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0

    主演:宁静,张雨绮,黄圣依,伊能静,万茜,金晨,吴昕,郁可唯,蓝盈莹,张含韵,李斯丹妮,王霏霏,孟佳,袁咏琳,白冰,张萌,沈梦辰,黄龄,钟丽缇,郑希怡,王丽坤,丁当,阿朵,金莎,刘芸,陈松伶,海陆,王智,许飞,朱婧汐,黄晓明,杜华,赵兆,陈琦沅,魏大勋,杜海涛,彭磊,赵梦,庞宽,杨澜,霍汶希,李佳琦 

    导演:吴梦知,晏吉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2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3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4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5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6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6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7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8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9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节目将通过呈现当代30位不同女性的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让观众在过程中反观自己的选择与梦想,找到实现自身梦想最好的途径,发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浪姐」不是请客吃饭,每个姐姐都迟早要付出代价(三公)

    原载「虹膜」

    喜欢宁静,但还是要警惕《浪姐》的陷阱(首演)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次公演,赛制比之前残酷很多,四个五人团里,只有排名第一的才是安全团,后三个团里,人气最低的三个人要离开。就像我们上一期写到的那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两次公演就已经证明了慢歌在这个舞台上垫底,有的姐姐注定是牺牲品,比如孟佳。 明确知道快歌有远大于慢歌、情绪性歌曲的优势,却还是要在选曲中让慢歌快歌掺杂,上一场分数不够高、人气不够好的就没有优先选曲权,便只能落到慢歌。

    心知肚明的姐姐也不爱去慢歌队,强者都往快歌队聚拢,最后的结果就是强者越强,(并不一定)弱者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节目便能迅速产生出淘汰的牺牲品。 这是节目在一开始就用自己的赛制写好的「剧本」。

    本期节目中的加分赛,更确凿地证明了这一点。每个队都派出一个能力者姐姐,在开场曲《无价之姐》里斗舞。 最后的结果也很有意思,舞蹈基础最差的张含韵分数最高,舞台表现力最有特点的李斯丹妮第二,反而是专业女团出身,业务能力最强的王霏霏和孟佳分最低。 只拿反差去解释张含韵的胜利,有点太表面。这后面所投射的,其实是观看《浪姐》这档节目中,同为女性的投票者们的心理。 换句话说,女性对女性的凝视。 四个人中,李斯丹妮以两票之差输给张含韵,观众的喜好度是一个级别,她们两人刚好代表了女性在观看女性时,两种不同的喜爱趋势。 李斯丹妮的优势一直很明显,不管在张雨绮的团里还是万茜的团里,她都能成为团宠,这档节目里没有任何一位姐姐能做到像她这样,她孩子气、纯真、舞台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独特的个人气质,在比拼女性气质的姐姐们中间处于极度的安全区。 一个例子是之前黄龄说要拿她的「黑照」给大家看,结果黑照不过就是长发造型而已。

    这种性别气质的划分已经很明显,而在表演的时候,除去本身的专业度,李斯丹妮的帅、炸,也成为了观众们所能看到的最「反传统」女性气质的表现。张含韵代表的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打破,这也是节目为她设计的故事线,要打破「酸酸甜甜」的女孩形象。

    她在场下cut里的乖甜嗲,她在采访里讲到自己从来不是乖女孩,甚至顶撞经纪人的叛逆,都是在为这个故事线铺设情节,而到了这一期的非洲舞solo里,她的「突破个人既定形象」的故事发展到了高潮。拿到最高分的时候,她惊讶的表情也是「逆风翻盘」情节中最好的主人公反应——连主角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绝地逆袭。

    听到张含韵分数这一段每个姐姐的微表情也很有意思。 张雨绮团是没想过她们能第一的,开心地抱在了一起,镜头带到了后面宁静和张萌的笑。她们都在笑,但笑的含义很不一样。

    宁静的笑是种苦笑,明明自家的王霏霏跳得更好,但被其他队黑马逆袭,她无奈,但也只能服从这种戏剧化。

    张萌在笑,却说:我都要哭了。这是因为每一次都在不被看好的队里的她,也特别希望能有这样的翻盘,一种惺惺相惜的羡慕,但可惜她们队没能等来这样的机会。 投票给张含韵的观众们或许在她身上寄托了这样一种自我投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三种自己:呈现在社会中的自己,他人以为的自己,自己幻想中的自己。

    在明星身上,这三种「我」的差异尤其明显。

    或者说,节目本身在经营这些姐姐的形象时,就是在经营这三种「我」之间的博弈、跳戏、角力。 但现实是,对于绝大多数大众来说,可能并没有机会,让这三种不同的「我」,有机会展现。

    这并不是说一定那个潜藏的「我」就是叛逆或独立特行。千人千面,但社会规则秉承某种主流,也就意味着多数人只能在大多数时候拿出某一面示人,也不免被误读。 所以,张含韵并非胜在她「反差」的魅力,而在于这种反差得到展现的时刻,击中了那些藏起来的,蠢蠢欲动的「我们」。 孟佳的离开是本期节目中的催泪时刻,这其实在她solo最低分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张萌对此的观察一语中的,别人团的出征,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李斯丹妮后面是万茜,张含韵代表张雨绮,王霏霏背后是宁静,三位都是浪姐里排名最高的。 而孟佳,代表她自己。 没有任何加成效应,无异于祭天。

