,并熄灭了车灯,神秘与未知感油然而生
    双人镜头,这个镜头的阴影与受光各占镜头的上下两半,车内的两人也处于一种被照射、暴露的被动状态,暗示着危险可能随时发生
    此时画外音表现十二宫的车正在离开
    接上一个镜头,女主反头的动作,芬奇完成了轴线的跳跃
    十二宫的车驶向远处
    原来的正反打重新建立,警惕再一次缓解,但男主的质问与女主的敷衍回答再一次增加了神秘感
    两人短暂交流过后,十二宫的车开了回来
    又一次越轴,回到那个双人镜头,熟悉的恐惧感与两人的被动地位再一次出现
    车再次停在了正后方,十二宫打开手电让自己处于背光状态,我们只能看到十二宫的大致轮廓,而看不到他的表情以及具体的动作与意图,大卫芬奇总是让十二宫处于黑暗之中,以强调他的神秘特质
    而主角惊慌失措的表情能让观众产生共情
    注意,此时十二宫完全可以走向镜头右侧进行射击,但是大卫芬奇让其走向左侧始终处于黑暗之中
    而到此处,两人已无处可逃,处于完全被主导的状态,而此前十二宫的神秘特质在从恐惧感上升为一种危机感,并达到峰值
    随后杀戮开始,观众在此之前所积累的情绪在此刻释放
    上面一共有四组镜头,每组镜头都枪火的特写镜头与女主被击中的近中景镜头组成,但是每组镜头的构图却不同
    从十二宫开火到女主已无动静,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五秒,剪辑的提速也让情绪快速释放
    十二宫察觉车内仍有动静,用手电筒确认后又返回补枪
    随后回到开场的全景镜头,十二宫出场时就已响起的音乐《Hurry Gurdy Man》音量逐渐增大,淹没了受害者尖叫声,落幕

    大卫芬奇在这场戏中通过规避凶手的主观视角和背光的使用构建了十二宫支配性地位及独特的神秘感,轴线的反复跳跃与重构利用了观众的视觉逻辑,使观众与角色同步陷入恐惧及被动的地位,达到操控情绪的效果。大卫芬奇放弃了以往更加具有生理性刺激的暴力镜头,反而选择了一种非常节制但又干净利落的呈现方式,营造气氛的方式既高级又自然。

     4 ) FIFF13丨DAY2《十二宫》:烟火照亮的是独自走在寻真路上的远行者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十二宫》,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被迷雾遮盖的追凶者苦苦寻求真相的评价了!

    Supremacyacron:

    一点也不大卫·芬奇。

    果树:

    连环杀手题材必看的一部。

    杰瑞米太阳:

    曲高和寡,妙伎难工,好片无人识,烂片天下知。

    曲有误:

    名声大噪的悬案,最后通常都演变为追查者的执念。

    巴黎小情歌:

    大卫·芬奇用一种弱化戏剧张力,弱化悬疑感,非常写实的叙述方式反倒讨人喜欢。

    杰夫江:

    迷雾笼罩,充满未知,但藏起来的悬念无法让我保持160分钟的专注度,显然男主对谜题的兴趣比我强得多。

    我们敏熙:

    看了半小时后就知道剩下的两个小时只有最后半个小时是关键。这种无头公案最后都成了调查者心里的一种obsession。

    George:

    拍法是尝试丢掉包袱和塑造人物,但感觉有一点得不偿失,卡在中间了,但是同样的思路发展到社交网络的时候人物就出来了。

    蝠蝠:

    谈话时的快剪辑+机位间的快转换,大卫·芬奇就算在慢节奏电影里也要做一个炫技狂,现存于世的导演里应该是没有人比他更能运用镜头来展现故事内核了。

    飞飞:

    在反类型的过程中,琐碎的流程、无法进展的停滞,事无巨细地展现,看似闲笔实则踏实。一种似有若无的暧昧穿插在参与案件的人员中,把真相脂后,人事置于前。

    Outisss:

    完全没想到大卫·芬奇会拍一部与以前他风格截然不同的电影,芬奇的控制力很棒,影像也足够冷静克制,但整部电影让我感觉略微沉闷让我忍不住摸了几次手机……

    松野空松:

    先吐槽,第一组被杀以及婴儿那组是真的活该,蠢钝如猪。整部电影太冗余了,可以删一些内容,整片看下来好疲惫,明明节奏并没有社交网络那么紧凑但是看完脑子好累。

    莫扎特仑苏:

    当代法治社会下的正义史诗。对大卫芬奇来说确实是异类的悬疑片,但依旧可以窥见平静水面下暗涌的波涛,真相一次次在将要浮出水面时又沉入海底,平凡人坚持正义成为英雄。

    盆满钵满赵+:

    整体观感很像一个没那么多起伏的《龙纹身的女孩》,看了一个小时大概也就知道最后不会将罪犯绳之以法,但整体仍就是好看的。部分段落悬疑感营造的很好,但整体更多注重于三人对案件的探索、外界因素的影响,精彩的悬疑部分显得有点割裂。还是没那么喜欢吧。

