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第20集

      超级少女 第一季

    • 第3集

      纽约灾星 第二季

    • 第04集

      同情者

    • 第06集

      帕里什

    • 第8集

      范德普别墅

    • 第08集

      烈焰国度 第二季

    • 第11集

      小学风云 第三季

    • 第17-18集

      摩登家庭 第十一季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当你接收到揭露出的信息后,改变行为模式,是关键!

    三集看完,截了几次屏,觉得这应该就是最最最大的“元凶”了吧...先看图...

    三集,三个大方向。

    第一集,主要是生活用品方面:灯泡、墨盒、手机、衣物、家具等等,外在物质。

    第二集,主要是身体随时间的变化产生的衰老、疾病,主要是健康方面,也涉及到了汽车行业。

    第三集,主要是娱乐,孩子的玩具、成年人(年轻人)的游戏,还有信用卡(提前消费)、金钱(纸币)的转变(虚拟货币)、网购。


    还是老样子,不评价“对与错” “好与坏”,因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就像片子里很多站在“商业”方的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并不会觉得良心不安。这其实是一个立场和信仰问题,能说他们私底下,绝对的,如同片子里所说的那样吗?人生漫长的几十年(有些已经年长),真的没有一丝丝的怀疑过自己的行为吗?肯定有,我敢说,因为他们是人(特别是当人年纪越来越大)。只是说,很可能经过思想斗争后,某一方最终获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有些许后悔,说当时年轻,只想取得成绩,并未想太多。

    其实看完片子后,我内心的感受有点复杂。理性告诉我,可能不能批判任何一方。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确实有选择权——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商业魔鬼”的洗脑——但同时“商业魔鬼”也有它们“不道德”的行为——隐藏。

    如果说,小孩子没有自制力,不知道什么是“该或不该”,但孩子背后有成年人这个强大的后盾,他们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但这里有会有N多种状况出现,例如:孩子太倔强,照料着太软弱不舍得孩子伤心;父母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而隔代可能往往倍加宠溺;又或者父母本身性格里存有“无自制基因”,很可能孩子也存有,或会以相应的方式教养孩子,等等。但我个人始终认为,父母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教养孩子方面。所以,这又涉及到比较遥远,父母的父母如何教养孩子。

    其实,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也有对立面:欲望可以让我们进步,正因为它,我们才不断地创新,迅速的发展;但掌握不好这个度,很可能作死。

    所以,我无法去批判那些想要保持年轻、变得更好更健康的人的行为,这是生命或者说人性的本能吧。包括动物,其实都惧怕衰老、死亡。但利用这一弱点,发明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的“商业魔鬼”,却是实实在在需要被狠狠批判的对象。

    我个人认为,这类型的纪录片的宗旨,是揭露!揭露出当今社会的本质,另一面,也类似于一种觉醒,敲醒昏睡中的人们。有些人觉醒的快,采取行动,准备反击,或让更多的人知道。但,知道终归知道,被洗脑的太久,很多行为已经根深蒂固,深入情绪、大脑中。就像一个爱吃甜食的人,当他生活中的某一段时光,完全不摄入任何能够感觉到甜味的食物,刚开始几天可能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持续半个月一个月,这个人一定会变得非常狂躁、暴躁、抑郁、沮丧,喜怒哀乐阴晴不定。但只要他继续坚持,身体、大脑就会慢慢适应,到最后,可能会变得不需要甜食,甚至厌恶甜食。我们的行为也是如此,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彻底根除,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改善。这很像占星学里的土星法则,你付出的和你的结果对等,不多,也不少。

    所以,我们已经得到了信息,已经了解大企业、商业的运作模式,而我们能调节和改善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每一个人的改变,都能引起巨变——蝴蝶效应。

    所以,除了改善思维模式,也要努力改善行为模式(这才是最重要的)。变得比商家跟精明。

    而死亡这个巨大的、万物的最终,我觉得接受就好,因为连太阳都会消失,小小的智人真的很小。其实当你接受后,等于战胜了恐惧。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也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到生命。