    她这个团里的张萌、黄圣依、郑希怡、吴昕,都是上一次分组时别的队长没选(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没能选),凑到一起的,都不是这个节目里的强者。 于是,我们便能看出来《浪姐》中渐渐明晰的「保护伞」机制。 这个保护伞分为两类。 一类是万茜、宁静、张雨绮这样的人气强者,目前暂时还找不出来第四个能进入到她们三人这个梯队的姐姐。 她们的高人气、超强的个人特性与魅力,形成聚光灯效应,为整个团都提供了保护色,节目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也才会在上一期搞让人气前三当队长的强制机制。 张雨绮在弃权后还是被迫当队长的样子,真实又好笑地反映出了她很清楚节目组在把人气高的姐姐当「工具人」使用的策略。 保护伞机制,以强者为圆心,吸引那些能力者姐姐,也避免出现万茜、宁静、张雨绮这种王炸组团的状况出现(要出现也是最后的白热化时期),然后,残忍地、驱逐那些人气、流量不够高的姐姐。

    另一种保护伞,则是王霏霏、孟佳、阿朵这类人。 她们的舞台能力足够强,但人气又绝对不够,而在前期的比赛中,她们就承担了这样一种角色——助教。帮队员们练习舞台、抠动作、改舞编舞,想方案,甚至牺牲掉自己的时间。

    一个好处是,她们能极大地为人气高但是舞台经验显著匮乏的宁静、张雨绮这类姐姐提供帮助。 节目很明显在做宁静、张雨绮舞台不够好的故事线,这边是王霏霏说宁静是自己带过的最难带的队员,那边是上一期张雨绮因为练不好泄气说「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

    孟佳整个团的团员都说,孟佳花了大量时间帮队员练习,以至于都没有自己的时间。相比起孟佳,她们根本没有脸晋级。 孟佳自己成为了整个团的保护伞,但因为人气不高,对她是双向内耗,最后的结局就是牺牲。 在离开的时候,宁静对她说的话,是安慰,也残酷地道出了规则:「你是好的舞者,可是你分数低,这没有办法。」

    一直很闷的王霏霏在这里失控,大哭,发泄,让人动容。但最扎人的一刻,还是她和孟佳抱在一起哭,节目组跟拍的摄像老师绕着她们360度环拍,制造煽情氛围时。王霏霏恨恨地盯着镜头说:「她真的很优秀。」言下之意是你们为什么看不到她的好。

    这话,说给投票的大众评审团听,也说给场外观众听,更说给这个不公平的秀场逻辑听。 秀场逻辑挑选的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亮眼的焦点,在当下,这个焦点可以约等于流量。 三公的节目,分别选了国风、电音、宅舞、音乐剧四种类型,歌曲内容都带有一定的亚文化成分,比如《Gentlewoman》里对性别气质的多元诠释,《花样年华》里禁忌的情感关系,《彩虹节拍》的ACGN背景,《人美路子野》的国漫。 但与这种多元所并行的,其实反而是舞台审美的单一化。

    无论赵兆再怎么喊着突破,《花样年华》做出了多少变化,总分还是最低。 有意思的是张雨绮队的《彩虹节拍》,并不属于传统快歌,走可爱风,可能是在看过孟佳队之后,也对自己的成绩有了判断,在看到分数滚动的时候,张雨绮似乎就已经预知了不好的结果,表情很耐人寻味。 下一次的她,选歌应该会更谨慎了,或者说,会开始思考如何用好自己「保护伞」的身份。

    播到现在的《浪姐》,已经走掉了接近一半的姐姐,这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来问这样一个问题,《浪姐》的「服务对象」到底是谁? 答案或许有三个群体。

    一是观众,看姐姐的,磕CP的,黑粉的,观战看撕逼研究人类学现场的,观众各有各的喜好,也都能从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剧情。 一则是姐姐们自己,节目提供这样一个舞台,让姐姐们展现自己、突破自己,连黄晓明都得来服务姐姐,这是个戏剧化呈现,更深的一层商业逻辑则是,能上节目的姐姐都是幸运儿。红的更红,不红的,就算没通过节目翻红,也重新吸引了一波关注度。 就拿许飞为例,节目播之前,她的微博粉丝只有一百多万,现在已经涨到接近五百万,而她还只经历了一次公演。

    第三类服务对象比较悬置,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社会观」。这也是这档节目在一开始打出来的理念,要突破社会主流观念对女性的定义,年龄不是问题,三十之后也可以乘风破浪,传达女性独立、打碎刻板印象的观念。 这些服务做得好不好,已经不用再赘述,关键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服务是免费的。 每个接受了服务的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观众付出时间、精力,追更的泪水和愤怒,媒体们为它写下无数文字,贡献热度,成为那些昂贵的品牌冠名赞助商们的猎物。 姐姐们则付出真心,透支精力,得到一些姐妹情,那些离开的被驱逐的,明白但不顺从丛林法则,坚守一些,就得放掉另一些。

    至于社会观,我们没法指望用一档节目就改变社会偏见,不管从正面还是反面,《浪姐》在这一点上的挣扎和摇摆,就是我们懂得的代价。

    欢迎关注我呀~

     2 ) 这不是我想看的姐姐

    节目播出前,孙红雷在网上调侃地说一句为啥没有乘风破浪的哥哥,惹得众多女士们不高兴,你有啥可抱怨的?极限挑战有姐姐吗?你们爷们资源都那么多了,30岁以上的女艺人本来机会就少,好容易要成团,你们凑啥热闹? 这些年,观念在更新,女性早已不甘心作为屈居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要作为独立的女人出现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女性开始越来越多的在社会上获取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关于婚姻财产的分割、关于冠姓权、关于生育权等等。 女性在崛起。