    欧.尹:

    大卫•芬奇第七部, 真实的连环杀手案件不同于《七宗罪》那般具有强戏剧性与设计感,略显无趣的剧情让人无所适从,却也让人更关注案情本身与探案中的人物。十二宫并不那么芬奇,却常在细节中体现出导演一贯的技巧;十二宫节奏不是很明快,却一环扣一环回味起来却也并无缀笔。看罢本片,我一如探案中崩溃的执着于真相的人们一样,头昏脑胀,只想放低。

    RIVER:

    还是从案件本身出发去刻画人,某种程度上男主对于抓住凶手的执念更多是一种出于对环境无所适从的必然选择,前面不断渲染他在报社中的无足轻重,也有意略去对他家庭群像的描摹,包括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一直将他放在局外人的位置,还用了唐尼的角色做烟雾弹,而当最后,在所有被遗忘的与被遗弃的秘密在他手中逐渐显露真相时,他才真正的从人物成为在字幕上有一席之地的活生生的人,那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对于自我存在的执著证明。

    Pincent:

    可以与《杀人回忆》媲美的犯罪悬疑片,评判这种类型片显然不能只着眼于案件与猜谜本身,同时在于看其如何构建一个由事实和疑点组成的案情迷宫的过程,以及如何让旧金山看起来始终笼罩着迷雾(前面半小时用了一个与汽车运动轨迹完全同步的远景航拍镜头来表现我们所见与我们所知距离的遥远),电影如法庭探案剧一般,在生活日常之外的场景基本都聚焦于警察方面的探案记事簿上与媒体方面的新闻编辑室内,将案情“书面化”,芬奇太懂得在漫长的时间线内,在追踪与被追踪之间,如何保持节奏感和适度的紧张感,用生动的人物细节让观众产生对主要角色的关心,也记得住过场的路人角色(比如那个前台大叔)。电影又如同进行一场精神分析和构建梦境,作为角色研究,隐喻着电影创作者对拍摄灵感、拍摄材料、拍摄对象一种偏执的迷恋。

    Bob_Chow:

    体系庞大,跨度数十年,叙事和镜头风格也根据需要作出转变,开始时的窥视和奇观般的犯罪事件,到中期变为交叉的多线并进,最后层层堆叠不断推进,从纯粹的观感来讲其实是从高潮降至平缓,后半程更多的是服从因真实事件改编而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头有尾。已经足够精彩但还是想要看到更多广阔的语境,比如对于时代特征,地貌,历史的刻画。中间一段黑幕配上新闻叙述非常精彩,若是能更多在影片各处则更为有趣。漫画家和警察的刻画依然摆脱不了“事业-家庭”的传统矛盾,用笔墨过多在此略有浪费。调色饱和偏暖,不失厚重。前半段着重笔墨的个像太多,导致后半程专注于警官破案时开始失衡,漫画家和原编辑逐渐隐去,最后再冒出来。放大镜头下的密文,报纸,广播,广告上的手表,胶片开头的符号,多重传播学意义上的自身媒介反思,饶有趣味,但是不够深。

    子夜无人:

    没有我看过的其他大卫·芬奇作品那样酷炫和花哨,反而是异常地沉稳。一般这种连环凶案的拍法要么以情节为驱动,将主体案件写得惊险刺激、高潮不断、悬念迭起;要么以人物为驱动,这里又可以兵分两路,呈现犯罪者复杂的心理动机是一种,放大缉凶者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无力感中被异化的过程又是另一种。 而本片其实在以上三种层面都有撩拨的意识,但最后真正完成输出的其实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空气,有压抑的也有汹涌的,有逼真的也有致幻的。这种社会性不是什么对体制的抨击或者对系统机构的针砭时弊,每一次凶案过程和每一具尸体都是一次侧写,警察、记者、画家,幕后黑手,太阳、月亮、星辰、黄道周期,那可以是美利坚的冰山一角,也可以是任何人从日常到毁灭之间无差别的阵痛。真相被竭尽全力捕捉又被轻轻放过,那些为此被耗费的人生再也不会迎来新的结果。

    Bwheat19920313:

    对于生活在当今这个相对来说可以叫做“风平浪静”的社会中的我们,其实很难去想象有这样完全可以称得上“恐怖”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发生,更是难以想象曾经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这几乎难以捕捉到的真相,付出了超越他人的想象更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一切。但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过,还被大卫·芬奇这位在那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的导演所记录下来。整部电影看下来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这一定是我狭小的观影量里最好的电影之一了。其实说实话,这部电影其实不太算那类最让我喜欢的电影,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太多惊悚的杀人桥段和烧脑的推理过程,但是在芬奇冷静克制但又无处不在释放着情感的镜头下,缺失了这部分抢眼内容的电影却依然让人动容不已,仿佛有魔力一般地让观众完完全全沉浸到了那种想要去揭开真相的情绪当中。这起案件到了最后凶手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闪闪发光的是那些能为了这么一个早已不被人在乎的事情,却依然愿意赌上自己所有风华正茂的最好的时光的那些“孤独者”们。其实他们的心里何尝不曾有过害怕和退缩?但那股执着和坚持早已穿透旧金山湾那漆黑的迷雾,照耀在每个观众的心里,如七月四日的烟火那般通透人间。毫无疑问地本届最佳电影,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电影可以把故事拍成这般精彩,更是可以跳出荧幕往每一个人身上打上烙印,让人们在许多年之后想起依然能心头一颤:啊,原来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过这样耀眼的灵魂。

    #FIFF13#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这部被严重低估的犯罪片,说出了关于人生的真相

    被低估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部电影讲的是A,大家理解成了B,叫被误解;如果一部电影明明很好,却少有人知道,叫被埋没;如果一部电影原本很不错,但多数人看不下去,叫艺术电影。

    那么什么是被低估?

