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永安镇故事集

    永安镇故事集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杨子姗,黄米依,刘洋,康春雷,梁鸣,杨瑾,王佳佳,杨平道,宋川,翟义祥,耿军,黄旭峰,罗康,王从双,崔楠,周梦,吴中天 

    导演:魏书钧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猎毒风云

    • 正片

      重回1997

    • HD

      如歌少年

    • HD

      89分之一的凶手

    • HD

      老板娘2无间潜行

    • HD中字

      我心飞扬

    • HD中字

      看不见的客人

    • HD

      火影

     剧照

    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2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3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4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5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6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6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7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8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9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永安镇故事集》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剧组入住拍摄地,给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镇带来一丝波澜,然而波澜过后,一切又重归宁静的故事。影片分为三个章节——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小镇和剧组串联起三个章节的故事和其中的人物——与小镇格格不入的饭店老板娘、回不去故乡的女明星、陷入创作分歧的导演与编剧……因为剧组的到来,每一个置身这座小镇的人心中都荡起一丝涟漪,但涟漪终会散去,一切也终将重归平静。

     长篇影评

     1 ) 永安镇破事集——魏书钧自我批判123分钟

    片中的编剧为了向导演和资方证明自己真的是有才学的创作者,始终强调“永安镇无事发生”是他所写的剧本的核心命题。

    这其实也是文青为了装逼就只会讨论“虚无”的一种折射,不过这已经是文青圈子上一个版本的故事了,现在的文艺逼王为了装腔使用的金字招牌通常是“解构主义”。

    没错,说的就是你魏导。

    遥想当年《死侍》狠玩解构主义,打破第四面墙在内地舆论场中引起轩然大波时,无数人就已经劝咱内地观众“吃点好的”了,放在当时看都是几十年前玩剩下的。可是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居然还有所谓的独立艺术电影作者花123分钟只玩解构一个高概念,且玩的又low又土还声称自己致敬华语电影人。

    做解构风格的片子首先需要清楚一点,有破当有立,如果一个作者全部的创作只是为了嘲讽、贬损、玩梗,那本质上和抖音视频段子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是影像垃圾,不构成电影的概念。

    所以我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三个故事的水准是层层递减的,第一个正常发挥,第二个初显油腻,第三个呲牙咧嘴。

    本片剧作着实一塌糊涂,影片信息量奇低无比,打着“行业观察”“业内视角”的旗号“窥探”影视从业者的真实创作生活的旗号,拍着毫无嚼劲,毫无滋味,不看这部戏一样知道的撕逼大戏,演绎片场《小时代》。

    我曾表达过对于《八角笼中》最大的不满在于其完全没有深挖拳击运动大众所不熟知不了解的一面,人在家中坐,在相同题材下构思出的剧本和片子的呈现也相差无几。但王宝强毕竟不是做拳击运动的,魏导您自己就是拍电影的,现在说要aoe全行业了,还那这点撒牙缝的韭菜打发观众呢?

    《万万没想到》时期的情景喜剧对生活的解构与讽刺都比《永安镇》有力道,全面性也更高。

    当然魏导几部片子下来对自己创作风格和个人定位也比较明确,就是小镇青年,理想就是骑摩托开野马出小镇看看。

    【小镇拍片家】嘛,能理解,但是请以后拍了电影在您自己镇子上的录像厅播放就好了,放在全国院线上映就没必要了。可是魏导的人格是拧巴的,眼界和见地是小镇级别,野心和欲望是世界级别,这几年在戛纳当太子爷当的舒爽大约也是更让他坚定了如此割裂下去的决心。

    《燃冬》和《永安镇》前后脚上映让我对于过去耿耿于怀两件事释怀了。

    其一是内地基本盘观众和砖家经常批斗海外电影节是潜藏“境外势力”,总是册封揭露内地不岁月静好的一面的电影,还批在海外受到厚待的作者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他们常用的话术是“这些事都是过去式,现在都绝迹了,不要抓着不放”,或者“大部分都是好的,为什么只能看见坏的”。

    这些经典脑癌语录放在大多数作者和作品身上自然是不适用的,但是放在魏导身上却十分自洽。魏导笔下的人、情绪以及行业都透着一股霉味。说他像郭敬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永安镇》也散发着《小时代》那种古早舞台闹剧的气息。

    所以魏导要是真心为咱电影行业考虑,以后就尽量在内地参展吧,不然您恐怕会成为砖家眼里我们这个脆弱的圈子唯一的把柄。

    其二是《燃冬》开头的戛纳标在内地放映时被拿掉了,陈哲艺当时表达了些许不满。被拿掉的原因是“怕观众以为电影太文艺”,此话一出也引起了影迷的极大抵触,悲叹自我阉割的烈度之大,程度之深。

    但是倘若此二位导演的片子真的在基本盘扩散,以这两部【视频】的质量,我想观众反倒应该再也不会把“戛纳”和“文艺”联系在一起,而是直接和“垃圾”划等号了。

    所以这位幕后的剪刀手很可能是友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惜遭遇谩骂和攻击也要守护戛纳的尊严。大伙对审查口下留情点,把炮火转向陈、魏两位大导吧。

    言归正传,本片架设的主线我认为是有趣的,通过导演和编剧两人的创作旅程串起取景地永安镇中发生的三个故事,编剧和导演从头到尾论战的“永安镇有/无事发生”也在通过戏外正发生的三件事做了某种回答。

    三件事发生在镇子上四个独立个体的身上,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与华语电影的关系若即若离,他们的人生各自都和电影有了什么短暂的交汇,而后远离(物理或精神层面)。

    最终通过马拉多纳之死,一件更宏大但也是一个个体命运的转折的事件中止了正在爆裂发生在永安镇中的闹剧。结局以《永安镇故事集》的开机仪式做结,在锣鼓喧天鞭炮起鸣中人物各自过往的爱恨与挣扎都被掩盖,在发生了无数件事后达到了一中喧闹的平静,形成了真正的“永安镇无事发生”。

    所以影片实际要传达的是创作者这样一个渺小的个体是如何被自己的创作与追求本身所笼罩、吞噬、掩埋掉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演了无数闹剧后要“致敬”影视工作者的原因。因为他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奥本海默,一生看似颇有建树,实则是一场漫长的殉道。

    可是在如此表达之下包装的故事过于陈腐,一个小镇姑娘想要实现明星梦,一个衣锦还乡的明星发觉自己不再属于故乡,一对充满分歧的创作者为了理想角力,俗套的不能再俗套。

    此三组人物肖像和主线故事之于这个命题,无异于“妹妹的脸像红苹果”之于“造一个比喻句”。

    说来也真是挺可笑的,本身这个主题之下可讲的话题真是数不胜数,而魏导自己也是从小镇走向大世面的“代表人物”,但是呈现出的创作却极度乏力,空有概念而无细节,空有情节而无人物。

    第一次见到一位年轻电影人的创作带给人如此强烈的老态龙钟之感,像是在油锅里炸过之后有扔到垃圾堆腌了三天三夜一样,又干瘪又油腻又臭不可闻。

    我也实在不能认可其中那些所谓故意制造不适感,故意“装土”的设计,因为看肯们耍猴戏也是分1.0和2.0的,《芭比》的批判力度很多人都觉得太弱,《永安镇》里还是停留在酒桌上跟裤裆里那点事我又为什么要接受呢?

