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过春天

    过春天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黄尧,孙阳,汤加文,倪虹洁,江美仪,廖启智,焦刚 

    导演:白雪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为了霍洛维茨

    • 深夜食堂(2019)

    • HD

      鼩鼱的巢穴

    • HD中字版

      阿黛尔的生活

    • HD国语版

      极速天使

    • HD中字

      八面埋伏

    • HD中字

      新万圣节

     剧照

    过春天 剧照 NO.1过春天 剧照 NO.2过春天 剧照 NO.3过春天 剧照 NO.4过春天 剧照 NO.5过春天 剧照 NO.6过春天 剧照 NO.16过春天 剧照 NO.17过春天 剧照 NO.18过春天 剧照 NO.19过春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单亲家庭出身的16岁女学生佩佩(黄尧 饰),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白天在香港上学,晚上回到深圳跟妈妈(倪虹洁 饰)住在一起,频繁地穿梭于两地。为了和闺蜜Joe(汤加文 饰)一起旅行的约定,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对Joe男友阿豪(孙阳 饰)懵懂的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水客”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就此开始。

     长篇影评

     1 ) 你怎么看《过春天》中展现的母女关系?

    小时候我爸妈就经常动手打架喝酒 ,我的家不像家,跟我妈分开整整15年 我很嫌弃她的 ,她每次偷偷的来学校看我。给我带很多吃的 ,我一直记得她离开我的时候 5岁那年在我床边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毛绒玩具 。后来我再也没见过她 ,听我爸这边的亲戚说听别人说我妈妈的职业不光彩 ,后来我拒绝收她的一切东西,很多年后呢,我妈联系不上了,她跳楼自杀,那个男人有老婆孩子骗了她 ,我想她是爱我的吧,一个女人这么孤独的活在这个城市,我也不曾关心过她一点,最后她生活的出租屋里我发现了很多花和草,她一个人真的很难过吧,钱包里还存着我的照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真的很难过,我也哀怨她不争气,可是我真的一点都不恨她。珍惜眼前爱你的人,有些爱可能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吧。

     2 ) 春天未过青春过

    《过春天》这片名,可真是好。本是走私过境的行话,落到一群青春正当年的人身上,味道可就多了几个层次。

    有憧憬,有躁动,有诗意,有险情,将发未发,欲收难收,都在一个微妙的尺度上做文章

    想把那春天过了

    导演白雪在自己的长片处女作里,巧妙地夹带了“白雪”这个私货

    香港是不下雪的,但在不下雪的香港,冰箱被叫做“雪柜”。雪这种远在他方的美好物事,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芸芸众生哪怕想上那么一想,头脑里的清凉也是受用的。

    佩佩(黄尧饰)与闺蜜阿Jo(汤加文饰)就想攒钱去日本,挑的时间要在圣诞节,反正阿Jo信誓旦旦地说,那几天可是要下雪的。天台上,她们畅想着入住那个有榻榻米的旅馆,推开门窗,外面会落满樱花雪。当然,12月并没有樱花,那也无碍,还可以退一步,就着那皑皑白雪泡温泉,喝清酒,那也够两个少女极尽浪漫地去想象了。

    说到底,佩佩想感受冷,不是阿豪(孙阳饰)开玩笑所说的,把头伸进冰箱就能体会的那种冷,而是一种从未有过却又相对安全的刺激

    事实上,日后无论她在走私上的得心应手,还是在感情上的开天辟地,都算得上在某片自以为安全的领域里,感受一种原本不是目的却渐渐成为常态的刺激

    电影头一次咚咚咚的电音响起,是佩佩在过境时被塞了一手的iPhone。未曾想,人生被高调击起鼓来,就此阴差阳错地开启了走私手机的生涯。钱变得容易获取,不再是32.5港币的餐厅时薪,不再是僻远的父亲(廖启智饰)摸出的一点“利利是是”,更不再是母亲(倪虹洁饰)麻将桌上与情郎怀里剩下的一撮数字。

    鞋盒子里的钞票厚了起来,可以要那日本的雪,也可以要那远离脚下沼泽的生活了。

    都要一些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这样的刺激,是要叫人上瘾的。更何况,里头还开了一些所谓“爱”的知觉。

    阿豪带她入行,这个行当,是正牌女友阿Jo也不曾知晓的,因此,暗中袒护成了一种带有爱的举动,久而久之,“过春天”成了他们的密语甚至情话。反正在某个角度看,佩佩完全有理由在内心一隅,认定阿豪分给过自己一份具有排他性的爱。

    与此同时,那个犯罪团伙也带给她一些意料之外的爱。仿佛大家长似的的花姐(江美仪饰)把据点经营出家的模样,这里有多乐也融融,佩佩那个横跨两地、分崩离析的家就有多不堪入目。再说了,花姐还把这愈发精灵的佩佩直认作干女儿,场面上“母女”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地位、尊重甚至充满江湖味的肝胆相照。

    16岁的少女佩佩把未经事的人生混到这份上,那个灿烂的春天,怕是已在怀中了吧。

    春天过了又如何

    这个捉襟见肘的平凡女孩,手上的筹码是一个闺蜜以及一脸无辜。她拿这绝无仅有的筹码,去忘情地赌一点爱。

    为了那点爱,佩佩要在悬崖峭壁上继续前行。因为那点爱,佩佩忘了自己身在悬崖峭壁上。

    危如累卵,水漫金山。《过春天》最妙的,是把那种躁动不安的渴望,勾勒得流光溢彩。而观众就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兴致勃勃又紧张兮兮地贴脸体验失衡的恐惧。

    白雪真的让人惊艳,她把眼看就要寻常起来的故事,表现得老道,甚至脱俗、高级

    像是那场情欲戏,拍得如此隐晦而巧妙。胶布一段段拉开,像是衣衫裤裙被一寸寸撕碎,人不敢任一丝情感发动,情感却丝丝颤动在额上的汗珠以及声带的嘶哑上了。哪怕他与她不敢越雷池一步,替那不断错开又不禁追上的眼神说话的,又有灼灼的红光,暧昧,激情,含蓄,危险,一样不落地奔走相告,偶尔再补一小片绿光,让这红男绿女在促狭的室内,明明狭路相逢,却还要单枪匹马地应对内心的阵脚大乱。

    亏得在最把持不住的时候,阿豪一个饱嗝冒了出来。泄气,却也私密得瞬间瓦解所有尴尬,连带前些天他们头一回的争吵,也都给顺势卸掉了。再对视时,彼此是自然而体己的笑,抹去了一点双方都不知如何是好的欲念,却把更绵长的贪恋给收藏、供奉起来了

    哪怕后来花姐说起男人不过尔尔,哪怕当她受到人生中莫大耻辱时他却只能袖手旁观,哪怕彼此从没说过半句情话,哪怕他与她从“不可能”饶了一圈依然“不可能”,她也能纳一个小小的理想的阿豪,放在刚被开发出来的情窦里。