    从大面儿上来说,女人早就占了半边天了。可是很多东西经不起推敲,细细盘点起来,会发现其实女人的路仍旧是难走的。那半边天很多地方是虚无的,脆弱得一触即碎。女性迫切要求拥有更多的空间,但常常面对的仍旧是一堵堵墙。演艺圈里,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已经有不止一位女演员表达过,过了30岁之后就很难再接到合适的戏的残酷现实。她们依旧美丽着,有实力,有能力,却被市场所抛弃。女性不断增长的能力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与依旧严酷苛刻的社会空间形成矛盾。

    我们坚信,只要给姐姐们一条缝隙,她们一定会大放异彩。

    所以当知道《乘风破浪的姐姐》要成姐姐团的时候,众多网友恨不得为她们披荆斩棘,不惜踹多嘴的男演员一脚,为的不就是不挡姐姐们的道儿吗? 我们想看什么?不就是想看姐姐们不服老,重出江湖吗?我们相信的是什么?不就是相信女人的自信与自强,她们再也不指着婚姻改变命运,再也不因为年纪大了就自我放弃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而是精神抖擞地站出来,用一身的武艺晃瞎那些无知人群的双眼吗?当然了,都是千年的狐狸,顺带捎的玩玩聊斋我们也是喜闻乐见的,但我们更希望姐姐们是狼,最终优秀的姐姐们乘风破浪组成一支狼队所向披靡,给我们女人提气。

    可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嘻嘻哈哈,不尊重比赛规则,说改就改,说赖就赖,仗着家里有钱装江湖老大,看着人家有钱有势就做小伏低。表面上和和气气,得空就来一句嘲讽。牛逼吹破天,一张嘴就跑调。什么都想争,德不配位的时候屎盆子就往别人身上扣……这么说吧,那种老油条式的江湖习气、那些人情世故的糟粕在这里全能找到,就连校园霸凌的套路在这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综艺追求效果可以撕逼,越撕流量越大。曾风靡一时的《全美超模》,那是期期撕,季季撕,外国人比我们直接多了,公开飚脏话,你也是bitch,她也是bitch。然而节目好看可不是靠女人们耍泼妇,她们走出宿舍来到赛场,对待每一个任务都极认真,极专业。反观各位姐姐们,你们的专业素养呢?你们唱的跳的都是啥?说真的,随便找一队广场大妈都比你们唱得齐,也比你们有团队精神。 我就不明白了,看看她们每一个人的微博,很多人健身、自律、努力保持最好的状态,明明是一群不服老的姐姐,各怀着绝技,怎么凑一起就变成一锅粥了?这哪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倒像是一群终于熬成了的婆婆。 这几期看下来,尤其看到姐姐们以团为单位分派歌曲、练习的片段,总能想起那种古老大家族婆婆们凑在一起憋坏的情节。要么就是表面上和和气气伺机互相算计,要么就是商量着怎么收拾儿媳妇。

    姐姐们,你们的目标是什么呢?

    总不会是在经历过了娱乐圈的摔打之后趁着上节目的机会拜拜臭架子,折腾几个人痛快痛快吧?已经有参加节目的姐姐说,这不过是一个娱乐节目而已。是,这确实是一个娱乐节目。但“而已”二字从何而来呢?既然如此不看重,何不在家相夫教子,来受这个罪干什么?

    我不相信有哪个女明星甘于在30多岁就远离舞台,包括富到令人发指的黄圣依。据说她所嫁的杨子是不可想象的巨富,儿子喜欢滑雪就可以建个滑雪场。想必那钱多得她下几辈子都花不完,她大可不必为自己的演艺事业操心了。如果她真的看轻看淡,何不宣布息影了事,何苦频频参加娱乐节目?又何必担心别人评论她炫富在另一个家庭娱乐节目中现买了一个比较小的别墅?说来说去不还是不甘心吗?不还是舍不得自己的演艺事业吗?

    其他的姐姐不也都是如此吗?不管她们在节目中显示的咖位多大,观众们心里是明白的,参加节目的这些姐姐其实近些年来都不常在舞台、或影视剧中出现。咖位最大的宁静,无人质疑她的专业能力,可是这几年她出演什么了呢?没有演员愿意在中年时就退休吧。更不要说这里面有几个姐姐连热度都没有了,市场早把她们遗忘了。 让大家看到你可以,抓住机会再度翻红。尤其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女性励志感的节目里,姐姐们是有机会的,我不明白她们为什么如此随便。

    同样看轻这个节目的还有评委们,一次次不专业的评论,一次次不公平的暗示。竟然可以因为丁当唱得太好了无法平衡所以给低分。分组时明明是按照分数来,当分数低的张雨绮和王丽坤不愿意到挑剩下的组里时,评委竟然不顾公平的原则几次三番叫已经选完的许飞考虑要不要腾个地方。评委的拜高踩低明显到根本不在乎观众是否能看出来的地步。既然来了乘风破浪要选女团,那么就都是学员,可评委们一会儿叫这个姐姐老师,一会儿叫另一个姐姐某姐,一会儿又直呼某人的姓名,这论资排辈真是够溜的,江湖那些恶臭习气一点不浪费的全集齐了。 艺人和评委的双重怠慢使得这个节目看上去像是一群中年女人的闹剧。这种闹剧当然仍旧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喜欢看热闹不嫌乱子大。谁都想在茶余饭后看点滑稽剧调剂调剂,笑一场,嘲讽一番,来纾解自己内心的艰辛。但这种喜闻乐见已经不是曾经那份期待了,它变得低级了,变得无足轻重了。 如果节目成了纯八卦,那就没劲透了。如果真的这样,这对于姐姐们来说是一个遗憾。对于女人来说,则是一个悲剧。我们憧憬过的凭能力,凭实力,不过是一个笑话,连我们自己都不信。我们曾经崇拜过的偶像们,寄予希望的女性力量,终是不堪托付。