    男人也不是只有喝酒时才原形毕露。

    导演也不是只有拍片时才爹味难掩。

    女性也不是衣锦还乡时才会被凝视。

    但我也绝不是会对无知者下狠手的人,但不巧魏导是个无知且自负且自得的人,这些拙劣且过时的设计在他看来已经是影视天花板般的拿手好戏,以至于必须班门弄斧一般。全片无时无刻透露着“你看,这我都知道,那我也比你懂”的姿态。

    结果就是整部影片在选取的视角越来越接近电影的过程中,表达没有升级,情绪没有推进,传递的内核没有更醍醐灌顶,只有魏导独特的虚伪又黏腻的创作风格贯穿始终。

    甚至最终片中很多台词拿出来直接也能构成对这部戏本身的批评,比如编剧问导演“你怎么不拍一纪录片呢?”

    我也想问魏导同样的问题,如此俗套且流水账的剧情,怎么不拍成伪纪呢?一部剧情片里塞着这样的剧作,给人一种把“走近科学”电影专题剪成一部长片的既视感。

    片子还有一句slogan——“好笑的不像一部文艺片”,看来魏导对于“好笑”和“文艺”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停留在春晚小品所展现出的“好笑”和“文艺”。

    照搬海量已经过时了十年八年的“社会前热点”,融进无数网梗后边成尴尬舞台剧,最后无论如何想办法团团圆圆包饺子。

    不过最后“新裤子”这个同音梗一出本片连春晚小片都层次也够不着了,变春晚脱口秀了。

    包括片中讽刺的那位太监影评人,魏导的作品在平台评分都不低,在我看来部部虚高,但是魏导还是对于评价系统有极大的怨言,我劝有时候别喷嗨了什么话都往外秃噜,万一回旋镖一会儿飞回来就不好看了。

    您这《永安镇》的7.8分我看怎么也那么像一群太监打的呢?

     2 ) 其中一个我叫作敝乡的地方

    看了两遍。第一遍开头就疑心这取景地“东湖”“新区”“鱼很出名”的原型是不是我青春期待了六年的某市行政区划下的某个县级市,果然是的。

    大家方言纷纷说得乱七八糟的,包括不仅限于南京人杨子姗,来串戏的山西人杨瑾,东北人耿军。某市的通行方言是西南官话,而东湖所在的某县级市却是说湘语,其实问题不太大。方言比较自然的演员说的大概都是长沙话。

    黄米依出道时大概打的是小周迅的名号,上镜的确有几分像,但她一旦在表演中模仿周迅就立刻不对了(比如喝高了换衣服转圈圈那场戏就很《苏州河》)。Despite 这部片中两个女性的故事其实都讲得不太好,很刻板,看了访谈说老板娘的故事灵感来自取景地见到的某个“打扮得不像干活的人”的餐馆老板娘,造型的确是对的,我青春期走进路边任何一家餐饮店仿佛都见得到这样一位少妇,但再现她故事(和其中失权的处境)的方式仍然感觉是可怕的剥削。女明星的故事稍微好一点点,但仍然很刻板,对她的想象好像直接是从文学那儿搬来的,比如服务员的故事原型不啻为一个性转版本的少年闰土,再比如杨瑾(是的我也才知道他和王佳佳现实中就是一对)的角色比起真实的人也更像符号,最后的冲突很生硬。

    电影叙事的视角诚然想做到对谁都一视同仁地又冷又狠,但目光投向以导演为中心的剧组时多少更有一点看傻逼逗闷子的恻隐,到后来也的确让人喜欢上了编剧的演员兼本片编剧康春雷又怂又熊赖赖唧唧的passive aggressive劲儿,甚至get到了北京话说唱。这俩人对戏时搁不住让观众脑子里一个接一个蹦出本体论现象学生活世界这些破词儿,然而最后一场处理得竟然很妙,和元电影谱系中别的片子比起来探讨的更多是本体论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本体论意义的影像。说到底在永安镇除了生活本身什么都不会发生。(ps纪录片导演杨平道的角色是另一种妙法,他摸鱼不履职的时候猥琐得有点妙,但他本人的片子我看过《好友》想不起来看什么了。)

    在永安镇除了生活本身什么都不会发生。湖南在我印象里不太是个独立电影爱拍的地方,能想起来的只有十来年前在长沙取景的《杨梅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片中编剧的角色其实是一种typical成长于世纪之交的小镇文青的画像,其文化资本的获取和积攒受惠于互联网的传播,也因其身份的脆弱更需要相信一种理念,这形象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nostalgic. 而导演的角色社会化功能更为良好,也因社会化过于良好而不太能想象文学青年的纠结,在剧组的微观权力结构中他是且也只能是游刃有余的。或许是因为“生活”中的一切微观权力结构(和其中失权的一方,包括不仅限于小镇,小镇的女性,小镇的文青)在片中呈现得都过于冷感和直白了在其结尾只能是一个悬置了这些结构的仪典, 欢迎来到电影的幻象。欢迎来到communitas.