    我想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应该是:我们把它想简单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我说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卫·芬奇导演的《十二宫》。

    它是一部犯罪片,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旧金山一个自称“十二宫”的连环杀手,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犯下多起命案。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整个追凶的过程。

    如果是通常的犯罪片,应该会把叙事重点放在警匪对决上,情节应该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可《十二宫》并没有。

    它更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文艺片,而且凶手最终也没有被指认。看的时候你甚至会冒出疑问,难道大卫·芬奇用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只是在讲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吗?如果不是,他又在讲什么?

    也许影片开始的两个镜头,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

    第一个镜头是,即将遇害的一对青年男女开车出去约会,摄影机从车内向外拍,如卷轴一般展开了整座城市的街景。

    第二个镜头是“十二宫”杀人后,寄了一封写有密码的信去警局。大卫·芬奇故意把这封信从分拣到送至警局,再到穿过走廊最终落在办公桌上的过程,完整地呈现给我们。

    这两个镜头对一部犯罪片来说,都是过场戏,甚至是废戏,但大卫·芬奇却觉得它们很重要,值得花时间呈现。为什么?

    其实他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别总盯着案件本身,我想讲的比这要多。

    比如讲一座城市,讲一个年代,讲一群人的生活,讲人的际遇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就像那徐徐展开的街景,浸透着一个颓败的黄金年代;就像那封信从千百封信中脱颖而出,最终落在了一人之手。

    《十二宫》绝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犯罪片,它讲的是比犯罪还要凶险的人生。

    围绕十二宫杀人案,影片重点讲了三个人物。一个是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官大卫,一个是负责报道案件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保罗,另一位是报社的插画师罗伯特,他本与案件无关,却因酷爱解谜深陷其中。

    看完影片我就在想,如果没有十二宫杀手,或者十二宫并没有出现在旧金山,这三个人的人生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保罗还是那个报社的红人,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罗伯特依旧是个安静的插画师,与家人过着安稳的生活;大卫也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对警察的事业充满热情。

    然而十二宫出现后,这些美好也只能沦为幻想。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学时候看《十二宫》和最近重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那时看《十二宫》,也很喜欢,但更多是被它那股颓丧劲儿吸引。在那时的我看来,《十二宫》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

    影片中的三个主角为了抓到十二宫杀手,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十几年都搭上了。在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与真凶失之交臂后,他们的人生都被不同程度的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保罗离开《旧金山纪事报》,去了一家不知名的小报社,终日烂醉在家中;大卫对案件彻底绝望,以至于整个人都变得消极。他甚至觉得,反正罪犯是抓不完的,做警察又何必那么较真。

    相比之下,最好的是罗伯特,只有他始终没有放弃。甚至到最后,他经过多年调查终于锁定了凶手。可是,年头太久了,证据已消失殆尽,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真凶从眼前溜走,并连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一手葬送。

    这个故事简直太丧了。它如此大费周章,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原来时间,才是最无情的连环杀手。

    这是我年轻时的理解。

    可最近一次看,我的想法变了。

    我发现《十二宫》尽管表面看依然很丧,但内里却是积极的。

    它也并不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意义”的电影。说得更直白一点,当一个人恍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并无意义时,他该如何面对这个残忍的真相?

    这才是《十二宫》真正想要探讨的事情。

    具体到影片中,当十几年过去,追凶已彻底无望时,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最好的年华已被浪掷。他们陷入到一种巨大的虚无之中,于是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保罗把余下的生命交给了酒精,以肉体的自毁来消解精神的无力。

    大卫成了一个犬儒主义者,以对什么都无所谓来掩饰内心的不甘。当他的搭档离开重案组,找到一个清闲的差事养老时,他不舍又羡慕地说:“嘿,这回你终于有时间去尝尝生鱼片的味道了。”

    而他还要继续沤在这里,像罐头中的鱼一样毫无生气。

    面对杀手的缺席所象征的意义的虚无,主角们不是自弃,就是自欺,只有罗伯特依然在执着追凶。

    但实际上,他是离案件最远的那个人。他一不是警察,二不是记者,哪怕他真的认定了凶手,也根本没有权力执法。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对此,罗伯特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人肯做。

    我觉得他把自己想得过于伟大了,其实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给自己多年的付出一个交代,更是为了用自己虚构的小意义来反抗巨大的无意义。

    为此,他立下誓言:“我要站在那个人(指十二宫)的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确认他是真凶。”

    这件事还真的让他做到了。

    那是1983年12月20日,距离十二宫杀手首次犯案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罗伯特在一家杂货店里,见到了他认定的真凶亚瑟·李·艾伦。

    李向他献上礼貌的微笑,和任何一个店员一样,询问道:“Can I help you?”