    其实在今天,有多少女人仍旧活在困境里,她们可选择的机会少得可怜,她们活得很累,有的女人可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如果能够看到迟暮的美人再次发光,就算自己身在井底,但同为女人,也会跟着一起骄傲、欣慰。

    可惜,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你们已经幸运的拥有了这么多,却不懂珍惜。

     3 ) 万人迷,万人黄,呵呵呵

    第一次这么讨厌一个明星,以前对她挺看好的,演戏还可以。现在真的是路人转黑,真的是综艺暴露人品性格。

    乘风破浪主题曲开场舞跳舞错两三次,单独solo也是错两次,个人小考也是舞步错误。ending部分的辣眼睛,所有的失误感觉都被她承包了。张雨绮姐姐说的业务是业务,人气是人气,虽然wan没有,但是人家是皇族...好可惜之前淘汰的各个有实力的姐姐。

    油腻
    油腻
    油腻
    油腻
    找亮点
    找亮点
    绝杀哈哈哈

     4 ) 把杜华滚粗节目打在公屏上

    一期节目下来,终于感受到了杜女士捧高踩低,多重标准的狗样子了。一个个小姐姐们都英姿飒爽的,有个性,有特色,有魅力。 虽然没有了20岁女团的那种所谓的少女气,但是岁月带给她们的不是衰老,而是沉淀下来的不同的魅力。

    最可笑的就是杜女士,自己的团都在家抠脚,出道即巅峰,有用就压榨,这种极不规范的骚操作。回过头来就看她用20岁的选团标准来定义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就觉得她对这个舞台的准备非常不够。

    这里的姐姐没有一个是白纸,而是各种各样的美味食材。你如何将她们炖成一碗美味的汤,如何将她们做成一盘独特的菜,才是制作人需要思考的。而不是思考她们因为“个人风格”太强不利于成团。(具体内容阿朵姐姐教给她了,希望她给下学费)。

     5 ) “师罗长技”|瞎谈浪姐的剪辑节奏与风格

    播出之后看到身边很多人夸赞节目剪辑好,食用舒适。仔细看了第一期节目之后感觉确实如此,而且能从剪辑方面中看出明显的向罗pd团队效法的痕迹。(注意是效法,不是抄哈,我觉得这种学习挺好的)

    先给不认识罗英锡pd的豆友们科普一下,罗英锡导演,韩国最大的付费电视台tvn当家男丁,赚钱专业户。从业几十年拍出了《新西游记》/《两天一夜》/《花样》系列/《三时三餐》/《尹食堂》/《姜食堂》/《麻浦帅小伙》等优质综艺。是许许多多中国综艺团队的素材库orz(最近国内《极限挑战》抄袭了《新西游记》多个游戏环节。)

    言归正传,《浪姐》剪辑的效法方面有这样几个明显之处(有的miu截图,凑合康康吧)

    ①黑屏白字✖️戛然而止

    罗pd的综艺中 经常会有嘉宾即将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时,被节目组以写着긑/그만大字的黑屏强行掐断。

    意思是“够了,停”

    在《浪姐》第一期中,黄晓明说出“奥利给”,而姐姐们无法理解一脸懵的时候,在迅速展现几位姐姐的费解表情之后,同样出现了黑屏白字进行打断换场。

    第一期39:10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以严肃(配色)而又戏谑(语气)地方式打断冗长叙事,迅速调整节奏,向下进展。

    ②借力打力✖️承上启下

    罗pd非常喜欢用嘉宾的话,进行情节的衔接,打破流水账般的叙事方式。比如姜食堂2中,每到众人说“今天很轻松,配合得很好”或者“现在已经完全能周转过来”(大概意思)的时候,就会立刻剪出相反或相应的情节“打脸”,体现嘉宾的神预言或者毒奶。

    这一点浪姐也能多少看到。比如前采中宁静刚说完对女团的理解,紧接着立即接上几位有特点的嘉宾入场画面,有点蒙太奇的意思在。

    宁静的女团理解
    黑屏白字真的用了好多
    金莎(迷人声线);海陆(掌握多种舞蹈);吴昕(少儿舞蹈hh)

    ③节目组下场调侃刷存在

    众所周知,罗pd团队经常暗戳戳怼嘉宾。调侃宋旻浩瑞典奶奶,殷志源殷初丁,姜虎东慢性子,细数李寿根被呼唤的次数……节目组的下场“怼人”,使得综艺多了一份互动和拆台的乐趣。

    《浪姐》也有

    张雨绮反反复复说不对俗语,节目组默默甩正答
    宁静忘记签到,节目组不给开门
    人间鸽子精刘芸反复倾诉自己和本尊撞歌的悲惨命运

    ④展现工作过程

    罗pd的综艺里,固定出演永远有爱吃好赌的罗奴,笑声鬼畜的朴pd等。姜食堂2里摄影导演成为姜虎东的第二强辅助,帮他确认菜码是否遗漏。工作人员与综艺人的互动和友爱使得综艺平添一份真实与人情味。而这也满足了观众对综艺制作的窥视欲。