     3 ) 永安镇故事集,也给我的母亲

    这是我做制片人拍的第12部电影,2020年12月30日开机。

    2023年9月8日,明天正式上映。

    这篇东西我不想煽情,也不想弄噱头,经历疫情的各行各业和每一个普通人都跨越了不容易的几年。煎熬又赤烈,充满着每一个生活着的人付出的滚烫的温度和力量。

    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经典台词: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更加艰难。我也不会说这个曾被界定为特困的行业和自己有多难。没有人不难。我们自由选择一个有志业道德的工作与生活,冷暖自知。能做自己喜欢并且基本能胜任的事,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再说其他就多余,过分了。

    跟大家一样,我也起早贪黑,认真做事,吃饭,走路,活着,仅此而已,然后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想给自己一个重要脚印一个纪念,一个说明。

    我在一个叫做燕矶镇的地方度过少年时代,这是长江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隶属三线城市湖北鄂州。

    我每每想起它来,回忆最多的地方就是镇电影院。在告别遥远的露天电影年代之后,它曾经最宏伟的穹顶建筑和它前面宽阔的广场是全镇绝对的狂欢中心。后来走在已经开裂的水泥地上,我都能听见当年人头攒动的喧哗景象。还有几个混在人堆里的半大小子,在傍晚时分的售票口四处张望,有时跟在不认识的大人身后蒙混过关,有时从电影院一侧通风口的耳道里一个踩着另一个的肩膀翻爬,在远超身高的高度中咚的一声跳下,然后在黑暗中紧张地摸坐到座椅上,在银幕炫目的光亮里平息静气,神魂颠倒。

    现在我以描述一个电影故事的语气说,其中有一个是我,他端坐在那片神奇的黑暗之中。

    生活是个奇迹。

    我对这个景象久久难忘,有一场电影其实永远都没散场。那时候的我肯定不知道这个学习一般成天胡思乱想四处游荡的少年在二十多年后会去到北京从事电影工作,并且在日后拍一部叫《永安镇故事集》的电影。

    我记得开机的那天晚上跟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我在湖南的一个镇上拍一部电影,想起来燕矶,想起你,等拍完了给你在电影院放。她在电话里说,那好啊。

    绕了这么远,我终于知道我想跟大家说什么了。

    那天晚上我其实想告诉她,你之前说我拍的电影你都看不太懂,但是这次我要拍的这电影你肯定能懂,它是讲两个女人怎么过日子的故事。

    一个一生都在操劳里度过,从农村去到镇上,然后又把全家弄进城里,小学就辍学的七十岁的女性,会理解故事里两个年轻女性的当代生活境遇吗?“独自等待”里,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小媳妇,想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给自己一些变化,而在“看上去很美”里,另一个所谓的女明星回到家乡,发现一切都已改变,物是人非。

    她会理解她们吗?

    这个问题对我无比重要。当我无数次面临你做的电影跟观众的关系的时候,我无从回答,是因为我无法面对一个需要尊重而又不具体的模糊集体。但是这一次,我想具体到一个母亲,一个前半生跟油腻的车床打交道,后半生跟油盐柴米休憩晚年的女性。

    她会理解她们吗?会的,她会会心一笑,可能还会落泪。

    有一年的一个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车座后装着她晚上加班干私活车好的一些金属零件,必须要带回家,不能搁工厂里。她很疲惫,但精神很好。那段时间我每天下晚自习去接她,推着自行车走在她旁边。我们走在昏黄的路灯下,天气温和,不冷也不热,我们并肩朝家的方向走,不紧不慢,谁也没说更多的话——这是她跟老母鸡一样把我们家一个接一个从镇上弄进城里之后,那几年里最让我觉得强烈温暖的印象和场景。

    我私人地认为,我所描述的这个场景与电影里黄米依老师站在砧板前杀鱼所遭受的围观,与杨子姗老师在无比尴尬的酒局离开之后的疲倦与感伤,并无二致。我见过她们遭受过的冷眼和委屈,脆弱与坚强,灰心与乐观。作为女性,她们在这三个时刻超越时空,穿透银幕融为一体,作为一个女人。

    我知道,自从我离开家的那一天开始,我就离她越来越远,也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她的,没有,除了理解,完整的全部的理解。在《永安镇故事集》里,这部她儿子做的电影里,有对她所度过的生活的另一种理解。

    对我来说,这三个女性的故事,平平无奇又日常所见。它依然是关于我们每个普通人在滚烫的生活里如何面对自己并继续努力生活下去的美好故事,只不过讲述者好像是一群拍电影的人,在一个导演和一个编剧各执一词的争执里。它带着一点点真诚的自嘲,也有一点点好笑,因为一群人要去完成一部虚构想象的电影和真实生活本身之间就有着巨大的难度和误会。

    这是部急中生智的电影,关于它如何筹备然后又被主创完全修改剧本重新开始新故事的辗转已经不重要了,在电影里我们戏谑的描述还原了,带着一种想给观众拍部好玩好看电影的自嘲娱乐精神。

    商业或者文艺,仅仅是一个标签。

    无论在电影院,还是未来在网络,最后应该只会留下电影本身吧。

    我永远相信小川绅介导演的话——

    观众并非傻瓜,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拼命活着。

    《永安镇故事集》

    也给我的母亲,

    给涟漪不止一直向前的生活。

    在这个繁荣的暑期档,

    向所有的电影工作者和观众致敬。

    大峰

    2023.9.7

     4 ) 即评| 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

    “觉醒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在哪啊?”

    这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三个故事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靠近电影的制作过程。

    娜拉出走了?

    第一个故事《独自等待》讲述了一个剧组“外人”——永安镇当地饭店老板娘,向剧组“内人”——《永安镇故事集》中的女演员老板娘,一步步小心挪步、企图置换身份的故事。这个过程不仅是她从在自家饭店给剧组倒水、接着到剧组筹备会现场送盒饭,最后成为电影筹备阶段的试衣模特的上升而又戛然而止的陡峭曲线,同样是她从饭店里的老板娘、家庭中的儿媳妇、丈夫的妻子身份、儿子的母亲等等传统女性身份中逐步脱离的过程。

    电影中多次透过镜子反射来拍摄她的表情和动作,这既是拉康意义上镜像阶段的自我寻求,同时也暗示了一切都是虚幻,等待着梦醒时刻的终结。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当她白天在剧组临时做过剧本角色“老板娘”的试衣模特后,晚上便自己窝在厨房,穿起漂亮的衣服,戴上女明星墨镜,开始自我表演,这里透过镜子的拍摄设计便已经暗示了她寻求自我身份突围的失败,她一直没有超越镜框的限制,也就是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与剧本中那个在导演欲望视野下因“女性意识觉醒”而“出走”永安镇的老板娘具有某种同构自反的关系。在剧本的建构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瞬时性的,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偏僻小镇突然神旨降临,同时“觉醒”后便立刻指向“出走”,娜拉的“出走”是果决的,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是“这个小镇配不上她”。这很符合一个现代人对前现代生活的狭隘想象。但通过老板娘小顾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娜拉无法出走的原因,哪怕她抛掷了母亲的身份——让丈夫把哭闹的孩子带走,抛掷了其他任何桎梏身份,她也在现代/当代人中“隐匿不见”。