    像是在飞蛾山的那个夜晚,他凑到她面前,一张嘴噘出要吻的姿态,结果身子却陡然蹲下。怪那蚊子作祟么?其实又该谢那蚊子救场。由始至终,这个吻都不能亲下去,一亲,故事可就俗了,乏了。要像白雪那样攒着,靠一点音律去拨那心弦,要过却未过,那才是境界

    通篇电子乐的撞击,恰到好处得不只让佩佩一人心如鹿撞。她觉醒了几回,每一个红色警报都像是在调戏,成人世界露出高糖的一角,就是想一口咬下去,不问青红皂白。钱的香味,情的温度,还有那种过春天的快感,全融在佩佩翘起的嘴角上。深圳与香港的灯都给她做了布景,阿豪想做香港之王,她蓦地已是香港之后。

    可在飘飘然的自信之下,大家其实都在等阿Jo发现最亲密的两个人起过怎样的涟漪,都在等花姐发现最得力的两个人打过怎样的算盘。那种无法绕过去的羞耻与惨烈,成了大家在亢奋之中唯一能够坚信的走势。

    说到底,正如英文片名“The Crossing”,这几个年轻人,都在过界。佩佩自不必说,在面摊打工的阿豪,畅想的是盘一个仓库,做自己的老板,而阿Jo,以为能跟着家人去爱尔兰生活,连男友都玩笑般地让给闺蜜了,却连离开的资格也没有。原来大家在各自的泥淖里,都想找一个得体的抽身机会与独立状态。

    只是,原来把这样的春天给过了,也没有万里晴空等着

    回想那时佩佩兀自感叹鲨鱼被囚在鱼缸里,半点自由都没有。阿豪则表示,要是把这鲨鱼放回海里,人可就遭殃了。

    有很多预言,太早说了出来,谁都不当一回事的。

    其实春天从未过

    真的可惜,非但香港没有雪,即便是那个有雪的日本,也由不得她们成行。等到佩佩最后在飞蛾山上摸到似是而非的一抹飘雪,更是超现实得不知该为什么笑才好。

    仿佛由头到尾的故事,都只是幻觉罢了。以为真的在过春天的,过不了几尺,而以为走过春天的,又得不来什么。

    谁曾想过,当一部青春片落幕,浮现的竟然是千帆过尽的况味

    老一辈的人逃不了定局。佩佩的父亲走向衰老,当年组过的单非家庭像是一个滑稽的玩笑,花红柳绿之后,还是要在本土找一些扎根的植物,祈求给余生镀一层薄薄的活力。佩佩的母亲从一个泡影里醒来,又扎入更多的泡影,男人像是水缸,换水的时候就把她给滤掉了。花姐的权势与心术是个蛊,刀口下讨的生活,哪一天说断就断。似乎谁也留不下什么。

    可怜的是,年轻的一代也逃离不了这种悲凉。阿豪、阿Jo与佩佩一块,把对方全都给输掉了。秘密跟私心是有侵蚀性的,而像阿Jo内心深处高人一等的自傲,也注定了那带有一点施舍性质的爱情与友情都无法长久。

    没有一样东西是经得住千锤百炼的,这样的道理,佩佩他们是该懂了。

    所以也要说“过春天”这名字好。每一个字都有嚼头,放到一起,又把那诗意搅和得百感交集了。就是要有“过”的状态,才能把人生的诸多界限给陈列出来。

    香港与深圳是地域上的对照,佩佩每日穿行其间,以为勉力串联着两种生活,其实连当一个逃兵都不行,因为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弃儿”。这就是为什么平日里她不敢讨要什么,但要是有一根稻草投下,必定视若珍宝。

    金钱是故事的主角,它跟爱一样匮缺,所以能在一个青春故事里搅风搅雨。没钱的佩佩需要打工才能“平等”地跟阿Jo去日本旅行,而阿Jo的姑妈却有一座大宅子,养着一条鲨鱼。穷人想象不到的玩法,不过是富人随意开运的把戏。

    好像一夜之间,谁都有点看不清谁了。但少女佩佩,愣是突然把成年人看清了一阵。长大不会比没长大多出多少光彩,要说有,也只是因为大家更懂得如此去装饰罢了。再怎么认真地去活,当头棒喝也是少不了的。

    这样看似明丽实则酷烈的长片处女作,对毕业多年的白雪来说,夹带的私货就不仅仅是雪了。

    而当中的演员,也得有那底蕴来萧条,佩佩父亲的衰颓,母亲的麻痹,花姐的精明,水哥的世故,背后是廖启智、江美仪、倪虹洁、焦刚游刃有余的作陪。黄尧、汤加文少女质感背后的冷暖砥砺,也并不会少。孙阳的少年气与戏骨感,也得有数年舞台剧的低调锤炼与厚实沉淀。

    让不够大红大紫的人来演一些风风火火的落寞,恰到好处。希望等到《过春天》起飞,这些优质的电影人,都在自己的春天里。

    (原载于《电影》和“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这几张特别喜爱的图片取自豆瓣电影页面,图源水印,侵权立删)

     3 ) 过春天里的母女关系:成长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和解

    国产母亲形象多是善良包容,而倪虹洁饰演的阿兰显然不是正规意义上的母亲。她是佩佩“单非”人设的背景的注脚。

    背景的注脚

    JO是佩佩青春期最亲密的朋友,她们的去日本看樱花雪喝清酒的愿望,是推动佩佩赚钱而进入水客这一行当的主要原因。阿豪则带着佩佩入行、告诉佩佩“只能相信自己”,一起背叛花姐飞单走私。甚至水客头头花姐,她对佩佩的赞扬、肯定、接纳、威胁,都比阿兰这个深圳妈妈,更举足轻重。

    阿兰,更像是一个符号。她是女主不幸的来源,是女主想要逃离的困顿生活。

    作息颠倒,夜夜搓麻。没有丈夫,和香港的司机生下了一个女儿,私生女。

    在电影里,我们不知道她的职业,但从她娇媚的仪态、婀娜的身姿可以管窥一二。

    阿兰她自己就是一个找不到坐标和定位的边缘人。

    而佩佩活在了阿兰的阴影之下。

    佩佩和JO争吵时,JO脱口而出的“你妈是妓女,你也是妓女”,狠狠地戳到了佩佩的痛点。

    只会求神拜佛转财运,只知道抓住眼前的蝇头小利。在点着的麻将桌上,最关心的也只有钱。

    又傻又无能,被男人欺骗,还只能抱着骗子的大腿哭泣乞求对方的同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佩佩只能发泄似地踢飞路边的路障。

    但她没法踢飞生活这个泥沼。

    父亲这条线,也很妙。

    生日红包之后催促离开“太晚了,早点走”;家庭聚会目送离开;佩佩边哭边吃时,他默默离席。不是说完全没有感情,“老豆”的眼中也是充满怜惜和无奈。但这种情绪很像是施舍给流浪狗的短暂温存,看着小狗摇尾乞怜,但是毕竟是只流浪狗,又绝无可能因为她而放弃自己的生活。

    和父亲的对望

    逃离

    人类习惯性地根据差异来区分“我们”和“他们”,进而形成“我们”的身份认同。

    来自“单非”家庭的佩佩面临着深圳和香港的两座城市的差异。她带着白色耳机,匆匆行走在深圳、香港之间。虽然说着流利的粤语,可以在打工时用住很远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单非的身份,但佩佩仍感到疏离。“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我是谁”唐的困惑也发生在这个16岁少女的生活中。

    水客这个组织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没有人在乎你父母的身份,“单非”的身份甚至成了荣耀与光环。小可怜佩佩摇身一变,成为了“佩佩姐”。

    在赚够去日本的机票钱后,有人问她,赚这么多钱做什么?