    同样,《浪姐》里,譬如晏吉导演负责了声音cue流程;公用化妆间详细展现了服化组的工作过程;而节目组与评委交涉过程也加以展现,都是对综艺制作本身的一种还原和分享,更有助于向观众解释误会、拆解矛盾。

    评委给分出乎意料,节目组要求明确说出原因

    我看了罗pd不少综艺,一直以来都对国内照搬不误的“拿来主义”又羞又愧,又气又恨。但是看到《浪姐》中隐身的罗pd元素之后,我倒是感到非常欣慰,欣慰在于,芒果台或者中国综艺的学习之路,终于从机械地搬运题材、复刻剧本(如《向往的生活》与《三时三餐》;《中餐厅》与《尹食堂》;《密室大逃脱》与《大逃脱》),开始转向学习内里(剪辑风格和叙事方式)的过程。

    浪姐是一个好头,题材有新意,又符合内娱的风格和特质。而剪辑则师法罗系综艺的优点,习其长处,学其精魂;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与运用。希望未来国内的综艺可以更深入和诚恳地内化他国综艺的长处,做出更多优质的中国综艺。

     6 ) 不要再用“表情管理”绑架姐姐们了!!!

    本文作者:寒枝雀静 ➡️//www.douban.com/people/93124222/

    编辑/ 车小爷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以来,三十位姐姐的社交场景常常成为讨论的热点。其中,“表情”自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姐姐们的一颦一笑常常被显微镜放大,成为各自好恶的影响因素。

    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中,“表情管理”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杜华作为经理人一开始的“傲慢”表情

    黄圣依等人在艾瑞巴蒂组训练混乱时“自以为是”的神态,

    乃至伊能静不断哭诉、“谆谆教导”又不断流露出不甘的面容,

    还有丁当的畏缩、退避与掩饰的反应

    当然也有万茜每个“油腻”的pose与时而闪现的呆滞与冷漠,

    李斯丹妮唱Rap时夸张的嘴角……

    如此种种,皆成为令人难以接受因而亟待矫正的表情状态,也因而被划入“表情管理”可“拯救”、可支配的范围。

    “姐姐”们在微博和豆瓣小组的风口浪尖上,被称“心机”“阴阳怪气”“油腻”,多少从这细枝末节的表情而来。

    然而在这些讨论中有些问题始终没被回溯:

    “表情管理”的标准从何而来???

    我们没有人会反对,也没有人真的能剥夺最基本的讨论权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讨论的内容作出一些反向分析。

    因此不妨继续追问:

    “表情管理”的意义,为何如此理所当然?

    I “表情管理”有哪些?

    我们可以简易划分出两种需要被“管理”的表情。

    它们通过两种途径被捕获。

    1)

    第一种,最直接的“感受”。

    我们盯着屏幕,目光捕捉到某个无法让视界顺滑的面容——

    万茜鼻孔太大,伊能静头发太油,蓝盈莹双下巴太显眼,宁静妆容太妖艳……

    豆瓣小组讨论

    这个方寸角落在聚焦的镜头下有着无法说出理由的“油腻”,又或是直观到无可置疑的“丑陋”

    这个瞬间太过强力,以至于无法拒绝其真实性。

    2)

    另一种,则是将表情嵌入某种“叙事”中:

    这条线索可能是节目组编织的,更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认定的。

    在前后可被拼接起来的故事中,我们从表情的瞬时表意中察觉到某些性格特征:

    蓝盈莹无情冷漠,黄圣依傲慢虚伪,郁可唯献媚讨好,伊能静心理素质差……

    伊能静的“黑脸”

    有了更连贯的证据,所下的断定似乎更坚实可靠。

    前者(直接感受)更依据于一种抽象的“美感”体验,一种无法抗拒的“天性”;

    后者(表情叙事)则主要依据于可被接受的叙事逻辑。

    然而,这些看上去无法反驳的经验,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纯粹直接。

    两者同样有可能在显微镜式的孤立分析中走向固化。而一旦我们拆开这些判断方法的前提,它们便随时可能崩解。

    II 表情的管理谁说了算?

    不妨回想一下表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表情是最即时可见、也最难掩饰的反应。

    表情连接的是我们自己最切近的身体,而身体是我们的精神置身其中,却难以完全自控的一部分。

    但是,

    在综艺节目中不一样,表情成为“演技”的一部分,而“演技”受制于边界不断变动的剧本,因而成为解读叙事的入口。

    这个动图中似乎火药味弥漫

    然而,综艺节目与现实生活的界线是必然的吗?

    假如是的话,为什么综艺节目总是不断试图贴近观众,以“接地气”的方式呼应现实生活?——观众们深知,《浪姐》与其说是赛场,不如说是职场。

    那既然不是的话,为什么对明星们总有那么高的表情管理要求?

    假如普通人与明星的处境并不截然二分,这种“管理”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诸多讨论的二元对立中发掘出隐藏的假设。

    比如,从上文提到的“感受”“叙事”两方面来说:

    1)

    直观“感受”里有“丑陋”“油腻”,而另一面便是“清新”“完美”。

    表情夸张的“万皇”

    然而在这个即时反应中被忽略的是:

    一方面,一个被独立抽取出来的表情,早已失去了它在叙事线中所处的语境;

    另一方面,这种瞬时“直觉”所构造的美与丑,恰恰处于一种仿佛理所应当的“美”的标准之下。

    类似的问题可以不断反诘:

    鼻孔大就是丑陋吗?