    娜拉归来后…

    第二个故事《看上去很美》让我们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娜拉,那是一位成功出走又荣归故里的女性。永安镇姑娘陈晨(杨子珊饰),年轻时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演员回到家乡拍戏,这样的设定就像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的开场,就像鲁迅长大后再见到闰土。幸运的是,她仍有一个完整的家乡版图和关系链条(家人、幼时好友都在),不幸的是,不仅家乡正在商业化重建,那些“应该”保持质朴的朋友/家人全都变质了。那份乡情,就像她和导演对话时提到的酒,没开封前在她的心底美味发酵,但当满怀期待地打开,便迅速过了保质期,让人恶心发呕。被老同学背刺、被老家人蛮横对待、被青春好友疏离、被年少时腼腆寡言的男同学算计,当这一天终于结束,陈晨疲惫地从商务车上下回到酒店,回归原本的高位身份前,她在满是水汽的车窗玻璃上用手指画了一个眼睛,指腹的温热与冰冷的玻璃接触,“眼睛流泪”成为她此刻最难言又最真实的心情。实际上,在娜拉出走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回家”的权利。

    电影中还有一处有趣的设计,是“出走”的娜拉和“归来”的娜拉无声地打过一次照面,那是在饭店老板娘的梦醒时刻。陈晨调整演戏档期后空降《永安镇》剧组并当仁不让地承接下戏中老板娘的角色,而前一晚还在因穿着剧组服装做起黄粱一梦的小顾立刻失去了获得的一切,被钉死在剧组盒饭供应商老板娘的身份上,她终于站在了摄像机前——通过剧组纪录片导演的相机,但成为的不是演员,而是真正的演员体验生活的素材——“老板娘”剖鱼,因此再网红的美甲也没有人关注。开机仪式上,老板娘小顾帮着剧组安置好物料后便无人问津地退场,另一老板娘——戏中的老板娘陈晨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式登场。

    憋屈的内容生产队

    从剧组外人,到剧组内演员,第三个故事《冥王星时刻》终于指向剧组(低成本电影剧组)中的最核心成员——导演和编剧的矛盾。几乎每一个从一部部短片开始拍摄的影视系学生对此都会极有共鸣,两人精彩且绝大多数时极为流畅的对话(除了最后的编剧爆发/翻脸有些节奏不对外)是那样的真实和准确。两人的差异是很直观的,导演喜欢嘻哈,编剧喜欢后摇(编剧的黑色T恤上印着Pink Floyd);导演喜欢从空间/动作/视觉影像出发看待世界,编剧偏向从时间/沉默/旁观视角出发再现世界,当分歧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时,几乎就是无解了。而他俩的解决方案,一是删除了两人分歧最严重的第四个盲人故事(最终电影《永安镇故事集》也只有三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自反),二是“马拉多纳去世”。这一外界的、遥远的、同时又处在两人内心同频共振领域内的大新闻,一下子让他们的视线从当前的“永安镇”拉开,从当下的狼藉与狼狈中抽走,天亮了,每个人不可言说的骄傲和自尊再吞回肚子里,短暂的和解又来了,剧组开机了。

    岔开一句题外话,2020年底球王马拉多纳的去世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震响,同样上映于2021年的电影《上帝之手》同样巧合or命中注定地将“马拉多纳”放置在电影故事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片名便来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战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助阿根廷以2:1战胜英格兰,“为伟大的阿根廷人民,那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受到卑鄙的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人民复仇”的事件,同时马拉多纳还联系着片中主人公(也是导演本人)的人生轨迹,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悲痛经历。

    此外,第三个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让人会心一笑的点,就是剧组堪景时,导演指着河边一个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透过窗户孔感叹河对岸的快速现代化带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在无数电影赏析课上都听到老师对此种设计的分析与赞扬,也在无数电影中都看到过这类的导演安排,甚至在自己的短片创作中同样依葫芦画瓢用过无数次,但在大屏幕上看到一个导演(电影中的导演角色)对此大放厥词大谈特谈,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是戏外导演的自嘲和调侃啦)

    与《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后,看到有网友戏说“磕到《永安镇故事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CP了”,诚然两者有很多可以并置看待的相同点,如:导演都是青年电影人,都在FIRST/平遥上展映过,都是广大“文艺青年”们钦定的2023最佳华语院线作者电影,都与章明的《冥王星时刻》有着那么一点或半点的共享等等,但这两部电影的不同又是那样明显,如果让我大胆地瞎说,我可能会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中那个不得志的、写了6年剧本的编剧,可能想写的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剧本吧。