    真正的接受死亡,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妄为,做任何想做的,不考虑道德问题。真正的接受,是非常平静的,不会觉得好像人生苦短,就抓紧时间为之。是顺其自然,在仅有的生命里,顺其自然加努力的对待每一秒。

    希望所有人,都能觉醒,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当下的行为,意识到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为之承担。


    【更多占星资讯,欢迎关注我的豆瓣账号~】

    【看本命盘、情感合盘、亲子合盘、咨商、塔罗占卜】

     2 ) 既是对消费社会的无情揭露,也可作为营销经典教科书

    首先总结一下本片提到的销售技巧(伎俩): 1.有计划的商品生命周期:如灯泡灯丝寿命从4500h改到2000h;iPhone等电子产品设计(电池难以更换,电池寿命短,胶水粘贴阻止维修,五角螺丝阻止拆修,高昂的配件价格等);打印机墨盒的终止计数器…… 2.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制造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健康——胆固醇抑制类药物、维他命水,怕衰老——各种抗衰老产品等);赶时髦和攀比的心理,制造出流行和过时的差异(iPhone,衣服包包) 3.制造ip: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相关玩具及大量周边,并且让节目和广告的界限变得模糊 4.精美的外表设计:千奇百怪的形状,精致的包装,丰富的颜色带来的诱惑,甚至可以把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如汽车,仅仅改变外形设计和颜色,就带来更新换代) 5.信贷机制:信用卡(包括分期付款)透支,实现当下支付能力外的消费 6.降低消费过程和消费场景的障碍:如无现金消费让你忘了钱包里的钱花出去的痛苦,网购使消费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7.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积累积分等奖励行为 8.孩子的钱比较好赚,因为孩子缺乏理性思维 本片还没有提到的技巧(伎俩): 1.明星代言,粉丝经济 2.打折促销(无论是真降价还是先提价后降价,也算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占便宜) 3.奖励推广下线(也可以看做增加粘性的一种方式) 4.女人的钱和孩子的一样好赚,原因一样 当然营销教学并不是本片的初衷,本片应该更想让我们思考以下的问题: 1.消费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2.过度消费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危害? 3.怎样算适度的消费? 4.如何破解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困境? 在各种高举所谓“消费升级”和“新消费主义”大旗的今天,这样的片子和其带来的思考无疑更加可贵。

     3 ) 智能陷阱和消费主义

    今年看了不少纪录片,最近的一部是剑指消费主义的《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这个纪录片从计划报废,植入恐惧,儿童心理三个方面审视了消费主义如何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节制地剥削我们的金钱,荼毒我们的观念,占据我们的当下,掌控我们的未来。

    为了更高的销量,商品年年推陈出新,apple公司每年都会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新功能的mac 电脑或者五颜六色的新款iPhone。对于普罗大众来讲,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iPhone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两年,已经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也接受了两年更换一个手机这样的事实。计划报废,这是商家给我们的陷阱,并且我们还会心甘情愿的跳下去。

    然而,这真是合理公平的事情么?

    主持人的诘问,让宜家的高管无言以对。

    计划报废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只是,在这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应得的知情权,即使认识到,也没有办法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对抗。

    商家首先把自己变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接下来,他们又发现,强力地灌输商品升级换代的思想的效果,远远不如让顾客自己主动投怀送抱。

    于是,聪明的商家利用人性的心理特点,向人们灌输恐惧。

    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人类惧怕死亡,厌恶衰老,这是由我们生理学特征决定。

    诸多商家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诸多商品,声称能够延缓衰老,规避死亡的风险。比如近些年来医美的盛行,各类琳琅满目的防晒用品和保健食品。

    比利用成年人恐惧心理更可怕的是,商家发现儿童才是最大的金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哪怕是家长不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但是只要涉及到儿童安全,健康以及教育的消费,都会不假思索地付款买单。不仅是儿童用品,孩子对于家长购物的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进行购物时,往往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时,一件商品如何获得孩子的认可,就变得更重要。

