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1968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雷纳德·洛塞特,罗伯特·比提,肖恩·沙利文,艾德·毕肖普,格伦·贝克,艾伦·吉福德,安·吉利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超感猎杀:完结特别篇

    • HD

      机械战警(普通话)

    • HD

      蒙上你的眼:逃出巴塞罗那

    • HD中字

      超能计划

    • 中英双字

      彗星来的那一夜

    • HD中字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 HD中字

      2001太空漫游

    • 正片

      孤立无援

     剧照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长篇影评

     1 ) 生命的奥德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看2001:A SPACE ODYSSEY的时候都忍不住按了快进键,再不就是中间无法抗拒地昏睡过去。2010呢,由于知名度远不如2001(毕竟怎么说,2001是老库的作品嘛),很多人压根就没看过。


    在连着读了克拉克的原著小说与重温两部翻拍电影之后,我终于解开了很多关于这部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的谜团。


    下面我就要重新为大家讲述这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故事。

     

    上篇 2001:人类的奥德赛与重生



    2010的开始是将近5分钟背景音乐中的黑暗。这是第一个让众多影迷不解的地方。


    一位豆油给了一个最简单却很合理的解释:那个年代的影院放映电影有这样的习惯,前5分钟为观众入场或上厕所的时间,好比我们今天影片正式放映之前先有10分钟的广告。


    另一位豆油理解为:此段空白象征着宇宙开始之初的虚无,好比胎儿孕育于母亲的子宫中。这与影片的最后鲍曼变化成一个胎儿,从宇宙中注视着地球相互呼应。


    不过,似乎接收第一种解释的影迷占多数。:)


    正式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THE DAWN OF MAN。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这段讲述的是人类即将进行从人猿进化成人类时的事。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这段由于没有任何对白,也没有字幕提示,全是一群猩猩在爬来派去的场面,难免有点叫人搞不明白。


    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豁然开朗。


    一群猿人,没有傲人的尖牙利爪,在那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生存。要随时提防诸如豹子这样的大型猛兽的袭击。好不容易夺得卑微的食物还要面临别的猿人族群的抢夺。其艰难而危险的生存境况有如我们今天看动物世界。



    总之,那时候的人猿,我们的祖先,还是一种不具备任何进化优势,需要与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人类的生物一起竞争生存的动物。



    这时候,一块方形的黑色石碑出现在他们的洞穴前。

     

    猿人们对此表现出惊恐,接着是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向黑石碑伸出了手。



    电影没有对这块石碑做多的描述,进而就转到一个似乎不相关的画面。一个人猿似乎在思索了半天后,犹豫地捡起一根动物的尸骨,砸向了其余的骨架。接着,在发现这根骨头的威力后,他们开始用骨头猎杀动物,并赶跑抢走水源的同类。



    这是石碑开启了人猿的心智。他们第一次懂得了使用工具。




    学过进化论的我们都知道,使用工具成为了人猿与其他动物进化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开始加速奔跑,并从此将其他生物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可说,这根骨头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一个崭新世界的开始。



    小说则更为详细地描写了这一段。包括石碑上发出一些奇怪的光线的舞蹈,猿人们感到疑惑不解,但却被催眠了一样,隐隐地感觉到大脑深处的什么东西开始发生改变。在连接几天这样的洗礼之后,终于,一位人猿捡起了一根骨头。。。


    人猿在狂喜之中将骨头抛向了天空。


    镜头一转,骨头变幻成了太空中悠然漫步的长形宇宙飞船。


    这一段,一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而被影迷们津津乐道。


    这的确是一次史诗般的蒙太奇。


    它带给观众的是震撼,是几万年,弹指一挥间的波澜壮阔与豪迈情怀。每个看过这个镜头的人,都会为人类伟大的进化,科技的迅猛进步(由骨头变为宇宙飞船)而澎湃不已。


    飞船,地球,月亮,行星,太阳,在《蓝色多瑙河》悠扬而壮阔的音乐中沿着各自的轨道静静运转着。好像高贵而优雅的淑女,在有如春天般清新的宇宙中悠闲地踱着步。而人类,就是这个春天的缔造者,宇宙中最具智慧的生物。茹毛饮血,连挥舞骨头都还不太熟练的的人猿已经能够自如在太空之中飞行,并在先进的飞船中高贵而优雅地用餐。人类是那么地高贵,那么地无所不能。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地完美。



    宇宙飞船在与月球中转站做对接。在这里,DR.Floyd将换乘航班前往月球。


    在中转站里,Floyd遇到了一位苏联的同行。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了一些关于此行的目的:月球上的基地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什么事?US当局三缄其口。而DR.Freud就是被召去解决问题的。



    DR.Floyd到达月球基地后才知道,基地在日常勘探中意外地发现了四百万年前被埋入月球地下的一块大黑石碑。



    这里,黑石碑第二次出现。纵然此时人类的科技已高度发达,面对黑石碑这个巨大的谜团仍然束手无策,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停地发送电磁波。人类在黑石面前的表现与万年前的人猿并无二致。在黑石碑面前,人类仍然只是一个好奇而幼稚的婴孩。



    到这里,DR.Freud在本集中的故事到此为止。他将在2010中为我们解开谜团。


    而另外一艘飞船,发现号,则依命前往木星,继续寻找黑石碑真相的任务。



    飞船中有三位被冬眠的科学家,副船长POOL,传站Bowman,还有一台超级计算机HAL9000,掌管上飞船上的一切机器设备。


    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制作出具有人类思考能力的计算机。HAL甚至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独自执行飞行任务。



    Bowman跟POOL每天轮流睡觉和工作。说工作,其实也就是锻炼锻炼身体,看看地球传回来的电视,接收地球媒体的访问,跟HAL下下棋,记录记录数据,确保飞船正常运行就OK了。



    日子如同飞船上的机器,钟摆般摆动,没有误差,机械而冷漠。



    甚至飞船上的人们也是机械而冷漠。不但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对话,连Bowman读从地球传过来的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时也没有任何表情。


    完全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话唠又爱插科打诨的老美形象。


    反倒是HAL有时候还说点有人情味的话。



    其实原著中,对Bowman的心理活动有着比较多的描写。鲍曼也像正常人一样有害怕,也有温情。



    插一句话,DR.Floyd在原著中甚至也比在影片中有趣得多。



    我认为老库是故意的。他抽掉影片中人性的东西,留下冰冷的机器和故事发展。


    他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漠然,甚至敌对,好像影片中的US跟苏联。人类现代的竞争与杀戮跟白万年前人猿同类之间为争夺食物大打出手并无二致。


    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也还是一个熊样,在人性上没半点进步。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虽然是同一个情节框架,老库要讲的却是一个完全老库的故事。好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完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不是李碧华的。


    伟大的导演如斯。他能够讲同一个故事,却讲给人们不同的道理。



    回到故事中。这时状况出现了。



    根据HAL的报告,确保飞船与地球通信的校准组件AE35出现故障。在与POOL简短地商量后,Bowman出舱更换组件。


    然而在更换好组件后,Bowman与POOL分析那个被HAL报错的AE35时,却发现它并无任何问题。此时,地球总部指示他们将该AE35重新换上,以便在运行中继续观测失灵原因。