     5 ) 静止的悲剧——编剧矫情,导演傻逼

    导演觉得编剧矫情 编剧觉得导演傻逼 一部描述导演和编剧吵架、在开机前临时换剧本的故事 而更奇葩的是,这情节大半部分都是真的。 《永安镇故事集》的编剧春雷,在豆瓣叙述了幕后原委: 写了6年的剧本,资金剧组全准备好了,但是和导演魏书钧始终没有磨合好,所以迟迟没有定稿 当然,现实中两个人没有打架,只是接受了现实:不拍了,跟制片人摊牌了 决定不拍了之后,两个人反而有了灵感: 干脆把编剧和导演吵架这事,拍成电影,并且就由编剧来演编剧 于是10天之内又写了一个新的故事—— 也就是入围戛纳、现在上映的作品《永安镇故事集》 然后两个月内,换演员,拍摄,完成。 挺有意思。 那么还是跟大家解读一下这部作品 剧组进永安镇拍摄,引发了3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35岁的饭店老板娘,刚生完孩子一年,还在哺乳期 看见剧组来拍电影,十分热情,忙上忙下,就想能不能混上去,露个脸 恰好,剧组原本的女主角大明星,没档期, 导演等人就安排这位素人老板娘试戏, 一开始是当模特,后来是会说本地方言,对当地情况熟门熟路 一路奔着当演员去的 老板娘本人生的美丽,和当地格格不入,早就想等一个机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换一种生活 这一下,开心的是连奶孩子都顾不上了 当然,不出意外的,在最关键的时刻,大明星女主角来了,所有人全都围过去, 包括之前对老板娘有点意思的剧组人员也顾不上舔老板娘了, 甚至连老板娘自己都不由自主的围上去了,虽然她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最终,上一分钟还在梦想拍电影的老板娘,下一分钟就变回了采风素材,在剧组和女主角面前,表演杀鱼,以供表演参考。 第二个故事,恰是前面这位大牌女主明星 明星回到家乡永安镇,趁着拍戏想找回童年的生活, 但没想到,所有的老同学,都不单纯 安排她给景区出台,剪彩,搞蜡像馆,陪商人谈生意,甚至还要陪酒 女明星心理落差很大,本想叙旧,没想到被人拉去作践 回到酒店,恰好酒店的服务员也是自己同学,女明星热情呼唤,对方却说:您还有什么需要我服务的吗 就类似中年闰土给鲁迅跪下,喊,老爷 女明星最终去找青梅竹马的初恋男友,没想到青梅竹马,也变成了庸俗的中年人 女明星最终独自在酒店里,感受空虚孤存。 前两个故事,互为表里。 老板娘想当女明星,想离开小镇一湖死水一般的生活 女明星想返璞归真,想在故乡寻回旧日的天真和情怀 然后就是,两人都失败了 因为客观现实不允许老板娘变成女明星,也不允许女明星享受普通人的生活 现实社会就是一成不变的无趣 再说深点,老板娘是一个实在界的人,被困于生活之内 女明星是一个符号界的人,被困于自身所代表的符号 老板娘希望自己能获取一些符号意义,来改变自己的渺小无助,平庸人生 女明星恰恰相反,被困于符号之内,所有人看见她,只能看见她代表的名、利、权、色 而没有人,会看见她这个人本身,她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最后,她在车窗上画了一只流泪的眼睛 这太可怕了,所以我(非常不好意思的一个18线博主)有时候也会想尽可能做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立场,一个符号,甚至有人向我索取符号价值的时候,我会直接沉默 不是我不想讨好读者,而是我更想做自己 但有一说一,第二个故事我觉得有点假 现实里哪还有这么纯的大牌女明星啊 有吗?也许有吧 但最起码不会在饭局上被人那么作践还脱不了身 成名20年,像个刚出道的 第三个故事,导演和编剧 导演和编剧的主要矛盾,大概3个 1. 编剧眼里,现实里的人都是静止的,生活是静止的悲剧,所有人都是契科夫式的小人物 很显然,这个编剧是一个喜欢听后摇的INFP文艺逼 导演恰恰相反,他需要人物有行动,有戏剧化,有冲突,有效果(否则我拍什么啊?) 导演是一个喜欢嘻哈说唱,自大自负,满嘴高谈阔论,深知观众喜好的世俗主义者,比喻一下就是ESTP再加一点点ENTJ,有一点点巴尔扎克那味 所以, 导演觉得编剧矫情 编剧觉得导演傻逼 (顺便说下,我挺赞成编剧对嘻哈的评价,不过我也听不了后摇。 我一听后摇就抑郁,一抑郁就想死,就想自杀,听不起,不听后摇好几年,心态越来越健康,等我活够了再听吧。) 2. 编剧想表达自己的矫情,导演觉得编剧写的不是剧本,而是在布道 也就是说,太文艺,太讲道理,太苦逼,太真实,等等 并且,这是编剧的主观视角认为,世界是悲剧 但导演认为,世界是娱乐啊,艺术是为人服务的,你得有腔调,能唬人,同时又够娱乐,能起涟漪,能让观众感受到生活,消遣 说白了,就是善于享受,也善于装逼,人类就是你哄我,我捧你,让所有人都享受 当然,消遣之后,还是该怎么样,依然怎么样 3. 编剧最终妥协了,融入了导演所谓的感受,抛开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放弃了用电影说教,试图唤醒大众的想法 但是剧本缝缝补补,已经没眼看,烂了 两个人大吵一架,互相脱裤子表示自己不要脸,甚至差点打起来 脱裤子这段挺有意思,毕竟艺术就是遮羞布,这下彻底不再形而上了 最终,两个人都妥协了,投资到位了,女明星,流量炸子鸡,都到位了 所以,吵完之后,两个人硬着头皮,还是开机了 这个现实,依然一成不变 评价一下这部电影,魏书钧的两部作品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后劲小。 和当初看完《野马分鬃》一样,看的时候觉得很带劲,似乎捅破了窗户纸,终于有人打开天窗说亮话了,但看完之后才慢慢觉察,啥也没有讲。热情指数随着时间而冷静下来。 刚看完觉得5星,走出电影院4星,回家坐下来喝杯水,3星半吧 《永安镇故事集》也一样,今天刚公映,看的时候觉得终于有人在讨论这些有意思的话题了,但看完之后仔细回味一下,台词很灵,技术不差,但留不下太多有深度的思考。 我仔细想了想,这位导演喜欢用自黑的形式,在一个看似严肃的话题内,采用一种很轻的方法的去表达,所以感觉突破了,实际上态度大于内容。 当然,在国产片里,这已经很突出了,还是鼓励为主,总比没得看要强一万倍。

     6 ) 拍出了女性困境的导演,共情不了女性

    看导演魏书钧采访(//movie.douban.com/review/13679131/),很唏嘘,他拍出了对“女性困境”非常贴切窒息的描摹,但采访流露出来完全共情不了女性。

    他把小顾想要逃离解读为【对无聊的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了,是一种对有趣生活的向往】,那些路人恭维“你真有福气,再生个二胎呗”后应付性的假笑,那些被吸奶器仿佛物化成一个移动乳房的时刻,向往的是有趣吗?明明是想逃离眼下窒息的生活,向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吧。

    是,是她自愿结婚的,是她自愿生育的。可是她有别的选择吗?男性共情不了的话想想自愿加班,自愿延迟退休呗。生活就是有那么多一步步顺理成章让你“自愿”,最终把你吞噬到骨头都不剩的陷阱。

    老公开出租特地调换成夜班,你知道他在逃避喂夜奶却没有力气去吵架,临走前还留一句“我妈转发的文章你要看balabala”。新区建成后人都搬走的小镇,破破烂烂的小饭馆,死气沉沉的公婆,毫无希望的生活。打一棒子教训你,“这个餐馆迟早你们要接手,你那么懒怎么接?”又给个甜枣,“按你希望的那样新装修下吧,还有十几年租期。”

    小顾去做美甲时,我想到了《你好,之华》里周迅的浅蓝色指甲。追求指尖小小的美丽,亦或者羽绒服下穿光腿神器,在大城市要被批“服美役”,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窒息生活里的一道裂口。

    还有小顾坐上老公来接她回去的出租车,说“打开电台吧”,结果传来了电台怒汉万峰老师的声音:“农村人就不能离婚吗!”这段其实很刻意,跟第二段里陈晨在车窗玻璃雾气中画的眼睛滴落下眼泪一样刻意。

    在看的时候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些刻意的设计太匠气,对小顾的描绘有一种怪怪的“凝视感”。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典中典的女性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很难不共情。

    第二段与第一段形成了对照,if世界线的小顾出走之后就是陈晨,但哪怕功成名就,依旧是无孔不入的窒息时刻。若是没有出走,小顾则会变成陈宏老婆,在饭桌上数落丈夫,在外人面前大打出手,一方沉默憋屈,一方怨气十足。前后都是进退维谷,「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而今看完导演访谈,倒觉得他就是片中的那个「导演」。「编剧」说“你不就是怕被观众骂你直男癌,所以拼命加女性意识吗”,「导演」挠挠头说,没有啊。