    阿豪说,“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赚一份独立生活的倚靠啊

    在一切失控之前,佩佩实现了对原有身份的逃离。

    和解

    就好像只有离开父母,扎入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不是想象般的瑰丽。

    佩佩的逃离计划戛然而止。

    这种拼了命要逃离原生家庭,挣扎过后发现还在原地的故事格外熟悉。

    看不上鸡零狗碎、世俗又阿谀的小镇生活,讨厌温吞多年不变的生活节奏。在小镇,找不到自我,没法实现价值。普通甚至狗血的家庭生活,“我所有的倚靠就是你”、“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是我全部的指望”的亲情负担。逃离到这一切,你和家人大吵一架,不假思索地好像没有退路一般地冲向一线城市。

    但用不了多年,你就会发现,与生活周旋是一件多么费心力的事情。生活依旧鸡零狗碎,阿谀的对象从乡镇小干部变成了上司、老板。莫名其妙的合租关系也不会比小镇左邻右舍的关系更单纯。当时的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者开始有些面目模糊。

    逃了一大圈,突然发现,原来还是生活在原地。

    佩佩放走了鲨鱼。鱼缸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囚禁的场所。

    一切好似回到了原点,

    阿兰说,“这就是香港啊”。

    像不像第一次来北京看你,走上景山的母亲的感慨,

    “这就是北京啊”。

     4 ) 唯独有这点英勇

    佩佩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地方。她父母离异,回到家里,她妈妈成日跟人打牌鬼混,哪怕关上房间门,都能听到大人们无聊至极的对话;她爸爸,另外组建了家庭,有一次佩佩站在马路边上,看到爸爸跟他新组建的一家人吃饭,而她在玻璃窗上,连一点爱都分不到。她有一个好闺蜜,他们计划去日本看雪。闺蜜衣食无忧,正处于一个青春少女最天真烂漫的时刻,她带着佩佩去参加豪华游轮party,碧海蓝天,靓男俊女,你挑我逗,欢乐无比,可是这欢乐里没有佩佩那一份——她只是一个穷苦的陪衬。闺蜜还有男朋友,他们喝完酒就坐车去嗨皮去了,豪车开走,佩佩留下,夜晚的天空下,她只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家里,毫无指望地没有家的气息。

    “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因而佩佩变得无畏无惧,从生活的寒凉之中挣得一份自己的依靠。整个电影的强大驱动力,就是来自于佩佩这个信念。她必须自己开辟出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来,否则她几乎要被眼前的生活给压死。她是个小女孩,但她的生活不允许她做一个小白兔,她必须自己成为狼,去成人的世界里去捕猎。她进入走私手机的团队里,利用自己中学生的纯真面孔,帮这些人带货。电影里展现了她从一开始的青涩到后面的老练,过海关时,她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在她身边,很多她的同龄人,他们无忧无虑地穿越深圳与香港之间。而她,内心里早已过于成熟了,远超了她的年龄。

    她不是没有委屈的。她本应该跟她的闺蜜一样,毫无后顾之忧地上学和玩耍,可是她没办法。那个夜里,她跟她的妈妈在马路上碰面了。她妈妈跟着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连带着把她拽进烂泥之中。她怎么能不气愤呢?她怎么能不痛哭呢?这些糟糕的大人们,给她的是糟糕的生活。她哭过后,必须自己振作起来,因为没有别人能够她坚实的后盾。她抹干眼泪,走在这条危险丛生的世道上,无法回头,也不能回头。

    一点极微小的暖意,在她和阿豪(她闺蜜的男朋友)之中萌动产生,又随之熄灭。电影里有一个场景十分动人:为了能多带货,他们要把手机用胶带缠在身体上。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身体靠在一起,他们都知道那份暧昧,不可靠,但纯真到让人心疼。缺爱的人就是这样的,一点点的暖意,都能迅速被他们捕捉到,并能长久地存放在心里。为了这一点暖意,他们可以失去审慎,而甘愿去冒险去冲撞,哪怕后果严重也在所不惜。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还能多少人会给自己一点爱呢?

    我喜欢黄尧的表演,很准确,她的眼神里都是有戏的。我也喜欢这部电影,这才是好的青春片,有真实的力量感,所以分外地触动人。而佩佩这样的女孩,我由衷地希望她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松弛地生活。毕竟,人生还很长,而她还年轻。

     5 ) 金羊观影团||这是部“危险”的电影,暧昧让我不舍逃离

    vol.1.Ladies and gentlemen,这里是金羊观影团第一期(严肃脸)。灵感源于豆瓣其他友邻,经过小一晚的严肃讨论,在德卡老师的一呼百应锣鼓喧天鞭炮起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威望下,我们决定开启了这个活动,不敢说帮助其他友邻加深理解电影,但对大家也可能多少有一点参考作用。

    《过春天》自去年平遥电影节脱颖而出以来一直关注不断,一路杀到柏林,被冠以崛起的华语青春片,早早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终于在大陆上映之后,虽然口碑一路高涨,但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它确实接过了《嘉年华》、《狗十三》的衣钵,代表了华语青春片、华语女性电影的崛起;而同时有人觉得它的文本仍未能摆脱青春片的一些狗血情节而诟病。——@岭街曌影

    第一期观影团共十七位友邻打分 十四则短评 综合评分7.3

    希望大家读完 定会有你没有想到的东西

    poster by @德卡的羊

    风格化的青春片?

    @绝对值对相对值:7.5分

    深港双城的背景和犯罪冒险的题材下的青春片。影片试图探讨青春的迷惘,身份认同,“逃离”等概念,但似乎都仅限于浅尝辄止。处女作展现了导演灵气十足的视听语言:很少有大陆电影把城市拍的这么摩登,把青春期的情愫,悸动拍的这么动人,用光,摄影都值得夸赞,演员的表演也很灵动自然。佩佩和阿豪在山顶俯视香港,电子乐配合暴雨下的城市霓虹中的奔跑,互绑手机那段都是高光时刻。前半段的流畅明快和后半段有割裂感,结尾也令人泄气,但还是足以让大多数大陆青春片黯然失色。

    @牯岭街曌影:6分

    导演惊喜,演员惊喜,编剧日妈。说好的不一样的华语青春片,结果只是用香港的马甲套了个狗血的内核。你以为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吗。故事本身对于我就太遥远,有一种不现实的感觉,最后又直接狗血烂尾,甚至塑料姐妹花一场撕逼大战之后这条最重要的感情线就丢了???最后不知如何收尾,直接粗暴了突然安排警察出场打扫残局。不过抛出这个极其垃圾的文本之外,导演在处女作就显示出了惊人的老练。很多场戏都非常不错,互绑手机绝佳。黄尧演技简直惊呆我,狗血戏爱情戏或者装清纯少女都得心应手,简直就是明日之星啊。不过可惜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本狗血矫情做作,拍的再好,又能怎么样呢。