    两人觉得不对劲了。Bowman感觉到HAL可能出问题了,他建议如果出现状况,立即将HAL的存储单元切断,中断它的操控。


    而这一信息,被HAL灵敏地捕捉到了。


    这次换POOL出舱操作,Bowman在舱内监测。


    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了。


    POOL正在悬臂上作业时,他开出去的分离舱突然失控,将POOL撞出去。由于太空服被撞泄露,POOL很快便失去了生命。


    惊呆的Bowman开着第二架逃生舱,想去把POOL的遗体带回来。



    然而,当他带着POOL的遗体返回主船时,HAL拒绝开门。同时,飞船内的冬眠系统瘫痪,三位冬眠中的科学家,很遗憾,还没露过脸,就死了。


    (这三位演员是真冤,从头到尾就是闭着眼睛装死人,一句台词都没有)




    原来HAL被设定的终极指令是要将飞船驶到木星。如果飞船上的人类船员全部丧生,它可直接接管飞船,完成任务。同时,它不得对信息有任何的隐瞒。



    然而,出发前,华盛顿又给HAL下了指令,此次任务只有冬眠中的三位科学家知道,Bowman跟POOL只负责将船驶达目的地,并不知晓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这样相悖的指令下,HAL的逻辑混乱了,因为他之前被下过指令,不得对信息有任何的隐瞒。



    于是,HAL只得回到第一条,也就是所有的船员丧身,由它直接掌管飞船。于是,HAL必须将所有人杀死。。。



    Bowman不得不抛弃POOL的遗体,由紧急入口进入飞船。



    一进入飞船,Bowman就闯入机房,将HAL的内存条一根根拔出。HAL被切断了。


    Bowman继续着只有他一个人的任务。



    在接近终点木星的时候,黑石碑再一次出现在木星与木卫二IO的中间。这次,它有几公里长。


    Bowman驾驶着分离舱想去黑石上一探究竟,却掉进了黑石碑的星际之门。



    影片接下来是后来为无数影迷所诟病的长达十分钟的印象派image。



    这是一个无比璀璨的宇宙。无数瑰丽奇幻的光影剧烈地交织着,扑面而来。宇宙因异常的光线和诡异的色彩变得扭曲而疯狂。


    这里我想起了JUDY FOSTER在CONTACT中也是因事故的意外穿越空间来到宇宙中心时,在激动与失声后缓缓说出的话:Beautiful. It is so beautiful.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oet...


    我想说的是:Bizzare. It is so bizzare.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hilosopher.



    Bowman仿佛又在掠过一片有着巨大的岩石和水渠的大地。


    好像回到了地球初生的时刻。没有生命。没有色彩。荒芜而苍凉。


    这里暗示着生命的轮回。Bowman回到地球生命的起点。



    很多人就是在这里无法遏制地按下了快进键。。。或者昏睡过去。



    这是令人抓狂而绝望的十分钟。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莫名的情节,令人不舒服的持续而尖锐的背景声音。



    如果你抓狂了,老库的目的便达到了。



    他就是要我们抓狂,因为故事中的鲍曼远比我们更为抓狂。



    然后。。。然后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于是你发现之前抓狂的十分钟的确是起作用的,你突然感到一种relief,好像鲍曼一样)。鲍曼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洛可可式的华丽大房间。一切都和地球上一摸一样,只有地板发出不同寻常的冰冷光芒,提醒着这里与世隔绝的孤独。


    原著中这个房间是一个朴素得多的普通美国旅馆的房间,有电话本,有电视机。是智能体为了表达善意而模拟出来的。



    然而,看到影片中这个幽闭的房间,你为这种夸张的华丽和毫不多余的空荡感到恐惧。一种莫名的冰冷感从脚底传上来。



    在这里,影片通过一种蒙太奇的手法让Bowman见证了自己变老,最后老死在床上的一生。当然,从头到尾到没有离开过这个冰冷而空荡的房间一步。


    只有仅仅几个镜头完成。这里不得不再次赞一下老库的想象力。如果说他整部电影正是要描绘人性那尚且幼稚的一面,好比恐惧,那么他做的比克拉克好。=


    最后一个镜头,老死在床上的Bowman变化成了一个蜷缩在子宫中的胎儿。


    胎儿在漆黑的宇宙中静静注视着被太阳照亮的地球。剧完。


    这里,Bowman成为了那个超自然的智慧体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人类在经过一个进化轮回后的重生。那就是彻底超越,剥离了肉体,剥离了一切高科技,回归到宇宙最简单却也是最智慧的存在。


    这也是本片标题A SPACE ODYSSEY所要阐述的。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与发展就好比一次波澜壮阔的旅行,充满了艰险,也有垦荒后的喜悦。而最终,人类将得以窥见宇宙最深处的奥秘,并由此获得重生。


    黑石是什么?


    黑石是一种将纯意识抽取出来的终极智慧的能量体。它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他们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只是冷静地永恒地存在,以超脱一切生命体的存在高高俯视着宇宙,并在宇宙中四处穿行,寻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驻足,帮助他们迈出向着智慧的第一步。


    这样听起来,黑石碑好像已经上升到了上帝的高度。绝对地黑,绝对地方(无论以何种工具测量,将数字精确到多少位,石碑都是精准的1:4:9)但是谁又能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在小说的最后,Bowman在变成星孩的后来还像能量一样在宇宙中穿行,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使命。后来还在2010中以肉体的方式现身。


    我觉得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所描绘的人以量子态存在。一方面是波,所以无所不能去;一方面,在概率的情况下,也可以以粒子的状态出现,还原为人形。


    老库与原著不同的是,他想借黑石碑这样一个上帝的视角,描绘人类的众生相。冷漠,贪婪,杀戮。他将人性的东西抽离,塑造了一个极致却冰冷的机器高度智能发达的人类社会。人类因为认识使用工具而成为了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在最后却也因为过分地仰赖工具而使自己灭亡。

     

    相比于2010里面丰富的对白,丰满的人物性格,还有欢快的配乐,2001里面对白很少,人物是冷冰冰的,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比如黑石碑几次现身的时候。

     

    电影的配乐除了几次用到《蓝色多瑙河》,还有几次在情节发生重大转变时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书中,尼采阐述了他的超人学说,认为人类终将还原成最原始的赤子,以超人的形式存在。超是超越的超。

    而理查德施特劳斯便做了这样一部交响曲,向尼采致敬。这部曲子宏伟而庄严,配这部电影是绝配。

     

    如果说2001是一部让人无法喘息的哲学电影,那么2010将是一部很好的讲故事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部悬疑电影,谜团将在这部被解开。





    下篇 2010:生命伊始
     

    2010对我个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二的一次机会在CCTV6看到当时正在播出的2010,不知为何受到相当大的震撼,对我的人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尽管我没有因此而成为杨立伟,SPACE仍然成为我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
     

    2010仍然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做为开篇曲。开头打出来的字幕简洁地概括了上集中任务的来龙去脉。即便没有看过2001的观众也可以无碍地理解本集的剧情。

     

    Bowman在2001的任务中失踪于黑石碑之中,失踪前只留下一句莫名的话“My God, it's full of stars”. 一切秘密都被中止在了发现号上。而要解开秘密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次前往发现号。

     