    (要说片子本身怎么样,前两个故事虽匠气但很喜欢。第三个有点冗长了,看片子里男导演男编剧男影评人大聊特聊“女性主义”,不管是不是反讽都挺让人难绷的。¯\_(ツ)_/¯)

     7 ) 来自小镇青年的愤怒

    我曾听很多人说过,他再也不愿回故乡这种话。我自己也这样说。“还乡”早已不是一个浪漫的词了。我们“还乡”的感觉,大概和鲁迅那篇故乡一样,隔阂、陌生、无力、痛苦。想要逃离故乡才是小镇出生的文艺青年们共同的乡愁。但我确实也很少见到有谁如此明确地把被丢在身后的故乡塑造成一个庸俗的梦魇。我想这应该会给大多数人造成不适才对,毕竟谁还不是个小镇青年呢?谁都曾经是个小镇青年或者现在仍然是个小镇青年,而憎恨故乡、憎恨“小镇”的情感应该是私人的,他不适合被小镇的外来者表达。所以,当这个原型小镇被呈现为庸俗与单调的集合体时,被简单地贴上必须逃离的标签时,作为一个小镇青年,一个从小镇逃离至不那么小的小镇以后的小镇青年——甚至还可以给我贴上另一个声名狼藉的标签,女文青——我感到非常愤怒。

    这种情绪可以被形容为破防了,或许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冒犯我这种人而存在的。我的故乡就是很糟糕,阴冷潮湿,庸俗的情感和过时的观念在这里大行其道,年轻人想逃离,中年人困顿麻木,母亲们焦虑聒噪,老年人如同行尸走肉……它是这样的,但这不是它的全部,它不应该成为一个学了一些文艺理论的导演展示自己优越感的背景,不应该成为那些叫嚣自己“空虚”但无法表达空虚感的人设计出来的隐喻符号。那里的人除了内心的期待与现实的窘迫之间的落差以外还有别的生活,除了赤裸裸地艳羡电影拍摄者所代表的文艺生活以为还有别的生活。

    “老板娘的明星梦”是电影最好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明星梦这个题材非常不好拍,除非主人公和这个梦想的距离非常非常近,否则很容易变成一个笑话,或者显得猎奇。从这个角度来讲,故事是很巧妙的,因为老板娘产生明星梦确实是因为她和这个梦想非常接近,但这种“近”并没有意义,只是她自以为近,实际上她与那个梦想没有一刻是趋近的。观众能够与她共情是因为在那一刻,甚至连观众都相信说不定这一切是可能的。

    这个故事很残忍,不管怎么拍都很残忍,因为这种残忍的属性才使得创作者的轻浮和优越感被掩盖了。但它还是会暴露,假如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被禁锢于小镇饭店柜台后的年轻美丽的女子的哀愁,那他就应该表现她的美。我觉得女演员本身是美丽的,但她的造型刻意地“土”,她的厚厚的肉色丝袜,厚底鞋,半截焦黄的头发和俗艳的指甲都想指向“土”。乡土造型并不见得就会妨害女性的美,电影里多的是美丽的村姑,美丽的小镇姑娘,老板娘的土气则是在展示她庸俗的审美,是刻意地扮丑,更不用说后来闪亮登场的摩登女明星并没有采用十年前的女明星常见的穿搭。她的精致时髦是属于今天的,老板娘的土却是十年前的土,这是一种刻意的贬低,以此来说明她和那个真正应该被拍摄的女人之间天差地别。导演根本不想呈现她的美丽,不想呈现一种无人问津默默凋零的美丽的动人与哀愁,或许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呈现,结果就是让我感到他只是想嘲笑她。当电影工作者对她说出“你长得很像金敏喜”和“她本来就很有电影感”这种话时,影院里才会出现欢乐的笑声。这种笑声背后的逻辑是她长得根本不像金敏喜这个事实,是许多和她类似处境的女性非常容易被骗的事实,以及电影大多数时候终究也是欺骗小镇女文青的巧言令色这个事实。在这种逻辑下她就是被嘲笑的而非被珍视的。更不用说导演非常露骨地表示她本人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就像那个编辑反复强调的那样“无事发生”,灰败而无爱,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她的公婆,似乎都只是她的累赘,让她感到沉重。我不是说这不真实,这很真实。但让这样一个女性做明星梦的意义是什么呢?展现女性生活困境并不是用镜头俯视她并且让她面对一个女明星自惭形秽。假如观影者在镜头中看到了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那他的思索应当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值得过,或者即便不得不过着灰败而无爱的生活也要尽量赋予生活一点东西——爱,美,尊严,意义,等等等等。但电影呈现的结果却仅仅只是这种生活和女明星生活之间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甚至不是真实的而是人为的。我始终认定,文学艺术作品应当赋予人尊严而不是剥夺人的尊严,当这个老板娘在女明星和整个剧组面前几近失态地杀鱼时,她的尊严何在呢?

    就是这个转场,故事转移到了女明星的身上。从剧作结构上说,后面的故事应当表明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女明星的生活实质上也空虚乏味,“无事发生”。假如是这样,电影要表达的就只是悲凉的虚无,即使审美糟糕,也不见得无药可救。但实际上呢?这个女明星从头到尾就是被人艳羡的,她不断地对别人说,“你也很好啊,我觉得你的生活也很不错啊!”这些话除了是虚伪就根本不是别的。而且“你的生活也很好啊!”这句话只说了半句,它的后半句是,“用不着羡慕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有谁正儿八经这样说话。假如一个医生和一个老师见面,医生对着老师说,好羡慕你啊,你有寒暑假。这个老师可不可能回答,我觉得你的生活也很好啊!同样的,老师假如对着医生说好羡慕你啊,医生可不可能回答,我觉得你的生活也很好啊。这种“我觉得你现在的生活也很不错啊”的句式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极为冒犯人的,充满优越感的。导演应该不是不懂,所以他两次让剧中人指明了她说这种话就是虚伪,这看似是一种解构,但解构成立的条件是女明星自己的生活确实很糟糕。假如镜头中呈现的女明星的生活困境丝毫不让人觉得是困境,那这句解构就是“媚俗”。当初恋男友的妻子说出,我们这样的生活你想要早就有了这句话时,所有的观众都会心一笑,自认为这是和导演一起戳穿了女明星的虚伪。但我们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仰视,我们实际上是认同了结婚生子的生活女明星假如想要的话就会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就是女明星不屑于拥有的。这可能是事实,电影中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如她,她内心中对所有人都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就是事实,所以呢?摆出这种事实的意义是什么呢?表明你自己拍不出任何一种比一个女明星的生活更有意义的生活,从来不曾认识一个不羡慕女明星的人类,这就是你的高明之处吗?