    那是整部电影最接近真相的一刻。面对罗伯特凝视的眼睛,李的眼神由松弛变得狐疑,直到写满了惊恐。罗伯特从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但他并不能做什么,只能回一句“No”,然后转身离开。

    我曾经以为那是罗伯特的又一次失败,但现在我觉得,在那短短五秒凝滞的空气里,他一定瞥见了自己的生命中有一束微光正在悄悄展开。

    尽管影片最后,大卫·芬奇再一次无情地用字幕告诉我们,李很可能是无辜的。但那已经无所谓了。

    正如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终极意义,我们实际都在为自己虚构的意义而活。可是,那一点也不虚假,相反,为它执着无畏地奋斗,以此反抗无意义的人生,才是意义本身。

    影片最后,罗伯特把自己这十几年的追凶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索命十二宫》。那本书被放在明亮的玻璃窗里,永远铭记着一个故事,那是一个没有抓到真凶的故事,有遗憾,却不绝望。正如每一个为自己认定的事拼命的人,才是生活里真正的勇者。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把《十二宫》视为美版《杀人回忆》。

    表面看很合理,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凶手永远逃走了”的故事。可是,它们最终的表达落点又是很不同的。

    这点从影片的结尾就能看出来。

    《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回到曾经查案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告诉他,真凶或许也曾经来过。这时一个大特写拍宋康昊惊恐的脸,他突然看向镜头,看着屏幕外的我们,仿佛在说:凶手就在我们之中。

    而《十二宫》的结尾,正如前文所述,罗伯特在杂货店中见到了李。

    前者是永远找不到;后者是某一种找到。这是两部影片截然不同的地方。

    所以前者的表达最终落在了“真相的难以还原”,并借此诉诸一种社会批判;而后者的表达要更广阔,指向人生,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辨:意义并非客观存在,而是我们的主观认定,并最终依靠不懈的追寻来达成。

     6 ) 全美第一悬案,破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Scott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爆出一个大新闻。

    一支名叫“破案者”的独立调查组声称: 他们找到了十二宫杀手

    福克斯新闻报道:十二宫杀手已确认

    嫌疑人名为加里·弗朗西斯·波斯特(Gary Francis Poste)。 2018年8月14日去世,生前未被警方怀疑。

    破案主要依据为法医物证和亲友证词,其中波斯特额头疤痕与凶手画像吻合。

    他们还破译了十二宫杀手密码,其中一份密钥即波斯特全名。

    网友人肉搜索还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人称他为十二宫杀手。 如同来自过去的“实锤”。

    声明激起千层浪,话题冲上热搜。

    《十二宫》主演马克·鲁弗洛(曾在复联饰演绿巨人)发来贺电,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也被称为星座杀手黄道带杀人魔

    十二宫,就是天文学的十二个星座。 他是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魔,也是高智商罪犯。

    上世纪60年末,他在北加州参与了多起杀人案,自称杀了37个人。

    《最危险的动物》

    每次作案后,他总会给媒体写信,吹嘘谋杀罪行。

    他留下四组藏着他真实身份的密码,半个世纪过去仍未完全破解。

    其中一封信里他写道:我爱杀人。

    《最危险的动物》

    十二宫杀手制造了美国历史最大悬案,没有之一。

    十二宫杀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调查组真的找到他了吗?

    Scott带你聊聊这个笼罩美国人心头半个世纪的梦魇——

    电影由“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绿巨人”马克·鲁弗洛、“神秘客”杰克·吉伦哈尔主演。

    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导演。 作为这个时代好莱坞导演顶流,《十二宫》可能是他最被轻视的经典。 成长于美国罪犯猖獗的年月,十二宫杀手是他的童年阴影。

    右,大卫·芬奇

    他曾用一年半时间采访案件当事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为最大限度还原事实,拍摄时几乎排除了所有模棱两可的情节。 不管是严谨性和娱乐性,《十二宫》都是堪比纪录片的黑暗悬疑佳作。

    >>>>杀手梦魇

    1969年7月4日,一对偷情鸳鸯把车停在了无人停车场。

    就当他们准备不可描述时,第二辆车尾随停在了后面。

    司机下车走到男孩身旁,突然掏出手电和手枪,连开五枪。

    次日中午,一通电话打到当地警局。 电话中的男人声称对这起命案和半年前的上一起命案负责。

    上一起命案指的是1968年12月20日,一对高中情侣在情人巷遇害。 情人巷距离停车场,只有4公里。

    情人巷命案现场

    警方追踪凶手电话,发现电话亭距离警局只有几个街区。

    命案过后女孩不治身亡,男孩上辈子可能拯救了地球,捡回一条小命。

    8月1日,《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观察报》和《瓦列霍先驱报》同时收到神秘信件。