    九年过去了。此时世界已进入冷战格局,美国与苏联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其中便以太空竞赛为代表。他们都在建造自己的宇宙飞船,以便能再一次前往木星进行科学考察。

     

    而苏联的飞船,里昂诺夫,将比美国提前一年多到达木星。

     

    这就意味着苏联人将提前进入发现号。发现号上的秘密将被苏联人获得,如果它的资料还在的话。而苏联人,一方面忌惮着发现号九年前的离奇遭遇,担心自己重蹈覆辙;一方面发现号为美国建造的飞船,不熟悉其构造的他们需要有建造发现号的专家协同操作。

     

    两国权衡各自的利弊后达成协议。决定派三名美国人搭乘里昂诺夫,与苏联人一同前往发现号。科学发现共享。

     

    这三名美国人为:发现号计划的策划者,DR.Floyd;建造发现号的工程师Curnow;和天才计算机HAL的设计人Chandra。

     

    有意思的是飞船上苏联船员与美国船员的关系成为当时苏联政府与美国政府关系的缩影。他们几个从最初的有戒心,上升到敌对,到后来彼此信任,最后甚至深情拥抱,就可以看出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力量的关系发展。

     

    里昂诺夫在行经木卫一Europa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生命迹象。他们探测到了叶绿素!

     

    这可真是一个旷世激动的发现。叶绿素意味着碳基的存在,意味着有生命正在Europa上发芽。

     

    Europa是一个被冰川覆盖的水星,极度严寒,也没有氧气,而此前对Europa的勘测也没有发现任何有意思的东西。这很自然让船员们联想到九年前的一次意外。那就是黑石碑的发现。黑石碑会不会与Europa上的生命有着联系呢?

     

    里昂诺夫号往Europa放下一架小型探测仪。就在探测仪追寻着叶绿素的所在而去,真相即将要展现在镜头前的那一刻,一个光团突然飞出,撞毁探测仪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众人与真相失之交臂。

     

    Floyd认为,这是某种力量在警示他们:远离Europa。

     

    虽然心有不甘,但毕竟此行的任务标地是发现号,燃料不足以让他们更多地逗留。里昂诺夫号只好把Europa当做一个不相关的插曲,继续向木星进发。

     

    这里插一段。原著中登上Europa的本来是一艘中国人发射的飞船,钱学森号。话说就在美国人与苏联人打着各自的算盘,让两国宇航员共同搭乘苏联的飞船前往木星时,想不到中国人在这时,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也发射了他们第一颗自主研制的远距离航行宇宙飞船。目的地也是木星。并且比苏联的飞船还早一步到达Europa。

     

    由于技术的问题,钱学森号计划在木卫一Europa上稍事停留,采集燃料,然后利用Europa的引力获得加速度,从而到达木星。

     

    正在美苏两国都在担心会被中国人捷足先登的时候,竟意外地收到了来自钱学森号的求救电波。

     

    电波说钱学森号遭遇到不明生物的袭击。说是袭击,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爬行生物似乎被钱学森号上的灯光所吸引,不顾一切地想要靠近。因为体型过大,而压坏了飞船。

     

    这种生物没有眼睛,应该是生活在冰水里,从来没有见过灯光。所以当钱学森号接近时便飞蛾扑火般地靠过来。但是由于它本身并不能在陆地上生存,所以在把飞船压毁后没多久自己也死去了。

     

    船员全部罹难。发送电波的是一位奄奄一息的科学家。他自己也在发送电波后不久身亡。

     

    不同于异形中恐怖而具有攻击性的外星生物,克拉克对外星生物的想象是不具备主动攻击性,出于生物的本能而生存的。说起来,人类不也是这样的吗?

     

    克拉克还在书中探讨了这种生物存在的可能性。支持的证据之一便是在地球上某些海底火山口发现过生物。这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深度,氧气极其稀薄,又有海底火山间歇性喷发,温度极高,生存条件极其严苛。然而就是这样不可能有物种生存的环境中竟然还是有鱼类在这里生活。既然在地球上都实实在在地有这样的物种生存,说不定在别的星球上,以我们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定义无法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有我们未知的生命存在呢。好像Chandra后来面对众人对HAL失误的责难时激动的话:别管碳基硅基,我们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造物。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认识的还太少太少了。

     

    好,话说现在里昂诺夫号已经成功地靠近木星,找到发现号,并与之对接。

     

    一块长约2公里的巨型黑石碑一如九年前,悬浮在不远处,横亘在木星与卫星IO之间,无言地注视着这个冰冷的宇宙。

     

    Chandra成功地启动了HAL,并将其发疯之后的记忆删除。

     

    发现号上没有任何秘密。所有的谜底都随着Bowman消失了。所幸发现号上还存有足够的燃料,以便在地球到达与木星的最佳轨道时供其发射。这样发现号便可以安然返回地球。

    这个日子将在两个月后到来。

     

    此时,在宇宙遥远的另一端。地球。

     

    家庭主妇Betty正在家中看着电视上无聊的新闻。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表示也许她的内心并不像她所居住的大房子一样宽敞明亮。也许她正牵挂着某人。

     

    电视画面忽然扭曲了,一个人脸出现在荧幕上。她的前夫,在国家档案上已经光荣牺牲的Bowman。

     

    荧幕上的Bowman深情地注视着Betty,向她问好,并对她说我爱你。Bowman说,他是来向她告别的。他现在正在一个美妙的地方,有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他必须得回去了。

     

    正在Betty千言万语如骨在喉,无法开口时,Bowman消失了。

     

    仍然是地球。美国的一家医院。

     

    Bowman的母亲杰西在这里接受治疗和护理。上了年纪的她正处在深度昏迷中。

     

    突然,她像受到某种召唤似地坐了起来。旁边的梳子缓缓飞起,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人在握着梳子温柔地给她梳理着白发。已失去智力的杰西开心地对着给她梳头的空气喃喃自语。

     

    几分钟后,护士发现杰西失去了生命迹象。她抱着一把梳子,似乎正甜蜜地入睡。满脸的温柔与满足。

     

    这里都是讲已重生为终极智慧体的Bowman返回地球,想看看那些他爱的人,同她们告别。而这之后,他便要去继续他那崇高的使命了。

     

    一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Bowman如是说。

     

    现在里昂诺夫的苏联船长决定派一名本国船员驾驶分离舱前往那块大石碑做进一步的探测。

    就在这名船员接触到石碑的一刹那,又是一道光球飞驰而出,将分离舱吞没。里昂诺夫牺牲了一位战士。

     

    难道又是黑石碑在警告人们远离木星?