    在此纪录片的最后,主持人也提到了信用卡的发明是如何给消费主义推波助廉的。无现金的消费大大缩短了我们购物时的决策时间,一步步瓦解我们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把成年人变成“i want this right now"的小孩。

    尤其是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的中国社会,小额免密支付,无处不在的信贷消费手段,都鼓动着我们的消费意愿。随着技术进步,只需要眨眼就可以进行支付的支付手段,无论多少次刷新都出现不同商品的app平台,都意味着我们已经对“消费”上瘾。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新事物出现时,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做”多巴胺“,当新事物频繁出现,多巴胺的分泌也会越多,大脑负责理智和判断的部分就会被抑制。

    商家,游戏制作者,app的产品经理,都是利用大脑的奖惩回路是我们对电子产品上瘾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我们对电子商品上瘾,基本上和吸毒上瘾差不多,无节制的快感对大脑造成不间断的刺激,从而上瘾。

     4 ) 笔记

    第一集

    新产品不断被淘汰,不断被消费和淘汰是被设计的。🌟“计划报废”: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商品使用寿命故意被设计短。

    福玻斯联盟,最大几家电气公司秘密签署协定: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灯泡从签署协定前可以使用2500小时变成了可使用1000小时,如果可使用的时长超出了协定,有严格的罚款制度。

    电动牙刷被刻意设计成让人难以更换电池;打印机墨盒,主要把纸张计数器数字清零,墨盒可以继续工作(至少可以充值3次)。

    通用汽车,“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更换金属板材(颜色),目标:让消费者每年更换一次车,即便是汽车在机械方面机能仍然完好。【国内政府政策:促消费】

    费什,支持哈耶克思想(战后政策就如农奴制(政府介入过多);消费自由),建立了“智库”影响民众——经济事务研究所IA。🌟自由市场的核心:给予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普通人过想过的生活,即消费主义。🌟这一理念在70年代提出后,被撒切尔夫人所用。

    19C50S,竞争性消费(邻里攀比)——80S,人们消费观念被改变1⃣️媒体影响(推广新产品,肥皂剧),2⃣️信用卡被普及,3⃣️计算机辅助软件被发明(可以极低的成本改变商品的形状,创造出新外形)。{商品使用率被大大降低}

    宜家,fashion为主打(潮流会被改变);苹果电子产品,创新滞后的最大证明:1⃣️宣传专注于颜色的改变,2⃣️“iPod电池只能使用一年半”campaign,3⃣️电池难以被苹果公司以外的维修人员更换(五角螺丝)。苹果公司辩护:这是为了使机身更薄。

    第二集

    例子:血浆疗法

    🌟将恐惧(例如:衰老)植入消费者的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需要这些产品。

    🌟拉贝尔博士认为人的原始欲望决定了我们的选择。例如,他建议汽车制造商利用人类的生存本能设计汽车(SUV的设计是利用人们面对可能遭遇车祸的恐惧,但实际上SUV只会让乘车人更危险)。

    🌟雷梭,广告业先驱,他认为人类是为了食物和安全而聚集起来个体的集合,但能够让这些个体做出回应的只有恐惧。例如:口腔清新剂的宣传就是主打消除口臭(一种被创作出来的恐惧)——恐惧式营销。

    🌟亨利·加斯登,让更多人相信自己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靠药物缓解。例如:1⃣️胃灼热被夸大为GERD(胃食管反流返流症)。人们担心即便是最微小的反常,当人们担心自己健康出问题时,他们往往想要迅速缓解症状,要不为人们提供药物都很难。2⃣️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高胆固醇患者被检出率大大提升。虽然高胆固醇不是心脏病唯一致病因素,但人们对此却格外在意。他汀类药物可能被滥用了。3⃣️立普妥【辉瑞制药】(英国最畅销的处方药,降胆固醇药物),只向消费者宣传最简单的一点;制药公司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制定高胆固醇界限的权威机构)有利益关联,后者降低了高胆固醇界限;与医生绩效体系挂钩。实际上,降胆固醇只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就可以了。