    寄信人自称为前两起案件负责,信件末尾留下了一个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标志

    每封信件附带一份不同的密码,密码包括字母、摩斯电码、星相符号等。

    三份密码共408个字符,也被称为Z408(Zodiac 408)。

    杀手声称密码藏着他的身份,要求把它们印在报纸头版。

    否则他将不停杀戮,直到杀够12个人。

    Z408

    《旧金山纪事报》刊载了密码,附文当地警察局长回应:

    我们不确定这封信是凶手写的,需要更多证据确认身份。 6天后,第四封信如约而至,信中交代了不少只有警方和凶手了解的细节。

    信件开头,寄信人自封了一个名号: 亲爱的编辑,我是十二宫杀手

    之后不久,加州一对高中老师夫妇破解了Z408:

    我喜欢杀人,这非常有趣,比在森林里杀野生动物要有趣得多。人类是最危险的动物,杀人赋予我巨大的快感,这比在一个姑娘身上发泄更痛快、彻底。最棒的是当我死后,我会在天堂重生,我杀死的人会成为我的奴隶。我不会向你们透露我的姓名,否则你们将妨碍我积攒来世的奴隶。EBEORIETEMETHHPITI(末尾符号没有意义)

    Z408译文原件

    信件透露十二宫杀手是个邪教徒,杀人是为了追求“重生”。

    同时他还是一个影迷,译文引用了1932年美国恐怖片《最危险的游戏》台词。

    《最危险的游戏》

    一个月后,十二宫杀手第三次出手

    湖边野餐的大学生情侣遭遇一名怪人。 怪人头戴刽子手头罩,眼角戴着墨镜,身穿背带裤,胸口挂着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杀手漫画形象

    男人举着手枪接近,自称刚刚越狱,需要一笔钱和汽车逃往墨西哥。

    他用预备好的塑料晾衣绳让两人绑在一起。 就在他们以为只是普通抢劫,男人突然掏出一把刀刺向两人。 男人被捅6刀,女人被捅10刀

    之后,十二宫杀手在车门上写下一组数字。

    数字标明了三起案件的时间、地点以及手法自证身份。

    电影(上)和现场照片(下)对比

    和第二起命案类似,案发后不久他给警方打了一通电话挑衅。

    当警方赶到电话亭时电话只挂断了几分钟,上面还有他的手印。

    命案过后同样也是男人幸存,给警方交待了上述一切。

    《最危险的动物》

    两周后,十二宫杀手第四次行凶。 他随机坐上一辆出租车,路口停车时突然掏出手枪杀死了司机。

    随后拿走司机的钱包和钥匙,撕下司机衣角,大摇大摆走开了。

    电影VS现场

    三名吃瓜少年恰好目睹全过程,立即报警:凶手仍在附近。

    谁承想警方误将嫌疑人通报为黑人,几个警员和凶手擦肩而过。

    最后警方只能根据少年回忆,绘出十二宫杀手肖像……

    十二宫杀手素描像

    >>>>嘲笑警察,玩弄大众

    出租车命案之后不久,《旧金山纪事报》又一次收到杀手来信。

    信中他寄来一块司机衬衣碎片自证身份,嘲弄警方是让他光明正大逃跑的蠢货

    除此之外,他首次预告犯罪: 他要毁掉一辆校车,把小学生一个一个干掉。

    消息一出,人心惶惶。

    过了没两天,一通电话打到警局。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男人要求和著名律师梅尔文·贝利电视直播连线。

    梅尔文·贝利

    直播对话中男人前言不搭后语,话里话外透露着歇斯底里。

    事后警方确认,电话是一个精神病人打来的。

    十二宫杀手似乎却对冒名顶替十分认可,事后真的给贝利打了一通电话“致谢”。

    直播画面

    之后几年,他给媒体寄去了几十张信件、贺卡。

    他在信件中自称杀了37个人,为多起尚未告破的案件负责。

    他在贺卡中附带了一份340个符号组成的密码Z340

    如果人们解不出密码,他又要开始“干活”了。

    Z340

    虚荣心最鼎盛的时期,他威胁民众戴上十二宫徽章,否则就要大开杀戒。

    他像严厉的老师,责备警方无能,犯罪挑衅警察系统。

    也像调皮的孩童,耍宝刷存在感,玩弄大众于鼓掌。

    嚣张但不愚蠢,胆大但不鲁莽。 不谋财不贪色,只为出名高调犯罪。 人们相信这个被称为开膛手杰克在世的杀手多半还活着,伺机重出江湖。

    >>>>接力追凶

    十二宫杀手逍遥法外那些年,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他的踪迹。

    他热衷点评电影,曾在一封信写道:《驱魔人》是我看过最好的讽刺喜剧。

    《驱魔人》

    1971年,一个披萨店老板投其所好拍了一部cult片《十二宫杀手》。 他在电影院设下陷阱,试图以观影抽奖的名义收集观众笔迹,帮助警方确认犯人。

    《十二宫杀手》

    同时,不少人一本正经地为寻找十二宫杀手奋斗。

    首当其冲的是保罗·艾瑞(Paul Avery)。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犯罪专栏记者,经验丰富,左右逢源。

    保罗·艾瑞,现实VS电影(小罗伯特·唐尼饰)

    长年在专栏中挑衅杀手: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人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罪犯、骗子,潜在的同性恋者。

    多年激将,1970年10月终于收到一份十二宫杀手的万圣节贺卡回应。

    贺卡中附有一块司机衬衣碎片。 卡片上写着:你完蛋了!