     

    此时,在遥远的地球上,两个超级大国已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美国和苏联政府都向里昂诺夫号传来指令,命令他们各自呆在自己国家的飞船上。切断连接两艘飞船的空中走廊,非经允许不得擅自联系或走动。因为此时,两艘飞船即将成为两国各自独立的领土。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天Floyd被HAL告知有人给他发送了一条简讯。HAL不清楚发送人是谁,因为他的摄像头没有捕捉到任何动向。

     

    这条简讯说,你们务必在两天之内离开木星。简讯发送人:Bowman。

     

    Bowman现在已经是纯意识的能量体,自然他可以无所不往。他直接进入HAL的电路与Floyd对话。(做为量子态的人果然是大大地有好处)

     

    为了使Floyd相信,Bowman以粒子态现身了!他一会以身着失事前宇航服的年轻面容出现,一会又变成一个黑衣鹤发的耄耋老人,最后还变成一个透明的裹在子宫中的胎儿。

     

    这也说明当人类重生成终极智慧体后,肉身都成为了无意义的存在。生命的轮回只是刹那间的事,也是无意义的循回,只有意识是永恒的。(再次赞一个)

     

    你们必须在两天之内离开这里。一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这是我获准最后一次同你们联络。今后你们自己保重。云云。Bowman说完这番江湖话之后便消失了。

     

    Floyd选择了相信Bowman。他不顾禁令,前往里昂诺夫号,劝说他们一起离开。因为在最佳发射轨道到来之前,两艘飞船的燃料都不足以支撑独自的回航旅程。Floyd建议用发现号做发射基地,将两艘飞船捆绑在一起。先让发现号点火升空,达到所需的加速度后再分离。里昂诺夫可以回到地球,而发现号将被摧毁。

     

    我们的政府是蠢蛋,不见得我们也要做一样蠢蛋的事。Floyd向大家说。

     

    大意是地球上的人们毫不珍惜自己受到的来自造物主的恩赐,互相残杀。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而我们知道,生命如此地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彼此,和平共处,共同向着我们未知的宇宙进发。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告诉HAL,让它提前于计划返航。因为HAL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候启动飞船,因为轨道不对,燃料是无法支持返回地球的。而它掌握着飞船的一切。

     

    众人决定让HAL最信任的Chandra欺骗HAL说发现号需要前往附近的一座子虚乌有的空间站,在那里等待进一步燃料补给。

     

    这一段我被感动坏了。

     

    对于Chandra来说,HAL便像他的孩子一般。现在却要他欺骗这个孩子,用摧毁自己来换取他的人类父亲的逃生。对他来说,这何其艰难。

     

    果不其然,在点火倒数的途中,HAL几次询问Chandra是否要停止点火,因为根据他的资料,附近并没有什么新建的空间站。HAL认为这是一次错误的航行。

     

    与此同时,众人发现,之前一直静静横亘在附近的巨大黑石碑不见了。而木星上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小黑斑。

     

    小黑斑以惊人的速度扩大。根据探测仪的镜头,众人看到恐怖的一幕:无数大小相等的黑色石碑组成了一个漩涡。凡这个漩涡所及,一切物质不复存在,全被卷进这个黑色的无底洞中。木星在发生聚变。而这个黑石碑的数量每两分钟复制一倍。

     

    这边,发现号上,Chandra不断地在煎熬中哄着HAL继续倒数。在最后的倒数中,Chandra终于无法控制内心,对HAL道出了真相。

     

    里昂诺夫号需要借助发现号才能返回地球。

     

    如果我点火,会怎样?HAL好奇地问道。发现号可能会被摧毁。

     

    如果我不点火,会怎样?我们会被摧毁。Chandra沉默后回答。

     

    几秒钟的沉默后,HAL宁静而温柔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明白了。点火倒数1分50秒。。。

     

    HAL同意继续执行点火,众人松了一口气,而Chandra则激动得不能言语。这一刻,他的硅基孩子,HAL,具备了碳基生物才具备的情感。他甚至比怯懦,贪婪的人类同伴更勇敢,更伟大。

    Chandra博士,我会做梦吗?HAL孩子般好奇地问道。

     

    早前在地球上,HAL的姐妹SAL在Chandra给她做断电试验,并安慰SAL这就跟人类睡着一样,SAL也问过同样的问题。我会做梦吗?当时Chandra随口答道,当然。

     

    而这次,Chandra泪流满面地答道,我不知道。因为他已无法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撒谎。

     

    发现号点火。里昂诺夫号脱离发现号点火,进入既定轨道,踏上返家的旅程。

     

    身后不远处的木星在黑石碑的侵蚀下剧烈坍缩,终于在最后的大爆炸中蜕化为一颗恒星。

     

    大爆炸的前一刻,空荡荡的发现号里,HAL再次听到来自Bowman的声音。Bowman是在他的电路内部直接与他说话。他们现在可以都以电子的方式交流了。

     

    你好,鲍曼。HAL欢快地打招呼。

    你好,HAL。你干的很出色。现在我要你跟我一起去履行更崇高的使命。在出发之前,我要你将AE35再次对准地球,不间断地发送下列这组信息。

     

    他们将在后面的小说中再次出现。看,这又是一次终极智慧体的诞生。不管是碳基的人类还是硅基的计算机,最后都超脱形式以纯意识态存在。

     

    这组信息是这样的: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 no landing there.

    Use them together.

    Use them in peace.

    世界都是你们的,除了Europa。请不要去打扰他们。宇宙的一切资源,你们尽情地开发,尽情地使用吧。一起利用,和平地利用。

     

    至此,真相大白了。黑石碑便是宇宙的主宰者,是上帝。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有生命萌芽的星球,给予他们光明,开启他们的心智。

     

    此前Europa上发现的叶绿素正是那个星球上长出的一棵小小的生命之草。是以上帝要人类离开Europa,甚至离开木星。因为他们将要把木星变成一颗恒星。

     

    有了恒星,世界便有了光,有了热量。有了这些,氧气会来的,春天会来的,生命也会开花结果的。黎明到来了。最终这颗星球上的生命也会像人类一样,进化为一个成熟理性的高级智慧生物。

     

    这个过程或许要几百万年,或许更长,也或许用不着那么长。但是人类知道,他们即将有新的伙伴。他们不再孤独。或许也能因此变得更成熟。这个过程纵然漫长,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见证生命的诞生。这便是Bowman说的wonderful things.

     

    生命来的如此艰险不易(谁能说Europa上的一幕没有在地球开天辟地的时候发生过呢),我们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即便不是我们的同类,比如Europa上的外星生物,甚至机器HAL。

     

    最后,Floyd在航行的冬眠之前给远在地球那个家中的儿子发了一条简讯。伴随着这条简讯,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沐浴在温暖的晨光中。太阳一如它百万年地球形成之初的姿态,端庄而威严地向地球投射下生命渴求的光芒。它已经默默地如此照射了几百万年。而在天空的另一端,一颗小太阳,看上去更像一颗明亮的启明星,也在空中发着微弱却明亮的光芒。这便是木星太阳了。

     

    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足够遥远,体积也远比太阳小,因此地球能够在存在两个太阳的情况下仍然安全地生存。

     

    Floyd在简讯中对儿子说:

     

    亲爱的Christoph,这是我在即将到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后一次与你通话。最近发生的一切,我很想把它们都表达出来,或许可以留给历史学家将来做研究。

     

    历史学家的书中会这样写,当美国总统从白宫的窗户往外看时,还有苏联的总统从克林姆林的窗户往外看时,他们会看到远方的一个新的太阳。他们会读到发现号传回去的信息,并从中领悟到点什么。因为,他们最后会召回他们的军舰和飞机。

     

    我即将要沉睡了。我会梦到你还有你的妈妈。在梦中,我会知道你们都身处安全,远离恐惧。我们见到了生命的诞生。或许这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发生在地球上的事。也或者,完全不一样。

     