    头发有光就是油腻吗?

    完美女性必须没有双下巴吗?

    不太常见的浓妆艳抹,就不是一种审美吗?

    不假思索的判断背后,是无法言明的空洞法则——仿佛这一切“是个人都会这么觉得的吧”。

    这不仅直接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外貌与神态,也直接在人的表情与性情之间做出了轻而易举的跳跃。

    黄圣依也自知自己的“表情管理”让观众对她失去好感

    姐姐们仿佛配备了统一的表情系统,有几种必然传递出美丽的积极讯号,而另几种却只能被贬低——

    而原因除了外貌却找不出任何别的确定内容。

    我们以为“美”是可以被不断拓宽的定义,

    但实际上在某些瞬间,我们毫不犹豫地退回最安全的定义域——我们知道,每个“私人”的观念最终汇聚而成的,终将是主流的观念。

    豆瓣小组讨论

    2)

    而在“叙事”中,我们将冷漠、虚伪、无礼暖心、真诚、礼貌对立,将其作为确定的特征不断循环。

    被忽略的是:

    叙事线本身便存在着单一化的危险,品质的表达方式并不止那几种。

    而此时,我们依赖节目组营造的叙事线,依赖自己心中预设的轨道,却无法开辟新的阐释路径。

    此时种种表情背后是更粗暴的预判:每个人都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表情传递系统——某人某时的某种表情,必然导向某种意义。

    而这被框定的意义背后,我们看到了表情所违逆的所谓“正确”社交礼仪——

    某人某时某种表情的某种意义,表明某位姐姐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人。

    我们在太多截图式的分析里看到了类似的逻辑。

    李斯丹妮接受万茜拥抱时的“厌恶”真的是“厌恶”吗?是否仅仅是一瞬间某种角度某种剪辑下的表情呢?

    宁静的“傲慢”真的是傲慢吗?是否只是某一瞬间的疲惫与担忧呢?

    《创造营》总决赛宣布名次时王艺瑾与赵粤的嬉笑,是否就是一种“小人得志”的恶毒呢?……

    诸如此类的讨论,并未立足于更细致的情境,而更多基于某种既定印象来进一步理解人物。

    第一期就给人留下“少奶奶”印象的黄圣依

    而在某些标签统御之下,我们只会离人物复杂的反应越来越远。

    诚然,概括特征是我们衡量“人物”的必经之路,但急躁的判定却往往容易陷入对既定规则的固化:因为一个时刻的表情,我们进一步深化不完美的印象,进而反证我们自己立下的规则——

    那种节目开播之初大肆宣扬的多元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

    我们知道,每个不被反思的“私人”定义最终堆垒而成的,终将是主流的压迫性规范。

    万茜因一段声泪俱下的“我跟你们歌手不一样,我是演员”发言被网友猛“狙”

    哪怕不考虑节目组剪辑带来的扭曲,我们同样也可以像郑希怡那样换位思考问自己:

    姐姐们不同的选择与习性,是否也应当被理解?

    伊能静表情里的不甘有错吗?

    为什么不满就不能摆出来呢?

    蓝盈莹的冷酷与无情是否也是一种情态习惯呢?

    宁静、张含韵或者任何一位姐姐换搭档又到底冒犯了什么呢?

    或者问更根本的问题——这种竞争等级制下“表情”的“失控”,该怪罪的真的是姐姐们吗?

    III 表情管理”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见过太多生活中被压抑的表情了。

    面对强权时的隐忍,面对“美”时“丑”的退避,面对“传统”时不得已的认同,有面对“正式公共场合”被克制的放荡不羁……

    这一切都构成了“表情管理”的现实:

    所谓“管理”,不过是一整套不断加固的规范。

    而聚光灯下的规定,可能比生活中更严苛残酷。

    因伤退赛的创造营选手姜贞羽,在总决赛现场的表现被称“绝美”,那么如果换一个不够“美“又”哭哭啼啼“的退赛选手,网友又会怎么说呢?

    哪怕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哪怕这些观念仿佛很宽广、很包容,“表情管理”的一整套话语也只能召唤我们进入某种最容易理解、最方便快捷的“礼仪”之中——

    它在微观也最直观的层面限定了“美好”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欣欣向荣、彬彬有礼的生活只会涂抹自身,无法引导我们去理解更多差异化的可能,更多曲折更难以理解的表达就这样被吞没。

    当然,“真实”的表情并非简单的释放自我,迂回曲折同样是一种真实。

    哭也要“坚持”插兜的黄圣依,是在装逼?还是真情流露?

    不如说,“真实”并不能被感官即刻捕获,也不能被既定标准完全遮盖,它建立在真正多元的激荡中。

    “表情管理”所做的,正是不断遮蔽这种丰富性,将其切割分配于各个“恰当”的场域之中。

    而对于人类的面容而言,又有什么是可被称作“恰当”的呢?

    IV 解“表情”:电影中的“面容”

    综艺节目中,不管是被拍摄的明星,还是拍摄明星的节目组,往往都遵循着既定的条条框框。不管是人自身还是摄影机,都无法去解放表情。

    然而,电影却为我们提供了“面容”与“表情”的新想象。

    一方面,电影镜头的设计与剪辑带来不同的角度与光影效果。在表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某种常规视角的“丑陋”可能被转换为可认同的美。

    镜头带领我们拨开虚浮而孤立的“感受”,从而进入一种对万物表层的欣赏潜能之中——谁说“表层”之中没有深邃的所在呢?