    @和光同尘:8分

    描摹的种种最后只会留下自己。可以说是特别爱两场戏了,默默的付出来展现出喜欢,以及带货上身来表现情欲。灯光,音效,混杂着剧情和情感像逐渐升温的水一点点浇在心头,自然而然炸裂开来。可能我喜欢的青春片大致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让堕胎,床戏,大声吼出我喜欢你通通见鬼去吧。

    @一乘ISUMI:8分

    青春片的外壳下还包括着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以及(蜻蜓点水提到的)港陆的隔阂问题。剧本上来说依旧是比较俗套的故事,但是走水大排档之类的元素还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也好希望广东可以下雪)。佩佩作为连接两地的端口,不仅是地理位置上,她个人的身份也是摇摆不定,并且都不归属于哪一段关系,她始终和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分割的位置,正如片尾的镜头——到最后都系得翻自己一个人。红色的情欲,游丝般的呼吸声真是恰到好处。手持摄影还有稍显突兀的定格镜头,都在disco的音乐下相处融洽,这是青春的躁动。

    视听语言的独特?

    @天天:7分

    在双城生活与水客身份的二重特殊前提下构筑起青春期暗流涌动荷尔蒙及挣脱固有身份叛逆情绪的集中化表现。与靠生活细节取胜而视听平庸的短片处女作《卡门》不同的是,白雪这次带来的是新生代导演坐标系中极为罕见的高超影像感召力,尤其是红色打光片段的欲望表现感呈造得太到位了,让青春片的那些强戏剧轻视听的抓马狗血桥段统统滚到一边去吧!只不过可惜的地方是,相对于影像上碾压级别的优势,两位新人编剧的文本方面还是欠缺了些许打磨,至少亲情/友情线相对于完整出色的爱情线来说写得都有些仓促与浮于表面,表达深度和意象互文上同样显现出了不得已的稚嫩矛盾与向审查制度的妥协。

    @月色归来时:7分

    很成熟的一部电影处女作,尤其在摄影和配乐方面都非常的突出。吹一下为这部电影配乐的高小阳老师和李缤老师,尤其是在突降暴雨时的那段迷幻电子乐愈来愈密集的鼓点,完全把少女躁动不安的内心给呈现出来了。ps观影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影原声碟信息给添加到豆瓣音乐上。

    @海鸥马步:8分

    商业片的观感和很多艺术片的内核符号结合,以及冲击力鼓点的配乐真是挺带感的。游走在深港两地,涉入带货的灰色产业,独立的少女终究是踏入了深海,也看到了雪。 整片好像不是越过门或者窗分割开的大景深的深焦浅焦就是特写,感觉前者繁杂后者直接,要么拉得很远要么靠得很近。 粤语独特的力道也让整片台词力量很足,没有青春片尴尬的问题。很凌冽的风格。

    关于我们自己?

    @蛋花与爱丽丝:7分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突然惊醒的少女春梦,沾染着半熟少女的体香,自然又饱满的视角。有身份上的困境,但更倾向于为青春片这个类型做背景而不是构成地缘政治的角力。

    @沁生:7分

    十六岁的青春,是香甜而躁动的。一个身着校服的少女,为了友谊带来的遥远幻想,选择私密而隐晦的犯罪,不过是对抗生活的虚无,逃避现实的无所适从,直到警察突入,才发觉不过是做了一场青春的美梦,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青春的代价。Shit happens and you've gotta pull yourself together. That'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dult.

    影片的光影极佳,情节游走在深港两地,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意在表达时代背景下青春期的普遍困境。几处衬托人物内心的电子乐激荡灵魂,红色基调下两位主角间的情欲炽热撩人,戛然而止的感情如同片尾的点到为止,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

    @Elanor:9分

    无论剧情,气氛,几段点睛的蒙太奇,甚至道具都让我想起同为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的女导演曾赠的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 青春的迷惘疼痛,她站在人生的“crossing”,伴着一丝好奇和不谙世事,她就这样“堕入”水中,甚至倾盆而至的“水”在她最为得意的时刻给她致命一击,本该穿裙子的年纪穿上了电子制品,但这片水终究不是她的归宿,有些鱼儿向往溯游大海。香港不是她的家,她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她站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无处安身。

    也可以讨论下更深刻的东西。

    @Kriky:6分

    日本,爱尔兰,西班牙,深港两地人的逃离意识在主配角中贯穿,通过缸中鱼意象进行提炼。但这种意识在尚不了解香港的阿兰与被极简手法干预的颂儿身上均呈现明显断裂感。主角佩佩更仿佛分裂的个体,在“水客工作”时体现出极强的自我觉醒意识与脱离环境的欲望;然而在与与守旧式港人阿豪的相处中,其思维中打破束缚的层面被完全剥离,二人观念差异所应导致的思想冲突被完全忽视,使得影像中最精华的情欲部分浮于表面感情纠葛。精神层面的分裂使得青春情愫与个人意识粗暴并置于人物之中,令影片局限于‘’展示‘’而非思考与凝炼

    @德卡的羊:8分

    “过春天”是带货入境,是鱼入大海,是雪落海滨,是青春里每个人跨出舒适屏障的一脚,整个事件的编排最终想要完成的是近似抛离欲望的无我境界,其实诸如母亲这种无谓的线还是有些多了,“鲨鱼”意象更是大可不必反复提及,反而在最后拖了一把节奏。可是3次定格+配乐实在灵光闪现,互缠胶带更是挤入淫欲天堂。这是部“危险”的电影,但是暧昧让我不舍逃离,那是香港,那是暧昧迷离的魔鬼幻境

    @粉粿爵士:8分

    摄影的精致看不出是处女作,手持,短焦与好几处的镜像构图,使青春的孤独与压抑的躁动流动于影像。霓虹灯下少男少女的喘息声,举重若轻的情欲呼之欲出 。水是欲望与自由的最终投射体,鲨鱼的放生是女孩内心的释放的仪式。把青春片廉价的煽情与卖惨隐去,平静的叙述下是暗潮汹涌的中产,底层的“两岸人”群像。但格局始终太小,放大的依然是青春,时代的表现便退居其次了。

    @纯肉锅贴:8分

    抛开主题全片对达内兄弟或是曼多萨的理解或是继承是大于《嘉年华》的,以全程佩佩视点透过两个都市交界处的景观的肌理,通过对于城市表层的的探索完成在暗线,对于城市黑暗内核轻轻一点,正如施拉德评价《逍遥骑士》的“肤浅”,本片也是“肤浅”的,它只能深入到这个城市、那一干人等皮肤下那一丁点的深度,就在这样的位置我们感受到了底下缓缓流动的“黑暗的血液”,同时正是这种无法寸进的挖掘才符合这个不知冷暖的女孩对于这个城市的认知。

    其他评分:@李骞人:7.5 @ 西卡里奥:7 @微笑的卡列宁:5

    编辑@海鸥马步


    another poster:

    开门大吉撒花!感谢各位的内容!!!