    我还是不清楚那石碑究竟是什么。或许它是很多东西的集合体吧,是一种远超于我们的智慧的代表。它的形状代表着一种没有形状的东西。

     

    你的子孙将会诞生在有两个太阳的世界。他们不会知道没有这两个太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告诉他们,当天空中还曾是一片黑暗的时候,天上没有明亮的星星,而人们害怕黑暗。

     

    你还可以指着星星对他们说,那里有生命存在。有天,当诞生在旧太阳下的孩子与诞生在新太阳下的孩子相遇,我想,我们会是很好的朋友。

     

    你可以告诉你的子孙们,如果有天我们所有人抬头望向天空,都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时,我们已然接受了来自这个世界真正主人的告诫。



     

    影片的最后几个画面是很美丽的。它描绘了Europa上的画面。

     

    Europa上仍然是冰川崇峦,一副极致严寒萧条的景致。然而不远处,一颗发着耀眼光芒的恒星正将它的神圣的热量倾洒到这片土地上。那是新太阳。不远处,一颗小的启明星般的星体也正闪着光。那是旧太阳。



     

    气流涌动翻腾的天空中出现了几道闪电。意味着大气层出现了。天空被新太阳映照成一片美丽的红色。在这晨光中,一丛植物倔强地迎着阳光生长着。

     

    湖泊出现了。森林出现了。

     

    整个宇宙仍然是一片漆黑,只有背景的天空被映成了暗红色。新太阳清冷的光辉照在湖泊中。

    一座黑色的石碑矗立在暗黑的湖泊中央。沉默却庄严。

     

    也许看似宁静的湖水下面正有星球上的第一种生物在游动。它们遇到了水下面的石碑,好奇地盯着它看了半天,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出了它的触角。。。

     2 ) 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许久不能平静。原来想等寒假看完《悲剧的诞生》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再来写《2001》的读后感的,但是电影带给我的许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写出来,我一定无法安然入睡。想到的东西不写出来,是很难受的。
        对于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的伟大,都是不为过的。我要写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许你没看懂,那就跟着我来理解这部伟大的电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把这部电影归于科幻片,我不认为是恰当的,更应该是一部带有批判科学性质的哲学电影。
       开头一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禁让我想到,电影的主题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联系呢,这也使我对整部电影用尼采的思想来解释。
       电影的开头从古代的人猿开始,也就是进化之中早期的人类。就把猿人看成是人类吧!人类虽然收到野兽的袭击,和同类争夺仅有的水源。但是人类还是和周围的动物和谐地相处。一件事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无意中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也就是最原始的科学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人类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杀生吃肉,为了获得利益不惜杀死同类,人类走向的正是科学、理性的道路。
       沿着这条路,人类一直走到了21世纪,科学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甚至能进行星球间的旅行!物质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丽,看看那巨大的航天器,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优美,人类的杰作!
       可是人类获得幸福了吗?人类的内心是否依然空虚?科学的理性,人类俨然成了科学的奴隶,人的身上看不到生命的光辉,有的只是机械的思考。
       科学是拉近了人的距离,还是更远了?主人公通过视频电话与女儿沟通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还是从我们夺走了什么?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变成了一包包吸管吸食的饮料,享受食物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这是一个对科学、理性无比信仰的时代,人类是在为科学服务,而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类对电脑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人类,甚至人的生命都由计算机来控制,讽刺的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就叫HELL。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打下了伏笔。
       人不是完美的,他所设计出来机器可能是完美的吗?HELL表示这台9000型的计算机有完美的记录,错误只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两位驾驶员表示出了对HELL的怀疑,立即遭到了HELL的惩罚,计算机代表的现代科学,关心的只是理性(任务的成败),而不是人类本身。
       主人公打败了计算机。就像尼采说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小孩。人类还是会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狮子,进化到当初出生时那最纯真的形态,一个轮回。
       后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抽象画面,就好象人类发展的道路。开始的直线,图形,正是人类所处的科学世纪,虽然华丽,但是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惧,心灵受到扭曲。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轮回中的狮子的环节。
       随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宇宙,而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一滴红色在黑暗中散开。他的形状是否像极了天文望远镜里的宇宙景观呢?谁有知道我们的宇宙又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在另一个世界只是水里那红色的一滴颜料呢?
       人类进化的道路进行着,却已经不是先前抽象的图形了,我们看到山脉,各种各样的山脉,道路异常险阻。蓝色,绿色,黄色,红色,色彩越来越明亮,似乎光明就在眼前……我们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人类终于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脱掉科学的外衣,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终其一生,人类终于还是完成了这个轮回,虽然身体已经老去,心灵却还原到那最纯洁的婴儿时期。
       到此人类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轮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插曲要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最后的婴儿所暗示的含义,表示人类完成了精神上的进化。
       至于那块黑色的石碑,我的理解是代表科学和理性。他来来到人间,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也同样背叛人类,让人的灵魂空虚。
       看完这部电影,信仰科学的你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对科学信仰进行重新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当今时代的科学。

     3 )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译为《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已经被人讨论分析过无数次了。在此,我无意对剧本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本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影片面前,这种解释完全是徒劳的。

        在影片开始时,未开化的猿人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同时也是猛兽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影片最开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触到了黑石,于是他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猎杀其他动物。当他所在的种群都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他们通过对同类的杀戮夺回了被抢走的水源。狂喜中的猿人将杀戮同类的工具——骨头掷向天空,而这根骨头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上,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饮血的猿人已经优雅地食用着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舱中美国人与俄国人之间的虚伪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会议时的霸道专横,依然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为了水坑将骨棒砸到同类头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发现黑石时的动作与第一次面对黑石的猿人毫无不同更说明了这点。

        木星之旅中,出发前输入的程序导致电脑HAL9000崩溃,最终采取行动除掉船员——这一行动的结果是船长破坏了HAL的逻辑单元,也就是杀死了这台有人性的电脑。此后,黑石于太空中无声掠过,出现在船长面前。

        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

     