    🌟抗菌肥皂和普通肥皂的实际杀菌效果其实差不多(都能杀灭99%的细菌)。对stay clean and healthy的恐慌,人类与生俱来对于干净的需求和对污秽的厌恶。

    🌟维他命水“50分”:主打健康,糖分与可乐几乎相等。引起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消费者抵抗虚假宣传的机构)的注意。

    🌟对衰老(丧失记忆)的恐惧:《大脑训练》游戏,任天堂研发;各种保健品,对抗衰老;生长激素;抗衰老医学(一门新学科),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警告不要相信抗衰老医学,包括激素治疗。

    🌟恐惧才是购买的核心

    第三集

    玩具:儿童由于自身的消费能力以及支配家庭收入的特权备受重视。品牌认同,商家在孩子很小时就锁定儿童,例如猪小妹。

    🌟乔治·卢卡斯,电影制作人,“星球大战”系列:将儿童变成真正的消费者。肯纳玩具公司,营销策略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成套玩具。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也是受众。自星球大战系列以后,电影、电视和玩具厂商联手打造品牌。

    玩具销售的关键是如何越过家长、老师和政府监管部门?电视是重要媒介,针对儿童的广告越来越多(在儿童节目前后播放),FTC(贸易联邦委员会)介入失败。

    创造玩具,然后编造故事。例如:变形金刚。由此产生各种玩具周边(授权床单、饭盒…)。尼克儿童频道,🌟孩子对父母的决定有决定性,甚至是电视机、汽车…汽车针对孩子的需求进行改造,比如在小客车上装上小电视。

    🌟成年人被商家鼓励放纵自己的童心。欲望趋同:儿童和成人都喜欢相似的产品(游戏和玩具)。

    🌟游戏使用户形成了“粘性行为”,每天反复登陆,例如尼奥宠物。插入植入式广告,玩游戏的人直接和品牌厂家(赞助商)互动。🌟挑战和奖励并存会吸引玩家更频繁地回到游戏中——关卡、排名、成就制——激发了我们追求奖励的天性。“内在强化”,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人们越来越从游戏中追求多巴胺的释放,而不是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今,食物商品也被“游戏化”,商品外包装上附加游戏,使大脑产生对商品的粘性行为。

    消费者应当牢记:商家永远是赢家。

    成人消费群体的特质:想得多,而销售则试图让消费者屈服于即时享乐。🌟最好的例子:信贷(信用卡),即时消费的推手。🌟研究显示,付现金时人类大脑会不适(三思而后行);但刷信用卡时则更容易花更多钱,释放了购物欲。成人的消费欲不再被思考、不再推迟。🌟快速而安全的网络转账,加速购买。

     5 ) 笔记

    社会影响

    ○ 计划报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厂商通过限制产品使用的时间有计划地报废产品,加速消费者的购买。最开始实施的是灯泡的厂商,在进行计划报废之前灯泡寿命2500h,之后为1000h。

    ○ 当营销人员意识到市场终将会饱和时,他们通过改变消费者的心理来刺激消费。这叫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比如通用汽车,仅仅改变车的外形来营销,把时尚的因素加入车。

    ○ 一次性消费文化使人们以前能够使用几十年的物品快速更换。比如宜家的广告,让人们快速更换旧商品。

    我们如何被影响

    ○ 广告针对我们的恐惧来销售产品,比如SUV,但其实SUV更容易翻车。

    ○ 营销人员通过制造焦虑来营销。比如降低胆固醇的药,胆固醇只是心脏病或中风的一个因素,但是广告将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脏病画上等号。