    其实下期应该有的,大概率是《地久天长》了,那有其他想看的吗?

    希望多提意见哇!!!

    ps:其实个人觉得可以换个名字,不叫金羊观影团的话叫个啥好呢?

     6 ) 春天,少女突围

    一、谁污名化了青春片?

    当我们在谈论国产青春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早恋、车祸、堕胎……这些本流行于韩剧中的狗血桥段,纷纷在近年的青春片中安家落户。

    青春题材在国内的火爆,大抵滥觞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九把刀由作家转型导演的处女作,不仅在台湾获得一亿七千多万新台币的票房,更是在包括大陆在内的泛华语地区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佳绩。校园青春题材的低成本与高回报,不能不惊动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内地影人。

    先是赵薇演而优则导,初试啼声就以研究生毕业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狂收七亿多人民币,让她一举成为当时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而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们相继涌入市场,无不模仿《那些年》的叙事范式,以成年感伤姿态回望青春。这些电影大都启用大龄明星,以夭折的爱情为主线,试图用柔光和怀念激起观众对往日的怀恋。

    《致青春》名场面

    哪怕我们考察过去一年的华语艺术片领域的新人新作,也不难发觉新导演们无不陷入某种程式化中——或过分沉溺于个体生命经验、自说自话,或在影像风格上模仿、致敬电影大师,看不到足够有态度、有价值的作品横空出世。

    在平遥的“小城之春”电影厅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过春天》。我们终于等来了一阵春风,一部在商业性和作者性的钢索上保持平衡的电影。电影节连日看片的疲倦,被这部优秀的处女作一扫而光。我激动地写下一句短评:“我看到一个崭新的极有活力的作者破壳而出。

    科长是那年“青葱计划”主席

    后来才得知这是白雪在BFA毕业十年后的处女作——她在两年时间里收集资料,几十次往返深港做调研,最后用一个星期完成剧本初稿。从青葱计划到多伦多、平遥、柏林等电影节,再到国内定档公映,一个青年导演在完成她的三级跳,穿越她的“分隔线”(《过春天》曾用名)。

    与其说《过春天》开启了华语青春片2.0的时代,不如说它找回了青春片本该有的模样。

    二、类型杂糅的新鲜尝试

    电影发展到今天,观众已经很难看到一部纯粹的类型片。以青春片为例,结合爱情则成为校园恋爱,结合犯罪则导向残酷青春,主类型下常能衍生出较多子类型。

    分析《过春天》的叙事类型,不难看出它是一部包裹在犯罪框架下的青春片。但它并不止于此,而带有非常严肃的现实关照。它没有僵硬地跟随某种模式,并试图唤起观众廉价的共鸣。相反,它以不具野心的姿态,开凿出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社会现实,超越我们对青春片的狭隘认知。

    水客、走水乃至片名“过春天”都属于走私行业的黑话,电影的主体故事就在这种较为陌生的语境下展开。如果说大多数内地影迷是在黄金时代的港片里浸淫的一代,那么《过春天》的故事发生地和方言体系无疑又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熟悉的语感

    选取少女佩佩作为主要人物与核心视点是无可厚非的剧作思路,而往返深港的动作线则成为电影最大的一抹亮色。在华语电影无可奈何地大规模放弃地缘叙事的当下,《过春天》则在《路过未来》之后再次勇敢地拥抱了深圳这座特殊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城市。

    青春的动感

    除却故事背景带出社会议题的可贵性,影片在人物设定上对“单非”家庭的描绘更令人激赏。在极为有限的篇幅里,佩佩父母的几场戏用力恰到好处,实在显出编导的功力——展现少女破碎家庭、带出极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塑造了人物形象,补足少女的心理空间。

    水客群像

    不仅如此,水客们作为群像在狭小房间里悉数登场,每个人身上也都带有极强的辨识度。令我震惊的是,电影时长不到100分钟,纯粹功能性的脸谱化人物寥寥无几

    面面俱到却不蜻蜓点水,是《过春天》给我留下的极好的第一印象。

    三、视听突破与扎实叙事

    与《狗十三》拍张雪迎类似,在大银幕上,我们将再一次在特写镜头中看到女主角的粉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青春的证明。这个被我无可避免地留意到的画面,为《过春天》的现实主义基调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表现青春的恣意,还是走水的不安,大量手持摄影被恰如其分地运用,使整部影片非常有律动感。而回到深圳,镜头则有意趋于平稳,用摄影风格为两地做区分,也在外部为跨境学童的心理动势提供解释。

    电影在视听上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莫过于三个定格镜头,上回看到这种运用,还是在上世纪的港片或者更早的法国新浪潮。它们毫无征兆地出现,配合极富打击感的电子配乐,不仅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依据少女情绪为电影分段。导演在映后谈时提到,上学期间听到谢飞老师夸奖国外的处女作生猛的视听语言,这句话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所以有了《过春天》的多元尝试。

    下面我想重点分析四个肩负叙事功能的视听段落,它们出现在影片后部,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这四场戏也是对佩佩身边人物关系的阶段性总结,多条线索交织成少女急转直下的命运。

    1. 缠胶带 – 色调与气息

    去年《冥王星时刻》有一场曾美慧孜用手接水的戏,是极高级的表现情欲的手法,而且是主创在现场临时萌生的创意。

    与前者不同的是,《过春天》“缠胶带”的戏码显然经过精心排演,导演坦言把这一场当情欲戏来处理,也把两个人物的关系演进推向高潮。

    萌生情愫的男女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不得不发生肢体接触,这种半推半就产生的戏剧张力比直接捅破窗户纸更大。画面主体大密度的红、黄两色,本身已经强化空气中的紧张感。狭小的库房里溽热不堪,男女主人公小心翼翼地保持距离,缠胶带的声音和男女主人公的喘息交织在一起——这是青春最惊心动魄的冒险的前夜。

    2. “玻璃幕墙” – 镜面的分割

    印象中父亲(廖启智 饰演)的戏只有三场。第一场,佩佩来要钱——交代父亲职业和工作环境;第二场,佩佩来茶餐厅,看见父亲和他的家人就餐,没有打扰——交代父亲现在家庭生活状况;第三场,佩佩和父亲一起吃饭,寻求安慰,但父亲始终一言不发——反映父女情感隔阂。

    除去第一场父女有简短的交流以外,后两场两人都没有对话,并且导演还有意用玻璃对两人进行分割。第三场是一个极为精妙的固定长镜头,选定的机位利用玻璃的反射,可以同时拍到餐厅内外的两个人。父亲在外面抽烟,他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帮助女儿。这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双方的关系浓缩在高度凝练的画面里。