     4 ) 扯淡的科幻和更加扯淡的评论们

      这部电影最重大的特点是节奏拖沓——当然有人喜欢这种拖沓,这无可厚非。但是起码我很讨厌。艺术上的细节我不想多说,毕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样的讨论除了最后搞成口水仗以外不会有任何积极效果。但是看完这个片子我的感觉是我被耍了,然而看完这么多影评以后,令我惊讶的是这世上不负责任就胡说八道的怎么会如此之多。         ·技术细节的过份渲染       本片作为一部科幻,过于强调的技术细节是十分无聊的——因为很多强调的技术细节十分的不靠谱,我不想一一举出,任何一个物理系本科生都可以罗列出一大堆来。我并不反感科幻的科学元素,但是你不能把它放到主要部分来渲染。基本上几乎没有科幻能够做到完全的靠谱(实际上我想说完全没有,但是鉴于我不敢保证我看过所有的科幻所以加上定语“基本上几乎),既然如此,标榜所谓的“硬”科幻纯粹就是有病。在我的理解里,真正的硬科幻应该科技元素确实比较硬,甚至很难发现什么不合理的破绽,但是在叙事过程中却对这种特质一笔带过而不进行过多的标榜,这一点本片做得很不好。一个主线相对简单的故事,光是炫耀特技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库布里克干脆该行去开发电子游戏算了。      ·所谓的深刻主题       我从来就没有搞懂,为什么很多人把不懂的东西搞得如此神圣。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非常的实验化,很多人看完以后搞不明白讲了什么,于是乎就像黑猩猩们看到了黑色的石板那样,“不懂”变成了敬畏和盲目崇拜——“深刻的主题”“沉重感”“讽喻与启示”出现在了大量的评论中。人们似乎乐于猜测“不懂”的背后那些“深刻的主题”,每每想到一个似乎有点靠谱有点道理的,或者看到一个“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评论就立马产生强烈的认同,自认为抓住了真理和本片的解读方式,殊不知大多数实验电影之所以名为“实验”,其本身就含有不成熟的意味——不论导演想要探讨怎样的主题无法跳出这个圈,有的东西靠一点点视频是根本无法表达的——这就是为什么克拉克曰:如果你完全懂了,we failed。         ·关于扯淡的评论       本片成于1968年,库布里克本人不仅戏中拖沓,拍戏的进程同样拖沓,导致制片方怒了,质问“2001”到底是影片背景的年代还是上映时间?所以请记住,在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感到不耐烦,不是你的错而是导演的错——请不必理会那些指责你浅薄的评论!有人一谈起电影就每每言必称尼采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等,那些事情我不懂,所以我不敢说他们说得不对,他们有没有忽悠我我也说不清。但是对本片的评论,我看到一大堆“根据相对论”“根据平行宇宙”“根据某某物理理论”的话,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了。因此,不管你看到的影评写的多么玄乎引用了多少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名人名言名词名句,只要你看到里面谈到“根据相对论”“根据平行宇宙”“根据啥啥啥”这种话,我可以负责任的向你保证,写这篇影评的人是在胡说八道——本片“深刻的主题”我没看出来,相对论之类的东西我还懂一些。       总而言之,本片是彻头彻尾的假科幻之名拍实验电影。

    ——————12年后的分割线——————

    这篇影评写于2008年,彼时还在读大学。鉴于12年后还不断有评论推送进来,在此写一小段补充。

    十二年间重看2001太空漫游很多遍,也认识很多对本片赞誉有加的人。我一位编剧朋友跟我说,坊间称判断一个影视从业者是否装逼,就问他是不是喜欢2001。这么多年下来,我的感受是,99%说这片子好的人,都是因为别人觉得它好(比如刘慈欣的粉丝里有很多是因为大刘觉得这部片子好),真心喜欢的少之又少。

    12年前还是一个看到别人装x就喜欢去diss一下的人。因为毕竟一边念着宇宙学专业一边听别人给你说从电影里看到了宇宙多么恐怖人生如何如何就忍不住要拍回去。对宇宙的哲学思考不如谈谈康德,物理学思考不如聊聊爱因斯坦,而就电影而言,毕竟也是人类描写宇宙的一种艺术形式罢了。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投射,它的作用只有一个,那便是情感唤醒——无论这种情感来自何处。这个定义符合一切艺术作品,这就是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艺术的上确界。因此,任何艺术都有受众,对某部艺术作品或者某类艺术作品而言,你可以直接被唤醒,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被唤醒对象,后者便是所谓的美育。在这个定义下,这些年对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宽容度变得更高,也更能理解每一部电影的特定受众的感受。所以有人会问我为啥会给《前任3》打高分,答案很简单——我虽然不是这部片子的受众,但是经过这十多年的训练,我理解了那些看着《前任3》在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的人。

    那么2001呢?是不是真的只有2分?事实上,对于真正被2001艺术唤醒的观影者而言,200分都不够用。但是,就这些年与各类从业者和科幻爱好者的反复探讨和观察来看,能被2001情感唤醒的绝对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人。大部分是没有被此片情感唤醒的。而没有被情感唤醒而硬说自己被唤醒的人构成了本部影片奇怪而装x影评的绝大多数,这才是我不喜欢的点,十多年过去依然反感,当然 如今也没有12年前那么激烈了——因为从装x中获得满足感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投射或者说,艺术行为。

    但是,2001本身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人们不管喜不喜欢,都在通过谈论它来评价人。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说评论里有很多人会说,你算老几,你看过几本书,看过多少电影等等。我觉得相比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值得玩味的艺术价值吧。

     5 ) 关于5分钟的黑暗和库布里克

          "是电影感觉没有小说那么好,片子沉闷,而且晦涩。与通常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开头的一段黑暗,让人以为放映机器出故障了,飞船在太空行驶一段,用了很长的时间,没有进展任何情节。人物的对话相当少而且也很简单。到后面则没有了语言。一些奇怪的事发生(对没看过小说的人而言,我看过小说也不太理解,:))。 "

          有人说"黑暗和漫长",首先恭喜你买的版本不错,但真的不希望因为这点问题让你失去再看一遍这部巨片的兴致。片头5分钟,中场5分钟的黑暗在当时都是有原因的,50、60年代的电影包括著名的《飘》《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这样,那个时代电视这玩意竞争力太差,而到电影院看这种大片对观众来说就像看话剧或者歌剧一般。前面的5分钟是观众入场,中间5分,当然是解决前1又1/2小时的生理问题了。在这些黑暗时间里,没有字幕变化,只有影片的主旋律或配乐在回响。今天能买到的这种碟,正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始胶片和音轨的这种形式和味道。

           原著小说是科幻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片尾的那段返老还童画面直到最后出现的婴儿躯体,已不仅是主角本人的精神历程,更是人类和宇宙关系的寓言。其中深味,老库已死,只有从他一生所摄13部题材和类型无一雷同的电影来发掘了。
         
           库没有太多著书立说,但却用影像带来震撼,从50直到90年代的13部电影,部部鸿篇巨制,而且剧情和画面上都具有丰富入微的细节。本片里老库就亲手设计了许多太空船内部的场景和家具,虽然并不会围绕它们发生什么多的故事,但从科幻来讲,是足够“硬”的。再说音乐,精心选取的两段古典音乐,舒缓中透着恢宏,壮阔,在合适的时候响起,恰到好处地渲染着宇宙这个无垠舞台的气氛。

          建议因为缓慢、因为黑屏而不愿意去完整看一遍的人,用好一点的音响,大一点的屏幕,一个晚上足够看《图兰朵》的时间,不那么燥的心情,慢慢品味,感觉会很棒。可能会让你想看他更多的电影,进一步认识这位已经故去5年多的20世纪最伟大电影人。
         
           另补充,这部电影是基于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扩编而成。阿瑟·克拉克可谓是继凡尔纳之后因对科学发展的准确预测闻名的最伟大小说家之一。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一个落后时代的人看来,现代科学与魔法无异。” 最著名的幻想是:在发表于1945年的一篇小论文《地球以外的中继》中提出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的设想。基于他的幻想,科学家们到1967年才发明了仅用3颗卫星便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通讯系统,直到今天世界通讯卫星组织还要象征性地给克拉克支付每年1美元的版权费。当然,当然,2001太空漫游也不例外,虽然只是部几千字的短篇,但遇到库布里克,就能衍生出一充满哲思的巨作。(剧本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哨兵》)其后在他和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克拉克又陆续撰写了系列的同名小说。