    ○ 通过人类原始的厌恶情绪营销。比如抗菌香皂盒普通香皂功能相同。

    ○ 对衰老的不安和脑力下降的恐惧。针对老年人的游戏。

    针对小孩的营销

    ○ 卡通人物的衍生品。第一个这么做的是星球大战。

    ○ 电视的普及就能让商品直接卖给孩子。

    ○ 信用卡成为消费主义的重要推手,当我们用现金消费时,会产生类似于疼痛的不适感,但用信用卡时,通常消费更多。

    ○ 电子支付和网上购物的盛行,让消费者更快速更不加思考的消费

     6 )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丨纪录片

    一部关于消费主义的纪录片,值得细细观看和思考。B站可寻。

    第一集:

    介绍消费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一些观念转变的过程,比如劳动者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坏掉的东西需要换新而不是修整等。

    1. 计划报废的概念,一些控制产品使用寿命的例子:灯泡,车,苹果电池,打印机墨盒。

    2. 利用人们对落伍于时尚潮流的恐惧引导消费——宜家、苹果产品。

    3. 缩短产品使用周期——宜家从鼓励客户扔掉旧产品到宣传以旧换新,苹果设置高额维修费并发明新型螺丝防止用户自主开机维修。

    第二集:

    主要说明商家利用某种恐惧而营销的对应案例。

    1. 衰老——医美、整容产业。

    2. 安全——SUV、悍马汽车。

    3. 社交、婚姻——漱口水、化妆品

    4. 健康——药物、清洁剂、维他命水、保健品。

    5. 衰老——锻炼大脑的游戏、检查身体的医疗技术和器械、生长激素。

    第三集:

    把儿童当做消费者,制造需求刺激消费欲望; 把成人当做孩子,减少消费过程中的思考。

    前半部分,孩子:

    1. 利用卡通形象引导消费——星球大战系列由电影产业转向玩具人偶市场。

    2. 先造玩具再编故事——变形金刚玩具厂商投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电视节目。

    3. 广告植入儿童节目,利用儿童影响家长消费需求。

    4. 对“阻止制作和播放针对性儿童广告”的相关立法程序进行反对和干预。

    5.利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需求——丰田小客车的孩子专属“将军位”+娱乐屏幕。

    后半部分,成人:

    1. 改变消费观念,幼稚化成人心态。使众生欲望趋同,鼓励成人也可以像孩子一样玩玩具、游戏。

    2. 满足情绪发泄需求——画面愈加真实血腥的暴力游戏。

    3. 培养用户粘性行为,争夺注意力时间,再植入广告--电子宠物。

    4. 加入成就机制——设置挑战和奖励并存的游戏,对比好友比分引发竞争。

    5. 游戏化普通的营销广告,合理化玩游戏的理由,令不务正业美化成生财之道——麦当劳的可兑换优惠券的大富翁游戏。

    6. 即时满足,推迟花钱的痛苦——信贷机制,包括不限于信用卡、高利贷(和花呗)。

    7. 建立安全快捷的支付系统,缩短消费者购买过程,减少理性思考的时间和可能——Paypal(和支付宝)。

    总的来说,对待儿童与成人不同的营销模式是一套组合拳:计划报废,利用恐惧,制造欲望,阻止思考,满足需求。

    一些句子:

    1. 一次性消费的基础被打下。

    2. 宣传片变得越来越重要,流行周期开始变短。这个周期是一个人从购买一件商品到它失去社会价值而被淘汰的时间,不是因为它失去了效用,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过时了。它已经丧失了价值,因为新产品已经面市了。

    3. (关于广告)消费者一次只能记住一个信息。

    4.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们便消费来报答你。

    5.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18岁就要长大了。

    6. ——(那些可以得到优惠券的游戏)把玩游戏从不务正业变成了生财之道。——是的,但是庄家永远是赢家,消费者应该明白并记住这一点。

    7. 我们(PayPal)缩短购买过程,他们(消费者)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没有时间怀疑、质疑或进行选择,才更有可能消费。

    8. 人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想成为谁,但事实上,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是那些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制作的陷阱。

    9. 他们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们能做什么:

    1. 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想法,内省。

    2. 对自己诚实,不自欺欺人。消费不是创造,虚荣不是追求,攀比不是积极。无知不是单纯,游戏不是学习。巨婴和保持童心不一样,懒惰没有任何遮羞布,为了自己开心和为了别人开心不是一回事。