    3. 食堂冲突 – 爱情、友情、亲情的收束

    佩佩和Jo的最后一场对手戏,在食堂里两个女生撕破脸皮——这是一场蓄力已久的爆发

    整部电影的故事是从佩佩和Jo规划日本之行开始的,手持摄影在天台细腻地捕捉青春的感觉。为凑足买机票的钱,她去做餐厅的小时工,而后以身犯险成为水客。在某次生日派对上,她与Jo的男友阿豪初次相见,而在走水过程中,他们俩越走越近,但始终没有越过雷池。

    泳池边的一场戏,两个女孩的关系已经变得相当微妙。Jo不仅流露出情场的失意,更表达对不平等的家庭关系的失望。两个女孩的地位在此处发生反转——原本处于羡慕一方的佩佩,突然发现Jo的生活并不像她想象得那么幸福,而此时自己已摆脱了原先的窘迫。佩佩感到内疚,但她无法对好朋友坦白,因为她难以直面内心对阿豪的感情。紧跟人物视点后,观众自然能产生共情。

    纸包不住火,Jo终于还是得知佩佩和阿豪不同寻常的关系,被欺骗的恨意和妒意压倒了友情。佩佩没有得到辩解的机会,而在Jo辱骂她母亲的时候,佩佩也丧失了理智,两个姑娘撕打在一起,友情走到了终点。

    这场争执通过对白,将爱情、友情、亲情三条线索收束,将前文所述的关键情节串联在一起,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压抑的情绪推向一个爆发口。

    4. 阿兰被骗 – “演员的情绪领先观众”

    杨超导演在分析《喜剧之王》的时候,对张柏芝的表演有一句总结:“演员的情绪领先于观众,这样观众会觉得欠她的。”在《过春天》里同样有一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转观众对佩佩母亲阿兰的感情。

    佩佩母亲一直作为一个相对反面、相对刻板的形象存在:成日在家打牌,对女儿疏于照顾,对她的成长也漠不关心,整个人透出一种不靠谱的气质。但她心中的美好愿景,始终是让母女俩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单方面的享乐。

    揭示出她钱财双失的一场戏,并未交代前因,剪辑点选定在她被抛弃一段。她已经泣不成声,无力地挽留着男人,感情只是一场骗局,西班牙是遥不可及的幻梦,而麻将桌以外的积蓄也注定一去不还。情绪的转变在于,当佩佩出现攻击渣男时,母亲的动作是把她拦住。这个举动不仅是保护曾经的情人(旧情难忘),更是为了保护挚爱的女儿。

    这场戏安排在一个情绪低谷,即佩佩的人生进退维谷之际。作为转折点之一,它也预示着母女关系将趋于缓和。


    上述提到的视听分析和叙事解读,不需要强调这些手法和技巧是艺术片还是类型片的专属,只需要知道它们都行之有效,都结实地让观众接收到人物的情绪和导演的用意。扎实的剧本和拍摄时的基本功,使电影拥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四、结尾的困局与破局:神兵天降与香港下雪

    在神兵天降的结局和突如其来的说明字幕到来之前,《过春天》建立起的危机非常饱满,而这同样是通过非常高效的视听语言来传达的——

    出于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愫,少女决定进行一次最大规模的走水。倾盆大雨是糟糕的外部环境(同样也是对结局的暗示),而花姐团队的蹲守则使少女彻底意识到世界的真相,意识到阿豪所言不假(“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起陈凯歌那句:“当你觉得你对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原谅你的幼稚。”如果说花姐的掌掴只是对少女的羞辱,那么卸货这个动作的精神意义无异于一次“强奸”,象征少女美好想象的完全破灭(上一次心理震动是花姐让她带枪)。

    而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顿时被毫无铺垫的警察——“机械降神”般的正义力量给拦腰截断。这无疑是剧作上的最大缺陷,是一次叙事上的严重降格。对这次危机的无力化解无疑会让观众感到突兀,甚至无法接受,但了解个中缘由的影迷,只能对此报以一声苦笑。为在院线顺利上映,不少犯罪题材电影都会修改结尾,或是在剧本阶段就有意避开雷区。

    最有名的例子是宁浩《无人区》,经删改和加结尾才在几年后被解禁。曹保平《光荣的愤怒》片尾,同样是一帮警察来收拾残局。加字幕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杜琪峰《夺命金》、忻钰坤《心迷宫》……

    《夺命金》:“清楚,明白”

    《心迷宫》:本字幕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荣誉出品

    在警察出现之后,电影有三条线索——水客、阿豪、Jo,都在电影里消失了。警察就像一阵狂风,吹散一切也卷走一切。

    但导演显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结尾无可奈何地陷入困境的时候,她的处理方式是为电影增加几个情节点,用明媚的呼应给生活以希望。

    风波过后,少女放生鲨鱼,象征着对往事的和解乃至解脱;而她与母亲登山一幕,更意味着母女关系得到修补。山下的城市被雾气笼罩,母亲感叹:“这就是香港啊。”山顶竟然飘起了雪,少女伸出手去,迎向飘飞的雪片。——佩佩实现了生日愿望,生活似乎也将重归平静。

    2016年,香港真的下雪了。2015年10月的一天,导演在采风时也真的见到一只鲨鱼,只是它搁浅了。那是电影剧本最初始的时候。

    这是佩佩的16岁。我想,她已经上岸了。你呢?

     7 ) 罗湖口岸到上水没有直达地铁

    《过春天》在半年前的预告阶段就已牢牢吸引了我的关注。按理说这几年有关陆港题材的电影,无论是产自香港还是大陆都有不少,但在观念上总是老调重弹,表达的内涵都不免架在政治上的高度,看久了觉得腻烦。《过春天》独特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细致地讲叙一个深圳居住香港读书的少女,每日往返深港并顺便“走水”的故事。“走水”略带冒险刺激的类型元素,少女自带的青春气息消解了陆港题材严肃的政治氛围,而她复杂的身份又似乎蕴藏着有关“深圳-香港”之间更细微的解读空间。无论如何,这个每日穿梭于两地的少女的身影,勾起了我私人经历中的某种精神共鸣,令我陷入回忆。

    作为打小在深圳长大的“原住民”,小时候“过香港”的主要目的其实和大部分水客也差不多,就是为了买到便宜的鞋子和游戏机。因为是学生党没几个钱,所以当时人民币-港币的汇率差价还是相当吸引我们趋之若鹜的,加之遍地开花的“七仔”、“鱼蛋档”、“茶餐厅”、“奢侈品店”和报摊上的“《龙虎豹》”,让我们第一次产生了对“物质”的美好向往,因此我们当时也把“过香港”叫做“去呼吸资本主义罪恶的空气”。

    香港和深圳特殊的地缘关系最有趣的地方其实一直都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区隔,而是在于两个地界同属一国相隔“一条河”却营生出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某种程度上,它相比我们惯常说词中的“陆港关系”、“大陆-香港”更聚焦,它把握住了“陆港”词语下更细微的地域语境——“深港”,也意味着影片能更准确地展示“深港”生态下的个人情感状态,而不再是往常提到陆港题材就容易夸夸其谈的政治解读和官方辞令。不过,以上近似百度百科式的描述,还不足以理清“深港”之间暧昧难明的关系,于是乎它选择再聚焦,把焦点放在一群每日要穿梭深圳与香港的特殊群体身上——跨境学童。