    ----------------

    2010-12-16 12:34:04
       关于5分钟黑暗的一点补充:

      IMDB上提到: Some versions have title cards on-screen during the Overture and Entr'acte sections, while other versions omit these titles and simply play the music over a black screen.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622/alternateversions )
      
      也就是说,带中场休息字样的版本有,只不过你没看到,正如我看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开场和中场是全黑的一样。 Overture and Entr'acte Music是当时这种超长电影的必备,库布里克当时在退场后还安排了8分钟的黑屏和音乐。只是这些在后来的很多版本里进行了删减,美国电视台早期播放的时候前,后的黑屏全部删掉。
      
      不过绝妙的是库布里克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两段必备的黑暗,并将其延长与电影的音乐和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人认为这个黑暗还有个非常伟大的意义,40年了,发现的人不多,他认为老库之所以把原著里金字塔形状的Monolith黑石改成长方形,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段黑暗,当观众以为在听着入场和中场休息音乐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块象征着永恒和至高无上智慧的Monolith黑石正在注视这观众,甚至在接着音箱对着观众歌唱。查特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它的歌声。下面是此人的分析:
      http://collativelearning.com/2001%20chapter%202.html
      

     6 ) 最伟大的太空科幻电影

    在电影工业当中,通常有两类作品会被冠以“伟大”的名号,一类作品是以内容题材开拓人们的视野、启发人们的思想,另一类作品则是以手法技术提升电影的创作层次与创作空间。前一类作品由于涉及主观判断和文化差异,因此常常引发争议,但相对来说,后者较为客观,比较容易取得大众的共识。

    就后一类作品来说,最经典的范例便是《公民凯恩》,在这部美国片推出之前,电影叙事大多都采用单线、正叙方式来开展,但《公民凯恩》引入多人视角、倒叙与正叙穿插的方式,大幅度拓展了电影这项艺术工具的创作空间。另外一部经典范例则是《2001太空漫游》,今日我们看到的太空科幻电影当中使用的元素,很大一部分都能在《2001太空漫游》中找到。

    《2001太空漫游》是美国导演史坦利-库布里克耗时四年、完成于1968年的作品。库布里克这位导演很特别,作品不多,但大多被奉为经典,凡是最伟大导演的评选,总能看到他的名字,但他本人却从未获得任何像样的奥斯卡奖项。他的作品常常遭到卫道人士和主流人士的批评,引发持续不断的争议。

    库布里克的作品总是挖掘人性的阴暗面、揭发人为体制在本质上的矛盾与丑陋。例如他拍摄的越战电影《全金属外壳》,没有像其他导演那样对战争场面进行残酷写实的刻画,而是特意呈现军队训练的去人性本质,其他导演批判的只是某一场战争或战争的总体,他却站在更高的视角,批判军队体制的不道德特性,既然军队存在的目的便是训练一群性格坚毅、杀人不眨眼的士兵,那么战争如何残酷及为何残酷,便无需多言。

    另外一部备受争议、直到2000年才被英国解禁的作品《发条橙》,则挑战教化体制的反人性本质。影片中刻画一个无恶不作的邪恶青年,在接受调教和训练后,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好人,但这种调教和训练的过程却极其不人道,引起普罗大众的不满声浪,当局不得不撤回这些调教和训练,让青年回复他的“本性”。当人们谈及人道时,主张的是不应当违反自然和人性的规律,例如逼迫一个好人违反本性去做坏事。那么相同的,逼迫一个坏人违反他的本性不去做坏事,本质上也是不人道。由此推之,社会里所有的教育制度、感化系统在本质上都是反人性、不人道的。

    正由于库布里克的作品提出的观点和视角极为前卫,不免引发许多人的不满与不安,但就本质上来说,他的观点和视角并没有错误,只是与主流的声音不同,听来有些刺耳罢了。也因为如此,库布里克的作品虽然难以获得奥斯卡奖这种主流机构的认同,却被电影人士奉为经典,历久不衰。

    ■《2001太空漫游》是太空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可说是奠定了今日太空科幻电影的“标准”,它与《公民凯恩》的相似之处除了这点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好看”。《2001太空漫游》的节奏非常慢,一部2小时的作品,给人长达四小时的心理感受,而且绝大部分人看完后的评论是:看不懂。

    《2001太空漫游》的英文名称是《2001: A space Odyssey》,其中2001指的是新世纪的头一年,Odyssey则引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名称,这部史诗讲述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获得胜利、返家的故事,当中充满冒险、试炼、死亡和新生的片段,常常被用来象征“回归”之旅。

    《2001太空漫游》的原文名称多少点出库布里克对宇宙、对未来、对科学、对生命的观点:一个回归本源的往复循环。因此,库布里克所创作的太空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并不以某此的太空任务或太空旅行为主题,而是从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出发点,看待生命演化的本质和最终的归宿。

    《2001太空漫游》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人类的诞生,这部分当中没有任何对白或旁白,只是如同国家地理频道一般,长时间地记录一群猿猴的作息。第二部分则直接跳跃到一段太空旅程,一群科学家到月球出任务,去观察新发现的生命痕迹:一座黑色石碑。第三段则是相隔十八个月后,一艘太空船航向木星,去查探月球上黑色石碑所发射能量的指向之处。第四段是太空船抵达木星后,其中一名太空人穿越时空隧道后的经历。

    影片当中最大的看点自然是库布里克站在1968年这个时间点,对未来太空科技和发展的描绘:人类登陆坑疤荒芜的月球(现实发生于1969年)、在外星球上发现生命迹象、电脑成为人类依赖的太空工具、太空舱内的状态和运作模式、冬眠下的航行与无重力下的漫游、可以看见过去和未来的时光隧道。无论当中的描绘内容与现实的发展是否符合,这些描绘方式和对太空里声光效果的处理,都广泛地被后来的太空科幻电影复制和引用。

    影片的另一个看点是库布里克的宇宙观,也是至今仍然备受争议和探讨的部分。在片中的四个部分中,“黑色石碑”反复出现且象征意味浓厚。在第一部分中,黑色石碑突然出现在猿猴之中,此后便有猿猴学会使用长形股骨作为猎捕食物、攻击他人的工具。在第二部分是科学家围绕在偶然发掘出来的黑色石碑周围拍照,却受到石碑的电磁波攻击。在第三部分中,太空船上的电脑为了确保任务--查探黑色石碑的本质,竟然对船上的太空人发动攻击,造成伤亡。第四部分中,则是黑色石碑引发生命的更替和新生。

    无论黑色石碑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非自然形成的事物,在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并延伸到无尽的未来,而且每次的出现似乎都伴随着演化与进步。这是象征上帝的存在吗?相较于这个问题,更有趣的其实在第三部分,电脑对人类的攻击。太空船上装设一部性能高超的完美电脑,在航行过程中,这部电脑突然发出信号告知太空人,船上有一个设备出现问题即将故障,然而基地另一部同款电脑却表示设备没有问题。于是太空人们担心船上的电脑有问题,讨论着要将它关闭,不料引发电脑的反扑,停止运作休眠装置,导致太空人死亡。