    3. 取关“安利好物”的博主,关闭购物软件的个性化推荐、弹窗提醒。降低诱惑浓度,减少对不必要需求和过度计划的注意。

    4. 专注拥有。惜物,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能修则修。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和污染。

    5. 延迟满足感,活在当下,多为未来的自己做好事。不透支将来换现在的享乐,用现在创造将来的美好。

    6. 多读书,读好书。

     7 ) 马云最害怕的,全被这部良心片说出来了!

    双十一到了,你们又要剁手了吧?

    在各种打折促销的诱惑中买买买,曾经千手观音,如今断臂维纳斯。

    千万要记得留一只手,用来吃土。

    如果土不好吃,没关系,冬天已到,西北风也来了,管饱。

    作为一个热爱思(zhuang)考(bi)的影评人,此时此刻,我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热爱买买买。

    看书解惑模式走起。

    在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时会》,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和德波的《景观社会》,我发现——读书太花时间,看片时间都大大减少了。

    对求知欲旺盛的你而言,书要读,这部纪录片更要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第一季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Season 1

    纪录片王者BBC打造。

    第一季有三集,每集48分钟。

    豆瓣评分8.8,可见它的质量。

    网友表示值得看,

    因为长见识。

    消费社会,处处都是套路。

    它也说出了马云最害怕的事,见招拆招,让剁手党明白,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因为商家有一百零八个套路操纵我们去消费。

    套路一、计划报废

    将产品做成易损品,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这已经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在电灯泡上。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组成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约规定,灯泡寿命限制到1000小时。

    而之前的寿命可达2500小时。

    协约还规定,如果有公司违约,将会被处罚。

    福玻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源远流长。

    比如洗衣机中会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内置计数器的打印墨盒。

    这样只要打印到计数器设定的数量。即使有墨,也会提示墨已用尽。

    事实上,只要重置计数器,墨盒能够照常工作。

    不用打印墨盒,照样会被套路。

    苹果手机“计划报废”的电池门事件了解一下。

    非苹果手机用户也不要开心得太早。

    其他手机品牌为了增加销量,依旧会向计划报废低头。

    在计划报废面前,物的消亡成为顺其自然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逻辑,正如我们尊敬的鲍德里亚老师说,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因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使明白计划报废,我们也不会愤怒。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这是不是在说你?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其实利用了人性中的猎奇和攀比心理。

    对于某些人而言,我最喜欢看到那种我买得起而你买不起的羡慕模样。

    这个套路的提出者是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

    他希望消费者像购买衣服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为此,斯隆决定每年都推荐新款。

    汽车硬件配置没啥更新,就在汽车外观和颜色上做文章。

    肯定有人问了,颜色改变也能刺激购买欲?

    当然,有钱人可以买来搭配自己的衣服或者鞋子。

    那些换不起车的,可以换衣服鞋子手机。

    苹果不是出了土豪金款吗?

    商家每年都出新款,专注刺激你的消费欲望。

    在金钱就是王者的消费社会,钱包的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产品生产,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王尔德的名言吧。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套路三、植入广告

    影视剧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它也成为广告植入的风水宝地。

    让影视剧成为商业的宣传平台,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寻常现象。

    有钱赚,影视制作者也乐意为之。比如知名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在拍摄《非诚勿扰》时,单凭广告植入费用,就已经收回制作成本。

    调查发现,植入广告的营销效果确实很棒,能够深入影响大众购物清单。

    明星同款热销,彰显着明星超强的带货能力。

    举个例子,《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就带动同款系列服饰的热销。

    影视衍生品,足以让商家财源滚滚。

    套路四、超前消费

    以前的穷人是没有钱的人,不知从何时起,穷人指的是不消费的人。

    然而,消费社会最大的矛盾恐怕还是人民的钱包跟不上商品价格。

    买不起成为很多人的内伤。

    于是信贷服务横空出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网购高度普及的今天,某宝推出花呗,某东给你白条,就是让你买买买。

    双十一到了,你也和我一样,收到了花呗和白条的提额权限了吧?