    现实中的威胁贺卡

    当年新闻业自危,人人佩戴“我不是艾瑞”徽章急于撇清关系。

    艾瑞却没有躲藏,反而上电视接受采访,以示对抗凶手决心。

    1970年保罗·艾瑞接受采访

    招摇的作风令他收到更多线索,一份匿名举报提醒他留意1966年命案。

    这桩命案和十二宫杀手手法类似,笔迹类似,可是距离洛杉矶400多公里。

    这一发现,让案情有了更多可能性。

    所有人都在欢呼,大卫·陶希(David Toschi)却不开心。

    他是旧金山警局负责抓捕十二宫杀手的高级警探。

    大卫·陶希,现实VS电影(马克·鲁法洛饰)

    无数匿名举报接踵而来,警方被海量举报分散精力。 追凶如海底捞针,直到半年后他终于接到一个靠谱举报。 举报对象名为亚瑟·李·艾伦(Arthur Leigh Allen )。

    亚瑟·李·艾伦,现实VS电影

    李身上疑点重重:行迹和犯罪现场重合、有一把带血的刀、曾自称十二宫杀手……

    大卫追查李多年,甚至在他的小屋找到了凶手同款手套。

    就当所有人以为铁证如山,鉴证科却认定李的笔迹、弹道都与凶手不符。

    大卫功亏一篑,罗伯·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顶了上来。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漫画作者,业余推理爱好者。

    罗伯·格雷史密斯,现实VS电影(杰克·吉伦哈尔饰)

    被悬案吸引,十年如一日扎在案情侦破,出版过两本调查记录。 电影《十二宫》就是以他的调查报告为原型。 沿着大卫的线索追查,他发现了十二宫杀手的杀人规律及其他嫌疑人。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他发现头号嫌疑人还是李。

    在罗伯的要求下,警方找回了停车场命案的幸存者。

    幸存者指认,李100%是十二宫杀手。

    李的调查纪录

    人证物证俱在,旧金山警方终于对李提出诉讼。 可几乎同时,李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2002年,警方DNA鉴定发现李和十二宫杀手留下的物证不吻合。 不得已撤销了指控……

    >>>>悬案未破

    十二宫杀手在70年代后期便没有了动作。 2004年4月,旧金山警方以资源不足为由,终止了调查。

    然而受《杀人命盘》《十二宫》等电影影响,警方还是决定在2007年重启调查。

    《杀人命盘》《十二宫》

    去年年末,三位国际科学家合力破解了十二宫杀手的Z340密码。

    解题过程按下不表,单说译文:

    我希望你在尝试抓住我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乐趣。打电话上节目宣称是十二宫杀手的那人并不是我。我不怕毒气室,因为它可以把我很快送入天堂。我现在有足够多的奴隶为我工作,而其他人到了天堂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们害怕死亡。我不害怕,因为我知道,在天堂里生活将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译文不关键,破解很鼓舞。 依靠科技力量,人们距离十二宫杀手越来越近。 反观其他民间推理,大多也就胡说八道。 2014年,加里·L·斯图尔特发现生父可能就是十二宫杀手。 斯图尔特指出父亲和十二宫杀手素描画像神似,指纹笔迹匹配,DNA鉴定一致。 他把证据写进小说《最危险的动物》,成为当年全美畅销回忆录。

    《最危险的动物》

    然而警方并不认同,认为大多数证据都为臆测而非事实。

    在无良出版商的怂恿下,把推理演变成一场闹剧。

    《最危险的动物》

    类似闹剧不少,其中就包括开头提到的“破案者”。

    新闻报道当天,警方马上推翻了这个说法。

    “破案者”权威不被认可,其出示的证据大多为间接证据。

    例如他们把波斯特额头伤疤看作证据,但警方认为素描画像上的“伤疤”只是阴影。 十二宫杀手案,仍然为开放状态。

    半个世纪过去,这起案件的迷人之处在于明明真相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验证。 我们不知道真相到底是顺风车杀人、ABC杀人还是团体作案…… 十二宫杀手一直没有落网。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五季》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寻找十二宫杀手?