    电影中女明星的生存困境根本就是不充分的。电影中她总是一副忧郁的表情,但她为什么忧郁呢?因为家乡人把她当成骄傲的方式让她很尴尬,因为庸俗的乡镇企业家居然喜欢电影并表示想成为演员于是自感受到了冒犯,因为曾经的朋友一见到她就自卑自惭形秽以至于不能跟她对话,(假如我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朋友不理睬自己,我可能会想是不是我曾经得罪过她,是不是因为什么我不知道的事她讨厌我,但女明星丝毫也没有这种想法,导演显然也不觉得这位女友是为了自卑以外的其他原因才避开她,这不是优越是什么?)因为初恋情人见到自己居然不仅仅是感伤旧时光而是想向我托关系,所以就连这个人都艳羡着我的女明星的生活啊!我好孤独啊,我回到故乡想找一点情但这里的人仅仅只用庸俗招待我。

    “我的生活是啥子生活?我的生活也是生活”这句话再次熟练地使用了媚俗技巧。这句话可能会让所有生活不如意的人产生共鸣,但这个共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电影中他的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呢?那个生活除了可怕可鄙之外还是什么呢?我不相信一对一起生活十几年的夫妻之间没有一丝温情存在,即使夫妻没有,那总有一丝那种东西存在并且被导演显示出来了才能让这句台词成立吧?你可能会说,当然有只是导演没拍,这样说就承认导演在媚俗了。利用观众的想象来让观众自我感动,本身却没有能力捕捉生活真正的动人之处,这就是常见的媚俗技巧。

    总之,我从女明星身上丝毫读不出来什么女性凝视而只有赤裸裸的优越感。而且对我来说这种优越感真是莫名其妙因为我这辈子都没有羡慕过任何一个女明星,我也几乎没有见过别人羡慕一个女明星。我搞不懂,我很真诚地想知道,在导演的生活中,真的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并不羡慕娱乐圈生活的普通人吗?

    我不是说这不真实,女明星回到故乡遇到想让她推荐进剧组的人应该很正常,虽然我也不大相信她只遇到了这种事以及一对夫妻当着她的面就吵起来了的这个场景。(歪个楼,有一部拍摄马尔克斯还乡的电影都不敢说马尔克斯在故乡只感受到了庸俗,在那个故事里被嘲笑的不是故乡而是功成名就自以为大家都崇拜自己的大作家本人)真实是第一要义那电影不就成了纪录片?而且这算哪门子的真实: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呈现一种简化之后的生活,然后再践踏和贬低这种生活。因为自己没有捕捉生活动人之处的能力,没有在镜头中呈现美的能力,就夸张地叫卖丑陋与庸俗,就把丑陋与庸俗变成小镇生活的全部,这算哪门子的真实?

    第三个故事我已经完全不想说了,它是一种彻底的失败。两个人所有的争论都只是电影理论初级教材中摘录出来的话,毫无创建不说,作为台词也非常出戏,因为正常人不这样说话。“无事发生”、“生活的涟漪”、“命运”、“虚无”等等对我来说其实并不是空泛的词,但看到它们以这种方式如此机械地被点名为电影的主题,并且它们实际上只在第一个故事中有些微呈现,与后两个故事几乎与之没有任何关系时,我还是非常惊讶。我想不通为何会有人这样堂而皇之地自恋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连故作高深都谈不上而像是两个小丑。

    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角色应该是导演本人将自己一分为二呈现了,他们的争论就是导演内心的争论:老板娘逃离小镇究竟是为了钱还是为了意义。从剧作层面来讲这个争论毫无意义,因为没有逃离小镇的老板娘和已经逃离小镇的女明星都是为了意义才想离开的,所以人物出现时讨论就已经终止了,人物的争论应该伴随着现实的发展逐步展开,但现实已经完全展开并给出答案的情况下人物居然还在争论,在我看来已经属于是剧本事故了。

    最后我觉得很神奇的一点是,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角色应该是导演本人的化身,他们为什么如此丑陋?我的意思不是要攻击两个演员的外表,而是他们的外形在电影中就是被刻意丑化的,他们说着知识分子的语言,但一个看起来流里流气一个看起来不修边幅,这两个人在那里争论美,美的表达和美的接受时我确实反感到了极点。长相丑陋的知识分子大有人在,应该说这和是否丑陋根本没有关系,在一整部喧闹的电影里,假如连最核心的部分都不是以深沉,严肃,真挚的方式说出的,这不是闹剧是什么?大话西游是一部无厘头喜剧,也有人给它贴解构的标签,但它走到自己表达的悲剧的核心时,就是可以完全的沉淀下去,周星驰戴上金箍和紫霞死掉的时候他不会搞笑,也不会有人觉得好笑。但这两个人吊儿郎当地争论宏大的命题,情绪爆发的顶点是当街脱下了裤子,导演应该是想以此解构他们讨论的宏大的命题,以此表示并没有什么值得严肃。这算哪门子的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来说,意义因为被不断怀疑其存在,因为不得不被打碎而极度痛苦。但影片显然因为打碎意义,打碎严肃而沾沾自喜自得其乐。意义的碎片在漂浮于隐喻中的小镇上空,但它不会刺痛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丑陋的,庸俗的,是蔑视一切的电影人根本不在乎的。

    但他们这个样子对我的结论来说却很合理,我觉得我的故乡,我的阴冷潮湿的故乡中所有那些寂寞的,等待的,无奈的,期望的,反思的,怀疑的,孤独的,真诚的生命,我们有自己的诗歌,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灵感和自己的爱情,假如我们看到两个脑满肠肥的人,以一副高高在上,玩世不恭的姿态,掉书袋一样大声争论着人的命运、理想、生活和美,大喊着永安镇无事发生——相信我,我们一定会赶紧躲得远一点。

    小镇青年们热爱电影,从电影中感受到了悲剧的命运,理想的沦丧,生活的破灭和美,这一切从来不是因为我们当不了明星。

     短评

    果然第四个故事删去了

    4分钟前
    • 达摩
    • 推荐

    年度最好的观影体验(甚至超过IMAX GT的奥本海默)来自于排片稀烂只有晚上23:05一场还包场,可以放声大笑指着屏幕大骂“你们这些男性创作者别太狭隘了,年轻的餐厅老板娘明明可以既要又要”,老板娘和女演员是永安镇的多重宇宙的两个切片,巧妙的互文。第三幕开始拍烂手掌,国产电影工业版的《悲情三角》,尽管不相信穿pink floyd的滚人能被哈人说服,不相信脱裤子都不能统一的创作矛盾能被马拉多纳统一,轻轻放下不如一疯到底,但新裤子嘛,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我向所有人开炮,但我和你们站在一起,就像这部电影的海报一样。“拍!有什么不能拍的!”