    太空船上的电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在太空船启航之初,有记者采访当中的一名太空人,问道这款功能强大、近似完美的超级电脑是否有感情。太空人则回答这只有电脑自己才知道。从电脑后来的杀戮行为和被终止运行时的反应可以看出,电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感觉,它进化了。而在太空人们讨论到电脑为什么会出错,电脑回答,这款电脑从来没有错过、绝对不会出错,每次有错误发生,最终都证明是“人为疏失”。

    船上这款电脑是人类制造的完美产物,就像人类是大自然的完美产物,电脑出错后产生自我感觉、衍生杀戮,就像人类进化出智慧、航向太空、却也杀戮异己、杀戮同类。这一切既是进化、也是出错。当情况到了失控的地步,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毁掉再重来。因此那块黑色石碑是上帝的象征、促进人类的进化,还是一个纠错的机制,监控着人类的出错行为?见仁见智。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部分里头,幸存的太空人穿过超现实的通道后,终于抵达目的地。他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巴洛克风格的房间里头,看见年纪苍老许多的自己坐在饭厅里吃饭,而这个苍老的自己一个回头,看到一个更加苍老的自己躺在床上。没多久后,这个更加苍老的自己转变为一个穿着太空衣的婴孩,伸出手触摸浮在眼前的黑色石碑,之后便漂浮在太空中仰望无垠的星空。

    在这当中,巴洛克风格的房间象征自己回到过去,但穿着太空衣的婴孩又象征着去到未来。与之呼应的,是片尾再次播放影片最开头的配乐: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第一段<日出>。生命如同一个循环,源起--进化--毁灭--重生,在走向未来的同时,又走向源头,而人类航向太空、航向未来的旅程,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段回归之旅。

    以《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作为电影开头和结尾的配乐,也是《2001太空漫游》的一个趣味点。《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是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进行创作的一首交响诗,当中描绘的是一个唯心的宗教信仰者转变为唯物的科学追求者的过程,第一段<日出>则描绘的是世界诞生、日出之时,人类感觉到上帝能量的磅礴气势。因此,库布里克究竟在《2001太空漫游》中表现对宗教的信仰还是讽刺?还是见仁见智。

    就像很多事物,我们可能并不一定喜欢,但总能找到一些欣赏它们的角度,而可以欣赏库布里克作品的角度,恰恰比一些又多了一些。

     7 ) it's space music

    因为这部电影,NASA每天用来叫醒宇航员的音乐就是蓝色多瑙河。
    因为这部电影,卢卡斯拍摄了星球大战系列。
    因为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做了导演。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在踏上月球真实的土地后,说“JUST LIKE THAT MOVIE”
    库布里克采用的太空船和空间站设计,基本全部来自于NASA

    当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室里打开录音机,放出蓝色多瑙河时,孩子们说,“OH ,IT'S SPACE MUSIC. ”

     8 ) 最伟大导演拍摄的最伟大影片

    我开始照着Sol Stein的书学习写小说的时候,Sol说了,写作最难的在于要"show the story"(展现故事),而不是"tell the story"(讲故事),也就是说,要让文字产生画面感,那是要下真功夫的。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语文课上学过的老舍先生那篇描写写夏天热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的评论,老师说,老舍牛啊,厉害啊,为什么?因为写了半天热,愣没一个热字儿!

    与文字的缺乏画面感想反,我想电影艺术比较难于表达的并不是影像,而是感觉、情绪和概念。

    摄像机,归根究底其实就是把照相机照出来的一张张照片连起来播放,开始没声音,后来加上了对话、背景音乐,今后说不定还能加上气味——比如迪斯尼的4D电影中,画面里下雨,观众身上就被拨水——这些都是对影像这种艺术形式的延伸。所以说,用电影来展现故事,那是根本,电影本来就是把一个个的细节呈现在观众眼前,"show the story"是本分。

    所以呢,相对于文学艺术,电影"show the story"容易,但是要表达一种感觉,进而要阐述一种世界观与哲学理念,那却是相当不容易的。能把后两者做好的,个人认为,那就是这种影像艺术中具有真功夫的大师。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下面回到A Space Odyssey 2001。我为什么觉得库布里克厉害,就是因为老库不仅完美的阐述了人与宇宙,可知与未知这样的一种关系和概念(这一部分的概念想必老库有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更厉害的是,他还用影像的艺术精确表达出了他对这种概念延展部分的模糊感觉。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我上面说的究竟什么意思。

    A Space Odyssey 2001,我认为主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秩序的颠倒;最后,宇宙的真理。

    贯穿这三部分的是那块莫名其妙的黑色石碑。我开始看这部电影也觉得这个东西比较玄,这块“无中生有”的石碑究竟想表达什么理念呢?后来偶然读了一本书,叫作《月影》,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月影》中是球体,不是方方正正的石碑。这个东西,可以理解为神对人的智慧启迪,比如上帝显灵托梦,比如佛教说的“棒喝”之类,也可以理解为“基因突变”,人突然变聪明了,类人猿突然就学会了使用工具变成了人(参考近期《国家地理》杂志,里面刚好有一个人类寻源的专题,谈到了这个基因突变的问题,不过这又扯远了)。不管什么原因,每次这个东西的出现,都代表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至于如何理解,宗教也好,科学也好,甚至像《月影》中的随机无目的论也好,这就看个人愿意如何理解了,有无限解说可能。

    第二部分,具象的故事是人与飞船电脑争夺控制权,内里隐含的,我个人理解是一种秩序的重新组合。那个空中小姐走着走着船舱就倒过来的经典镜头正是对这种秩序颠倒的象征。前一部分的人使用工具,并发生技术变革上的革命;而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破了量变的极限从而演变为质变,工具开始征服人脑。

    最后一部分,我个人的理解,电影讲得是宇宙的真理。问题是,人类作为宇宙中的卑微一员,连自己依存的地球还没完全弄明白,哪里达到了理解宇宙真理的程度!所以这一部分对这个概念的阐述,不是从四四六六讲清楚的角度出发,而是用一种可能,一种感觉,一种猜测的方式去试图解释,解释的目的在于启发性,而不是答案。不管是那个超长的“进入黑洞”镜头,还是后来宇航员进入另一个空间看见自己的未来,包括最后的生命循环,都可能是所谓真理的一种表现,又可能什么都不是。

    第一与第二部分逻辑体系明确,人的进化,秩序的颠覆,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这样艰涩的抽象概念,我觉得老库用电影,用这种具象的视觉艺术讲述得无比清晰明了,条理通顺,画面干净,多处使用几何构图;然后到了最后一部分,更把这种概念可能的外延这样更加抽象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而且,这种表现与教书育人还不同,并不是在自己完全明白清楚的基础上,如同老师教学生那样我有一桶水,我给你讲解一碗水那样表现出来;他的伟大正在与在面对这种自己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上,精确准确的表明了自己理解的部分,同时也展现了对不可知的敬畏,模糊的恰到好处,引人回味。

    所以如果让我评个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导演,最厉害的电影,那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拍摄了《2001太空之旅》的库布里克。因为他不仅能够用具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还勇于站在一个几乎危险的高度来表达对这种抽象哲学概念的分阶段理解与猜测,这简直就是电影界的爱因斯坦或者霍金。

     短评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5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10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14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2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25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2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2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31分钟前
    • btr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3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40分钟前
    • Kuba
    • 力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4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4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45分钟前
    • Luna
    • 推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46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48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53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