    即使找到,估计他早就到了无法承担惩罚的年纪。 《十二宫》中罗伯也被妻子问到这个问题。 他回答:因为没有人肯做。

    有些事存在,就得有人去做。

    寻找十二宫杀手并不是为了惩罚生者,而是为了给亡者公道。

    哪怕有生之年难以成真,迟来的正义总好过缺席的正义。

    大卫警探已于2018年去世

    正如Z340解密视频开头一段话:

    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是为了被杀手杀死的人们及其后代。

    我们希望正义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十二宫杀手迟早会被找到。 文/Scott

     7 ) 让我们一起于漫长的死磕中死去

         政治老师告诉我们,先有经济基础,才有上层建筑。由此可见,只有在美国这种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霸权国家,才会有吃饱了撑的和警察媒体瞎得瑟的杀手,和闲着没事死磕迷案的漫画家。因此,当《十二宫》登陆到我们这种没有最穷只有更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着实让那些天天眼巴巴盯着盗版盘行情的惊悚侦破片儿迷们狠狠的失了一望。
        
        慢节奏,乱剧情,不黄色,无暴力,甚至连让配乐烘托一下气氛的地方都少之又少。我国的大众评审在此刻毫不留情,就算是大卫芬奇也要毅然报以风气云涌、花样百出的骂潮。显然,相比起这部闷骚《十二宫》,广大人民还是更津津乐道于那些牛逼闪闪的《七宗罪》《搏击会》们。可是却据说,那些闪闪们不过都是大卫芬奇拿来练手玩的,看来我民的欣赏水平刚刚发展到了学徒,离大师还远的没边儿呢。

        整个观影过程耗时3个多小时,中途上了三趟厕所,发了4条短信,聊了数句QQ,顺手还打了5只蚊子,外加中途两次因不慎睡倒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不得不倒回去的重看,这部千呼万唤又辜负众望的《十二宫杀手》,终于被我在一夜之内看完了!对此我颇感欣慰,作为一名影视专业的同学,至少我没有像某位哥们儿那样,每天中午边小资兮兮的吃Lawson盒饭边看20分钟,直到某天惊异的发现居然演完了!

        仔细回想起来,如果排除掉影片中出场过多又都长得很兄弟的闲杂人物和他们各自冗长的名字,以及中间一大截男主角的不知所踪,整部影片的脉络还是十分清晰的。梗概起来讲的就是一个闲着没事的神经病杀了点儿人,然后给媒体写信忽悠人们和他玩自己发明的猜字谜游戏,于是警察们就查啊查,查了十几年,查了2500个嫌疑犯,还是没查明白。最后警察们都熬不住了,谁跟他们提”十二宫“他们就跟谁急,然后那位一出场就成为焦点随后又莫名消失了近1小时的男主角——漫画家,终于又众望所归的重新登场了,丫自己默默的死磕了十几年,却在某次无意识的翻阅中获得灵感,然后他又开始像当年的警察们一样急吼吼的四处奔走,查呀查呀,中途受到诸多厌倦此案的官方部门的挤兑,家人的离去以及精神的濒临崩溃,最后,当他终于如愿把自己折腾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时候,他也终于整明白了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这件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他媳妇像每一个搞不懂自己男人脑子里到底进什么水了的国产电视剧中的妇女一样,无比幽怨的站在门口说:“为什么你要做这个?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结果死磕漫画家十分费劲的说:“我要弄清楚!我需要知道他是谁!我必须知道他到底是谁,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大家请看,其实这部影片还是很伦理的,它生动的告诉了我们:“当你家男人无怨无悔的沉迷于某件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破事儿的时候,如果你还不想离婚,那么,还是选择忍气吞声的支持男人心中那个不灭的英雄主义影子吧!”

        虽然说这部电影由于包含内容庞杂过度,又不是刺激的叙事模式,很容易给观影者带来头痛、晕车、看不下去的感觉,但其实冗长之中的每一个情节却都是环环紧扣,直逼结局的。不然为什么在我不小心睡了一下下之后,醒来就发现完全看不明白了捏……据说,为了拍这部美国凶杀历史上的旷世迷案,大卫芬奇自己也死磕了四年,可见,当一群人以无比惊人的专注和耐力死磕一件事的时候,他们所爆发出的巨大魅力,足以感染一位牛逼的导演。所以,当我不咸不淡的看完整部影片再回过头来时,才恍然发现,也许大卫芬奇此次之所以要选择用这种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手法来演绎这个事件,完全是有着某种特殊隐喻的。

        他没有像《七宗罪》或者《搏击会》那样通过频繁快速的跳切和高纯度的色彩来刺激人的感官,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在回忆想象和现实生活中绕来绕去,好让人们在看完后忍不住赞叹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一次,他只是通过对缺失史料的合理补充,来高度的还原了现实,将这个40多年来从未被人们猜透的案子原原本本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纵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惊心动魄,但又何尝不是最真实的生活呢?