    第一次注意到“跨境学童”这个非常奇特的群体还是在高二(大概也是16岁)。因为香港学校是不放国庆假期的,所以在这段特别的时间差,我才能“享受”到“看其他学生放学”的奇观。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那么第一次看到一群学生仔每到夜晚放学,就要匆匆从香港坐巴士转港铁,再步行穿过香港、大陆两道关检,最后赶上深圳地铁班车回家,一定会像我一样惊奇,因为这三道麻烦的周转,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实在太像我们幼时听父母讲述他们求学要从村里徒步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的遥远故事了。

    彼时受高中封闭式氛围压抑的我,满是对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困惑,很自然就能代入设想这群“跨境学童”们的心理状态。试想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早早就要经受每日长时间的通勤疲劳,一个人戴着耳机背着书包在夜色迷蒙中孤身穿行于两团窜流不急的人群中,回家还要解决繁重的作业。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唯独深圳属于没有明显强势文化的移民城市,你可以在这里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乡音,也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种群,你会听到那句著名的宣传语“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切似乎很包容。然而本土文化淡薄,也意味着深圳人只能通过不断溯源、强调自己古迹的物理空间,宣传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才能依稀环抱住自己脆弱的“根”。大多数深二代(90后),就像身处历史断层中的幽灵——既不在历史当中,也不在发展历史。所以《过春天》里佩佩是香港人吗?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她就是深圳人了吗?似乎也要打上问号。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深层的身份缺失,才构成了她强烈需要寻求归属感的原在动力,同时这种身份缺失,又与传统语境下“大陆-香港”的身份认同不一样,它去政治化,更强调人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主义上的意义,也象征了一种处于永恒迷失中的孤独。“跨境学童”的身份逼迫着她只得不断穿梭于对她来说皆是“陌生”的两个地界,刘子佩,及其代表的这群深二代年轻孩子们,看似在两个环境中来回,但似乎更像是不停歇在悬崖两头之间的吊桥上游荡,居无定所。

    在《过春天》中,佩佩在深圳的妈妈是个作风轻浮的小三,在香港的爸爸是个重组家庭的货运工人,这两重设定更是两个精神“空壳”的隐喻。深圳-香港两头在观念中被概念成宿舍-教学楼的两点一线,深圳作为“家”仅提供住所的实用意义,“空壳”的本质注定了在此将难以感受到亲情。香港作为“学校”提供的是另一重单纯空间意义,想想咱们大学毕业就再未见过的同学们吧,人际关系在物理距离面前脆弱不堪。在远方的朋友又何以给予我们慰藉?正如我们怀念母校并非对学校“空间”的习惯,而是对在母校期间的“人和事与旧时光”的想念。空间无情感的注入只是建筑“空壳”。

    无意义扎根的“家园”,意味着佩佩只得自己重建“意义”,这才有了给“走水”赋予“过春天”如此诗意的说法。佩佩的“跨境学童”兼“走水客”的身份使她的存在意义在“过关检”中奇妙地生根发芽,尽管听起来多少有些怪异,但这是少有地将人物的基底架空悬置,并使其在不断来回行动中沉淀价值的剧作角度,也正是这种角度,才令《过春天》能在陆港题材厚重的意识形态枷锁中解脱,还原出现代年轻人青春中共有的精神孤独。

    在《过春天》中,不乏我们在TVB剧集里常见的青年人炫富的浮夸元素:游艇派对、豪华别墅、高档跑车,但这些都很快被他们所厌弃,他们在一时热闹繁华的物质生活里看似获得了“享受人生”的虚幻体验,转眼又不得不重新投入平淡庸碌的真实生活:翘课、恋爱、打工、混混度日。这是暗藏在故事中另一道青春的陷阱:对物质价值的迷信,从而忽略了对生命的真诚体悟。这些浮华背后的暗淡时刻,是电视广告不会告诉年轻人们的真相。我想这也是导演敏锐地选择深圳和香港这两座城市作为叙事环境的原因,两座高度现代化的大都会,同时也是两头物欲的巨兽,它们散播着“努力奋斗就能成功,消费享受才是人生”的价值观,然后又在无形中把贪念物质的年轻人吞噬,成为一座精神“空壳”。

    影片后段,佩佩明明已存够“去日本”的花费,却仍不愿停止“走水”的行为。她内心将“去日本”的目标退居其次,而占据她真实渴望的是对父母缺席与精神“空壳”的填补——来自异性阿豪的亲密和走水集团“小家庭”式的关注。实质上,“走水”获得的金钱并不是目的,“走水”只是佩佩作为“跨境儿童”产生价值的手段。

    当我们深入考察自己内心,才会发觉《过春天》在构建共同的精神孤独时所采用的轻盈姿态。它并未像往常国产青春片中为营造过分的戏剧张力而追求极端、夸大、罕见的事件元素,那些拙劣的伎俩只会缩窄故事所能辐射出的共性,将观众看电影时产生共情的入口转入对稀罕示例的猎奇。它所做的是设置两重无处可归的精神“空壳”,再替人物保有仅一种产生自我价值的方式,这是承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另一条有关青春的叙事路线——充满迷惘和疼痛的成长故事。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中,可能没有过像“走水”这般犯罪惊险的经历,但一定曾在某个阶段感受到过炽烈奔腾的生命热情和智识尚未成熟所带来的强烈迷茫,与错误尝试后的疼痛悔过。这些情绪在精神“空壳”中蒸腾,无依无靠,成为一种现代性孤独的印记,我们都成为了精神上的吉普赛民族。

    回到电影,影片对环境质感的营造还是落入挪用概念、符号、标签的窠臼,捕捉香港独特空间环境的方式过于单薄局部,老用拥乱吵杂的外来人员形象来展现深圳的鱼龙混杂也稍显刻板,没能给观众带来更具体崭新的环境体验,这是影片令人遗憾的地方。不过这些也是一家之言,具体香港、深圳的城市魅力还请各位有机会前来旅行体验吧。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粤语”台词的把握相当得棒。中间有一段在水客基地因让佩佩走私枪械而引发的两男拿枪互怼的口角,正处于“翻脸-不翻脸”之间绷紧对峙又微妙平衡的氛围中,这不仅是源于情节设置的人物张力,也得益于“粤语”语境下独特的“吊儿郎当”(不好形容,需要自己体会…)语调。

    另外,影片原声中鼓点极富跃动张力的电子乐,或许深受林强为《千禧曼波》的配乐影响。

     短评

    讨巧青春片外衣下拥有更丰富的肌理---夹在两岸之间的身份尴尬,生活环境的缺爱氛围,青春期少女对世界认识的心理体系的构建和幻灭,在一个类型片拍法的案件串连中,均得到较为纯熟的演绎和深化。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讲,无论从剧作完成度还是影像风格的把控,都相当不易。定格的几个瞬间,鼓点加持,仿佛是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配乐很喜欢,雨夜戏竟隐隐有娄烨风(摄影真棒)。互绑手机戏的红色基调,暧昧的情欲如溢于画面;镜像多处运用,如揽镜自照。不会下雪的城市,无法栖陆的鲨鱼(导演说此意象不必解释,仁者见仁)。过了这个春天,他们都将迎来生命里新的分水岭。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几年青春片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导演将青春片的情节与情绪,置于犯罪片类型当中,将青春的躁动类比于犯罪的刺激。摄影、剪辑、配乐各环节都很突出,几个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不错。互绑手机那场戏,拍出了少有的欲望。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请不要把港铁报站声轨乱贴,上水没有车到黄埔,屯门也没车去调景岭。