    还有更过分的,总有大学生忍不住剁手,走上了裸贷的道路。

    套路五、营造恐惧

    营造恐惧,就是为了控制他人。

    在《围城》中,大色狼李梅婷见到颇有姿色的小寡妇,色心又起,就开始营造恐惧,

    小姐姐啊,外面坏人多,你可要当心啊。

    如果小姐姐涉世未深,恐怕就会落入李梅婷的“温柔”陷阱,

    奴家独自一人,仰仗大哥照顾啦。

    这样子李梅婷就有可乘之机了。

    ▲葛优饰演的李梅婷,可谓神形具备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也能够让商家财源滚滚。

    比如SUV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人类的恐惧。

    因为车型大,洋溢着一股“别惹我”的彪悍气质,让人更有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911事件之后 ,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

    21世纪初,SUV占据了美国汽车销量的20%以上。

    吊诡的是,SUV的安全性并非提高,反而更低。

    因为设计,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更可怕的是,60%以上的车祸都和翻车有关。

    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大众对于SUV的消费热情来自于情感,而非理性思考。

    利用恐惧发家致富,汽车行业当然不是唯一。

    比如嗽口水利用了大众对自己口臭的恐惧。

    比如益智游戏利用了人们对智力退化的恐惧。

    再比如,保养产品的盛行更是抓住了我们对衰老的恐惧。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们有没有听过酸碱体质理论?

    该理论宣称,偏酸性的体制会导致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而这只是一个叫罗伯特欧阳(RobertO. Young)的人为了推销产品制造的噱头,就在11月2日,他要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的赔偿金。

    除了上面列举的套路,节目中还谈到很多。

    比如一次性消费文化,品牌授权营销、成人童稚化等等。

    当然,看完这些套,或许依旧有人表示套路虐我千百遍,我待购物如初恋。

    还会有人表示,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骚年,你还是太天真。

    因为这种需要很可能是虚假需求。

    还是再次掉书袋吧,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在《单向度的人》中有精辟论断,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所以,扪心自问,你想买的真的就是你想买的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我们与这个消费时代暗中合谋,眉来眼去,从而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才造成今天的困境。

    正如网友所说 ,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有些消费是生存必须。我们不反对消费,反对的是无节制消费。

    这种无节制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流逝,让人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它更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

    老牌时尚杂志《ELLE》日文版2018年8月号,公布了一组让人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

    “2014年全世界生产的服装超过了10兆件,比2000年翻了一倍。 我们衣柜里的衣服,有70%是不会再穿的。 送去回收的衣服,其中80%只不过是找地方掩埋了。 地球降解一件亚麻衬衫需要2周,降解一件聚酯纤维的裙子则需要200年。 生产服装需要消耗大量水,一件棉T恤就需要700加仑(约合2650升)水。 世界上20%的水污染是由于服装行业处理布料造成的。 ……”

    然而当下的消费环境,一直在鼓励我们买买,很难停下来。

    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更加惊人,64分钟破1000亿,比去年快了43分钟27秒。

    现在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人立下flag,郑重表示,老子双十一什么都不买!

    然而,到了双十一,会说:真香!

    忍不住剁手,无节制消费,让我们在隐形贫困人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说到这里,我拿起去年双十一囤积的纸巾擦了擦微微泛红的眼睛,继续码字多挣钱,还未结清的花呗白条信用卡。

    只是今天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网购的初衷竟然是为了省钱!

    P.s本文为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众号(duyaoapp)

     短评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7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11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12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16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19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22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27分钟前
    • Stc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31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32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3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38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41分钟前
    • Ki×3
    • 力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43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4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49分钟前
    • limo
    • 推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50分钟前
    • with
    • 推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55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56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58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剁手党必看。。。

    1小时前
    • 葳蕤Ren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