        正是由于生活的平淡,才导致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去幻想那些刺激的事,那些从事着刺激工作的人们,那些亲历了刺激事件后死里逃生的受害者们。他们往往是在人们充满想象力的讲述中,才被赋予了无比光辉的英雄主义色彩,从而让我们去追捧,去迷恋。然而身处事件之中时的他们,真的就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神勇机智么?如果我们能将他们与真实的生活相连接看待,就不难感受到那种生活强加给人们的平淡。即使是走在风口浪尖的人们,也是在吃饭睡觉上班下班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而不会整天神经兮兮的脑力激荡。也许他们心中涌动的感情是剧烈的,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平静而内敛的生活着,从踌躇满志,到分崩离析,从少年心气,到最后颓然的倒塌,每个梦都会被马不停蹄的时光吞噬,每个英雄也都在经历着我们常有的那些失望与无助。

        因此,这部看似没有什么滋味的电影,其实更像是一杯时间沉淀出的老酒,入口醇香,中段辛辣,流到胃里后却是让人回味无穷的苦涩。当人经历了不停被点燃再被熄灭、被激发又被遗弃的折磨之后,最终就会明白,再多的异彩流光也都要慢慢褪去,再扑朔迷离的人生也终将归于平淡。而无论结果是辉煌或者惨淡,无论结局是明晰还是迷离,最终,你都赢不了血淋淋的现实。为着某种理想,甘愿把自己耗尽,最后却发现,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付出一切后所得到的,不过是用失去换来的,并且在这场交换中,还搭进去了自己。可就算是这样,在结果未到来之前,还是要死不悔改的走下去,而那份曾支撑你不放弃、不逃避的坚定的信念,那份你迷茫时毅然秉承信念的勇敢,才是最终是值得你去珍惜、值得每个人去尊敬的。

        影片在最后揭示到:"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lose your life to a killer"我想,这也许才是大卫芬奇耗尽四年的时光要告诉我们的话:一个杀手未必要用武器去杀死一个人,更多时候,我们是死于竭力,而非窒息。

     短评

    资料馆2014.1.25.4pm 节奏较快、信息量很大,但最有趣的还是当cartoonist决定一定要找到凶手后的如痴如狂的调查,抓到十二宫变成了某种绝对的人生意义。即使真相(谜底)永远不可知,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谜底来赋予努力以意义。因此每个警探都会有自己的头号嫌疑人,而这多种解释使世界免于崩溃。

    9分钟前
    • xīn
    • 还行

    精彩之处在于真实 没有奇迹 没有巧妙安排 推理有时是冗长枯燥 甚至毫无结果的

    13分钟前
    • Leito
    • 推荐

    完全理解很多人对片子闷和无趣的控诉 但是这种平缓松弛的节奏感和流水账似的表达方式完全是我的菜

    17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我和我老公一致认为十二宫凶杀案绝非一人所为。影片的前两个小时都很无聊,直到漫画家真正着手调查才开始有意思起来。影片的真正高潮在电影放映员说出海报均有他亲手所画的那一刻。不过结局让人有一种打了两个小时飞机结果就高潮了一秒的感觉。

    21分钟前
    • 【半注销】
    • 推荐

    其实归为伪纪录片都行,走的完全不是传统犯罪片的道路,完全被误导,带着看犯罪悬疑片的心态去看绝对会觉得坑爹。。。主角就不是zodiac,而是所有这二十多年来查这案子的人,悬疑的点在所有人都符合凶手的部分特征,但永远找不到这人是谁。。。讨论区的讨论很有意思啊~

    23分钟前
    • 咸鱼
    • 推荐

    纯对白片 适合听力课

    27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案件迷人之处就在于,你觉得自己无限接近于真相,却无法验证它。

    3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簡潔、鎮定、沉穩、大氣。令人感慨以致無語。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说是关于十二宫杀手,其实都是关于那群苦寻不得失去一切的人,年年停在华盛顿樱桃街角叹息无言的镜头看来真是异常苍凉心痛。在所有的人都渐渐忘记,渐渐放弃的时候,不肯放手的人心里这种漫长而沉溺的苦楚和执念,要如何才能说清?

    3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导演能在这部里隐藏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大的突破。

    38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真实的犯罪中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甚至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人们因此将生命浪费于追逐幻影,于虚无中寻找意义,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说十二宫有「贡献」,或许是给了这些人些许「追求」。就是这么荒诞。

    39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就像钟表的12个刻度一样,用力非常平均。

    43分钟前
    • 张樾
    • 还行

    《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拍出这样毫无兴奋点的片子实在是有些失望!

    4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要知道他是谁,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我要知道那就是他。

    48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挺枯燥的……

    5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有一种电影总是在看过之后时不时想起,甚至觉得回味无穷。这部就是。

    5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冷静的叙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动情的参与者。

    58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沉稳大气,有条不紊。大卫芬奇终于摆正了心态,放弃了《七宗罪》和《搏击会》里哗众取宠的伎俩。

    60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勇气、机敏、执着...正义的力量一再发光,却始终不能把黑暗照亮,所有的聪明才智在未知的凶手面前显得荒谬而幼稚。经过漫长的拉锯战,电影在两小时后开始发力,线索和证据每次回顾都有新发现,似乎再前进一步,就能揭开真相。可是,当你沉溺于谜底的时候,其实你也成为案件的“被害者”了。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完《十二宫杀手》,做了一个被杀的梦,站马路牙上,一个小孩见我抽烟,伸手来要,递过去一支,他比划着要一整包,并扑过来抢,一躲闪,突然眼前一亮,一刀扎过来,朝胸口位置,基本闪不开了。慌得醒了,心想这不是十二宫杀手,应该是上帝之城。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