    8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香港和日本一样远,青春像手机一样好玩,未来跟鲨鱼一样无奈。

    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互缠手机那场戏真的是好。。毫无漏点,却让人想入非非,情欲高涨。可谓色而不淫,在有限的尺度下完成了无限的想象。

    12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差点错过这部华语佳片,意外又惊喜。如此老练的呈现没想到竟然是导演处女作!与众不同的青春片,借用社会题材,讲述了关于一个特殊身份的青春期成长故事,很类型,很成熟。整体而言,完成度颇高,故事情节、新演员的表演以及节奏叙事和影像风格,一众老演员甘当绿叶。女二有些地方真的是太像杨紫了……最后神勇人民警察从天而降的收尾也真的很十足中国特色了!导演说,过春天是手机走私客的黑话,大概是好运、走运的意思,影片火了,大家一起“过春天”,我先打个call!

    1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8分妥妥的,摄影很好,夜景、冲突色光和手持都很棒,佩佩和阿豪互相缠手机带货那场戏完全是当床戏拍的,很有意思;女主角跟摄影差不多好。当然剧作有坑,有些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坑。青春片定位很准确,完成度也非常高,口碑爆了太正常了。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买鱼头送嘴”,“十六岁卜卜脆”台词很可爱…又一部基于海关题材讲述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嘉年华》混搭感,2018华语佳作,粤语加分!“我想知道,冷是什么感觉”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倪虹洁不愧是内衣广告届的女王

    22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请珍惜一个还能听到内心深处贝斯轰鸣的年纪

    23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少女想去日本看雪,雪山印在明信片背面夹进书页。山顶上没有碰到唇尖的吻,吻也值得为同伙的理想冒险。煮一碗清寡又暧昧的面,面汤氤氲亲手绘制的手机壳火焰。身体纹着鲨鱼,鲨鱼从水缸回归大海里面。妈妈眺望着说原来这就是香港,香港是爸爸映着餐厅玻璃窗吸一根烟。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只要穿渡这道安检门,我们就能奔跑着过春天。

    2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新鲜、明快又洋气,别的国产青春片在这个片面前只能被称作北姑青春片了!男主角单看长相不算特别帅气,但绝对能令每个少女都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曾爱慕过的坏男孩,什么学校里声名狼藉的不良学长啦、隔壁邻居家高中辍学混社会的哥哥啦、漂亮女同学让你去给她送过信的职高男朋友啦……男主抽着烟回过头叫女主“衰妹”的一幕我抽搐级心动,后面两人往对方身上捆手机的一段比床戏还撩人!啊啊,我永远爱有魅力四射坏男孩的青春片!

    3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难得有一部导演处女作不讲农村、不讲乡镇,不卖苦、不矫情、不自恋。少女无法从成长环境里的男人女人中获得保护和依赖,所以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被荷尔蒙打乱了脚步;阳光下随着女孩身影游走的摄像机仿佛活了过来,配乐出色。这是一部“中国甜心”,内核其实是一部充满奇遇精神的公路片。

    34分钟前
    • 脑神
    • 推荐

    作为处女作,已经算不错了。要说缺点的话,可能是延展性不足,青春戏太多以致消解了社会性的一面……这是我见过的阵仗最大的一次映后交流,连摄影、剪辑、作曲、声音指导、美术指导都上了台。他们大多是北影的学生,田壮壮做主持,一群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热闹的美好。与做电影相比,写作真是孤独啊。偶遇D和S,电影看完后我们去北影旁边的一家串吧吃饭。邻桌有一位长得很像张纪中的导演正在和人大声聊天,我们把客套话说完之后没什么可聊的,就偷听他们在谈些什么,听了半天,也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戏还是在说人生。我忽然感觉他们这些“入戏”很深的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活出了人味。

    38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过了这道关,要说英文写繁体,像鱼群挤到水面呼吸空气;进了这扇门,要被监控陪笑脸,在大鱼吃小鱼的规则里谋生。没教鲨鱼游泳就扔进大海,没让城市变冷就盼望落雪,没给手枪装弹就扣动扳机,没给货船检查就驾驶出海。把飞机当成流星祈祷,把失火当成福兆祈愿。反正过得了春天,也过不了青春这道险关。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好看又好哭,高铁直插西九龙时代全新的陆港电影。砸碎青春所剩无几的念想,走出陆港双重身份困境,迎向独立新生的自我。陆港再无黑社会,镰刀斧头镇华强北也镇西九龙。

    44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2017年的《嘉年华》,2018年的《狗十三》,再到今年的《过春天》,华语青春片、华语女性电影真的崛起了。没有以往青春片打架、堕胎之类的元素,而是真正聚焦女孩的内心世界,真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佩佩的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是沉迷麻将,他们口口声声说“别人的女儿有什么,你也必须要有”,但其实根本不了解女儿,甚至对女儿走上犯罪道路也毫不知情。母亲说要带佩佩去西班牙,其实她根本不知道佩佩真正想去的是日本。你以为你把最好的给她了,但你从没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Jo也是如此,被父亲欺骗,被弟弟夺走一切,连配角的形象都鲜明立体。“绑手机”一幕最细腻,四周安静无声,只能听见呼吸的声音,也听见了爱情。浪漫,温柔,怦然心动。正如鱼缸无法囚禁鲨鱼,因为鲨鱼属于大海;香港也看不见雪,因为她属于世界。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一是,除了几个重要的时刻,观众几乎没怎么正面看过男女主角两人的脸和眼睛,不是低着头就是侧脸,不是被头发遮住就是在阴影中。还有他们之间的对视,也都是一闪而过。二是,互在对方身上绑手机的那场戏,胶带声、近距离的沉重的喘息和仿佛听得见的心跳声。还有比这更特殊更高级的情欲影射方式吗......这个新鲜而前无古人、独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时代交叉点下的场景,要成为当代青春片史册中的一个“之最”。

    50分钟前
    • 推荐

    说实话,不算特别喜欢。除去拍摄手法的转变,我最不喜欢的一点是人物基本都浅尝辄止,映后交流时导演说每个角色都有很丰富的人物小传,但这份功夫没有体现在影片里,每个人物的故事性都在为佩佩服务,不是为自己。整体来说,电影的设计感非常重,无论是故事,人物,镜头还是对白,都能感受到“这是假的”。不过从映后来看,导演本人很有魅力。我最喜欢一个镜头是佩佩和她爸在餐厅吃饭后她爸出去抽烟,通过映射将两人相对,很有画面感。

    55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今年最好的华语处女作之一。

    5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