    《悲惨世界》

    另一方面,电影叙事构造了充实的语境。

    这种语境与人物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观众主观标准的外部,观众由此可能领会某种“少数”的内在逻辑。因而“表情”不被僵固地解读为某种意义,而逐渐旁逸出另一种面容的意义流线

    ——它们获得了自主生命力的“叙事”,因而无需以“表情管理”自我要求。

    《美丽人生》

    《圣女贞德蒙难记》中,我们看到了某种极端的勇敢与恐惧情绪的互通——

    这种决绝的跨越就在“冷漠”甚至“机械”的表情中达成。而我们面对的贞德在镜头下不断充盈又收缩,形成她自身顽强生命力的节奏。

    👇

    《你的脸》中,我们看到“丑陋”“油腻”“衰老”的面容背后的不同生活轨迹。

    他们的讲述与表情合而为一,让一个个狭窄的世界在我们面前无比宽广如大地般展开。对面容的凝望与等待,就这样将我们包裹进微澜的深流中。

    👇

    《少年的你》中,我们看到的是市井平民布满伤痕的“肮脏”面容。

    然而,他们在共振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在波动甚至狰狞的表情中,我们读出极度蜿蜒的痛苦与绝望;

    也在“虚假”的“表演”中觅得曲折交缠的真实所在。在与摄影机直接的对抗中,面容具象化为其最彻骨的定义:既是直面,又是逃逸与拒绝。

    👇

    精于拍摄面容的电影创作者,无不是解放了“表情”的人——

    哪怕这种解放,在不断渗透的规训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面容,就是一种完全陌生的他人。

    而只有拒绝“表情”解读的前设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他人。

    面容,就是一种指向真实的政治。

    只有不断构想更多参差多态的“表情”,我们才能突破束缚性的礼仪,去连接更多丰富的个体。

    我们当然可以对表情做出自己的创造与规划,但却远远不需要用某种主流的规范进行自我“管理”。

    “表情管理”拯救不了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的表情真的需要被拯救。

    要拒斥“表情管理”终归是艰难的,要拥抱“面容”也是。

    或许在《浪姐》中继续开掘表情与面容的可能已愈发困窘,但这至少会是一个起点,而不应成为终结。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凡达可

    知乎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7 ) 节目组有没有真的好好考虑接下来这个节目要怎么做???

    五星推荐!三星的制作水平+一星的创新立意+一星的鼓励

    杜华和其他两个制片人明显还没搞清楚状况,网友们不是让你们挑选符合你们心目中的女团的,是让你们服务姐姐们的,不是根据女团标准挑选姐姐,而是根据姐姐们的特点打造女团!杜华和那个舞台指导要是还搞不清楚状况的话真的换掉得了,杜华要不是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早就要关门了,连王一博都是拍戏火了,就她的和乐华的水平,抄着韩国偶像团体的糟粕还沾沾自喜,那种流水化的打造的偶像纯属把人当商品!还是快消品!吃屎都赶不上热的,韩流都快凉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选的都是30+,而30+的女性魅力被忽略太久了,也被打压的太久了,大众对娱乐圈早就苦畸形审美久已,要知道: 30+的舞蹈有30+的魅力,30+的歌声有30+的成熟和历练!!!!! 30+女人的成熟性感可爱飒爽!而不是让她们跳成18岁的女团!!!!! 如果节目组和制作人让她们跳成少女就太失败了,更不是让她们唱嘻哈跳街舞,哪怕范冰冰来了唱嘻哈跳街舞也是灾难和车祸现场。我也实在受够了现在那些三四十的女明星却打扮的像少女的饭圈审美了!一水的全是白瘦幼,腿瘦的跟竹竿一样畸形,脸上的像女鬼一样苍白。甚至连男明星都在追求美白和皮包骨干瘦!你们男明星应该追求肌肉的好不好?一个大男人抱不起一个一百斤的女明星反而怪女明星太胖!真是太不要脸了!娱乐圈目前的审美太畸形了,女人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美,而不是所有的年龄都在追求白幼瘦!!!!! 我是觉得,节目哪怕最后真的选出成团的一支30+女团,从现实考虑真的没啥意义,也不可能真的朝女团的方向发展。熟不知道,就算国内最火选秀偶像团体nine precent和火箭少女,也是出道是巅峰。目前的偶像选秀不过就是成名的一个渠道而已。所以这档综艺最重要的不是最终的成团选秀,而是姐姐们的真人秀+独一无二的姐姐们的女团歌舞秀! 真人秀部分:30位姐姐基本都是在圈子里混的有名有姓,有自己的代表作。虽然大部分被一般网友们都称之为她们眼中的十八线。但是你要清楚,娱乐行业有几十万没名没姓的从业人员,能被你看到能叫出她的名字的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再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行业历练和生活经历,早就是修炼成精的狐狸了。而30个这样的女人放在一起,她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肯定精彩缤纷,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的等着姐姐们的真人秀了。 女团歌舞秀: 最重要的舞台作品风格,不要一味的照搬韩国女团,韩团风格只能是其中一个风格,还可以偏向国风,民族风的风格,还有百老汇的歌舞风格可能更合适,也更有味道一点!比如: 你们不想看到姐姐们穿着旗袍跳舞吗???(那些18岁的干瘪小偶像们能穿出旗袍的风情吗?) 你们不像看到性感姐姐的大腿舞吗???(那些小偶像们知道啥叫性感吗?) 你们不想到姐姐们的音乐剧歌舞大秀吗?(类似于音乐剧芝加哥,红磨坊,妈妈咪呀) 你们不想看到丁当宁静阿朵的绝美DIVA舞台合作吗?(内娱都是奉行王不见王,太缺少歌手之间的合作舞台了,尤其同性别歌手更少合作) 你们不想看到上海百乐门的歌舞秀重现舞台吗?(类似于姜文一步之遥中的场景) 你们不想看到姐姐们跳类似于古风+流行编曲吗???(参考丽人行,姐姐们古装绝美啊) 你们不想看到姐姐们的民族风+流行编曲吗???(参考部落组合的“想你的365天”绝美舞台) 。。。。。。 太多的舞台可能性了,希望有优秀的艺术审美,舞蹈审美和音乐审美!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姐姐们的女团舞台歌舞SHOW! 千万不要跳成韩国女团的模仿舞台,那只不过成为第二个李小璐而已。跳的再好,也是模仿者,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再说,我觉得韩流和韩团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本来希望中国的偶像选秀能选出自己的C-POP,结果选出了一茬茬韭菜! 我是不太想让这30位姐姐们淘汰,我感觉采用声入人心那样的首席轮换制比较合理。以上一期的表现决定下一期上场的姐姐们,可能每个姐姐们都有自己的不同的高光时刻。谁是C位,谁最后成团真的不太重要,重要的30+女性们重新追逐和冒险的勇气!!