    6分钟前
    • Elia1246
    • 推荐

    三星半,以一个剧组筹备串起三段式结构,第一段“出不去”,第二段“回不来”,第三段“拍不成”,都带有自己赋予小镇的一种理想主义。一二段呈现了向往的对岸和从对岸回望的“何以为家”,何处才是我们自我认同的地方?第三段则是导演编剧交心的最真实反应。其实三段之间联系不够密,里面装着即兴闲笔和油腔滑调,也装着Silent moment & Magic time,处处看得见导演恣意生长的幽默、敏锐和自嘲,当然还有进步。导演最厉害的一方面还是调演员的能力,第一次演戏的素人演员也总能和专业演员做到自洽。

    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LFF2021。3.5。那种知识分子式的讽刺社会的样子像极了盛年的冯小刚,一到了情节剧部分和片段式肖像又像极了是枝裕和等类似的日本导演。已经很难得能看到如此自然的中国喜剧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三段故事都是一开始时很在状态,越到故事后段的视听和叙事就越发没精神,越来越像电视剧。

    12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建议以后资料馆办的映后禁止男的发言 听着头疼

    17分钟前
    • Nayrain
    • 推荐

    三个段落以三部华语片片名为题,一方面在做叙事结构上的致敬,另一方面标题即为风暴中心,段落分明地阐述:陷于平淡生活的哺乳期母亲、回归家乡尽是尴尬的女演员、互相挤兑却身不由己的导演和编剧,而这三个部分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筹拍一部影片的幕后种种完整串联,生活和拍片互相勾勒。魏书钧大幅度收敛了他的自我迷恋,而是把这种自信用在了讲好故事上,谈吐的幽默和产业的反思遍地开花。

    20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挺没劲的,段子曲解人物,文字凌驾影像,很欣慰冯小刚有了接班人。高举仇富、厌爹、酸文青三面大旗,表面上自嘲自省,实际上还是全世界与我为敌那我先地上滚一身泥看谁还好意思泼我脏水的计谋。看看导演和编剧的核心理念冲突:女主角要么是庸俗为了钱,要么就是高风亮节独立意识觉醒,一定要这么二元吗?拜托思路打开一些吧,人的处境、经验、情感是很复杂的,建议放掉自已过剩的表达欲。

    2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在一整天严肃又沉重的观影后,电影很惊喜,也真的很好笑。可是不是喜剧片。只是从第四个故事开始 全场不断响起掌声,所以,现在是全民都陷入脱口秀了吗

    26分钟前
    • serney
    • 还行

    相比《野马分鬃》,能明显看出魏书钧导演的成长,故事更圆润,也更成熟了。感觉导演是真爱元电影啊,这次更多的内部梗和小笑话,有几个调度也很有想法。一直在进步,期待下一部。可以。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都是为了华语电影”、“你的脸挺电影的”…贯穿影迷和电影人秒懂的梗,几乎从头嗨到尾。《冥王星时刻》的章节标题要笑死人…里面那个影评人角色,也是目前中国影评圈不偏不倚的真实写照,导演知道的太多。“在永安镇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而这部片,就是任何有电影梦的人的一个春梦。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中国文艺电影触底了。只要蹭上戛纳,爹味直男魏导演放个屁,电影人都能从里面闻出希冀。

    34分钟前
    • 傻傻小笨蛋
    • 还行

    前两天徐克的大师班讲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说是希区柯克在筹备下一部电影的过程中,临时拿了的这个项目,当时创作状态非常轻松。徐克说,很羡慕电影创作者的这种心态,杜琪峰为了寻找这种状态,特意不写剧本,去片场寻找电影之神降临的时刻。魏书钧导演的这部电影,刚好就是徐克羡慕的创作方式,临时修改了剧本,在拍摄过程中创作了一个全新的东西,闪耀着天才般的光芒。延续了上一部《野马分鬃》的风格,这次在解构现实剧组和电影创作上更加的深入,甚至有点洪尚秀电影的意思了。不管是素人,还是职业演员,到了魏书钧的电影里,都是最松弛的状态。他不追求复杂的调度,却能用简单的拍法抓到最接近生活的状态。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种对电影行业创作制作的讽刺和自嘲,不过看的时候完全联系着魏书钧和《野马分鬃》展映后的各种评价,以及当时立项时的故事梗概,和后来再立项的《精疲力尽》的梗概,所有情节相呼应,自然而然的幽默感流出,情感显得更细腻。(导演这次肯定不会被说直男癌了hhhh

    39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B-】看完这片后,明白了野马分鬃为何会是一部“没有表达核心却又并不无聊”的电影,魏书钧根本没有哲学观或者他有但是根本没有兴趣传达给观众,他是解构的,向内的,甚至是世俗的,是觉得生活本身就有意思而不需要给生活结论的。也因此他极度善于撷取细节,再通过某种文艺影像的趣味呈现出来,而偏偏他在影像上又非常有天赋,这不是小聪明,是货真价实的才华。他以天才的面貌四两拨千斤的戳穿了以康春雷为首的,普通影视创作者赖以骄傲的认知——“拍电影有那么难吗?”。如果你觉得永安镇是什么有深度有内涵有秩序的影视佳作,那么,你被魏书钧糊弄了。

    4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年轻时候就拍自反式的电影太暴露功力了。导演点子很多,但还真没到肉眼可见才华的程度。希望下次让主创去更大的厅接受掌声?

    42分钟前
    • :)Silhouette
    • 还行

    “获奖就没烂片?”

    43分钟前
    • Baobou
    • 还行

    抑郁后摇文艺宅男被说唱男折磨的故事

    45分钟前
    • 飘香肘子
    • 推荐

    真好真轻盈!三段式讲述“走不了”、“回不来”和“拍不成”,三个人分别活成了菜板上被拍打的鱼头、车窗上落泪的巨眼、以及被狗尿淋湿的剧本。最后一个故事的力度最足,一顿阴阳之间,把这个行业扒得底朝天,然后遮羞布一盖,大戏照常上演,妙极。

    49分钟前
    • 嘉凉
    • 推荐

    我的建议是,把第三个故事删了吧。真的太装太典了。如果是以戏中戏为引,将小顾和陈晨相映照的生活为题,真正讲述小镇女性的觉醒,那会是一部好作品。

    50分钟前
    • Fairy
    • 还行

    看了五十多遍,每十遍算一颗🌟

    51分钟前
    • 机器人帕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