     8 ) 浪 姐 舞 台 启 示 录

    其实本来是一篇夸朵文,但是拓展着拓展着就变长了。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杜华怎么就成了《浪姐》最大“赢家”?

    特别感谢陀螺电影的小编帮忙修改找图!


    “别样”舞台的落寞

    三个月,一场初舞台,六场公演,五十一段SOLO,三十段团体表演。《浪姐》的舞台主赛程终于告一段落。

    哪怕广受“高开低走”“逐渐糊掉”的唱衰争议,它也毫无疑问是这个夏天最热门的综艺节目。

    或许,它也是大陆综艺史上最突出地“宣扬”女性主义的娱乐节目。在口号之外,它的舞台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观众们总是期待着30+姐姐们可以带来不同于少女团体的舞台,姐姐们的初衷也是带来别样的风格。

    节目组也将舞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让人云里雾里的成团规则中,我们看到了团体舞台的间接选择占据了7个成团位中的6个。

    成团规则

    就规则而言,这无疑突出整个节目中集体成长的过程,也突出了舞台集体表演的意义,从而相对压低了人气的权重。

    这个泯然众人矣的选秀节目,似乎又多了一点点与众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期望,或多或少还是落了空。

    点开豆瓣音乐评分,从一公开始的六次公演,大多在及格线上下徘徊,更有甚者直接跌到了4.7分。这其中当然有观众对歌曲本身的好恶。但舞台印象也有很大影响。

    豆瓣音乐评分

    在各种讨论区中,对舞台的反馈似乎也愈发冷淡。

    其中依然充溢着夸姐模式全开的表白,却越来越少赞美团秀整体。

    “都不差”,但又“差不多”,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共感。

    这个节目,恐怕已然与真正有特色的女性舞台渐行渐远。

    无需“大胆开麦”,无需“李涛”(理性讨论),不妨直接丧气总结:

    《浪姐》的舞台,是失败的。


    “预言家”杜华的胜利

    欠杜华对不起

    回到最初的现场,我们无疑会感慨这两三个月来的落差何在。

    两个多月前,在刚开播时抨击杜华女士的一片骂声中,这个节目为30+的姐姐们打开了一个裂口。

    初舞台杜华评论

    姐姐们并非临时租借这一舞台,来顺着评审与观众表演;她们以展现、挖掘自身的魅力来成为这个舞台的主人,并由此占据自身的独特性以抗衡主流标准——这种标准的碰撞成为节目之初最大的看点。

    面对三位评审的担忧,阿朵的回应自信而坚决:

    “一个团体是:每个人都在最能展现的部分凸显她自己”。

    初舞台阿朵回应

    这一立场的尖锐程度总是被低估。阿朵并不在乎C位与否,也并不畏惧磨合的艰难,她最终的落点在于:

    一种绝对的差异,可以在舞台这一空间中被包容,被并置呈现。

    阿朵明白团体舞台的平衡性需要,她也深知:这种平衡性,绝不能预先以差异的消弭为条件,而必须以差异的时刻强调为前提。

    更残酷地说,一旦在差异的维持上开始妥协,标准的张力就会急速滑坡,这个女团实验也必将走向失败。

    初舞台杜华评论

    然而,开播一个月,标准差异的问题不再被深入讨论。

    节目的主旋律已逐渐成为“力争第一”、“全员晋级”——仿佛只要姐姐们一往无前地拼搏,30+女团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成功。

    有趣的是,三公舞台排演中,这种碰撞久违地重现了。

    赵兆三公排演语录

    在与孟佳组的争执中,赵兆的几句话极其坦白地道出了节目的困境:

    “我们做任何东西都是观众想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那我想问咱们女团的定义和乘风破浪这种突破又在哪呢?”

    “我们干脆做回那种小女孩的女团算了,都做卡哇伊,都做唱跳。”

    “是你们一直认为那样的歌曲才能赢。”

    《花样年华》舞台

    幸运的是,与老师协商修改后的《花样年华》成为当期最闪耀的舞台;

    不幸的是,她们落入危险区,孟佳被淘汰。

    更不幸的是,这种舞台创作的争执,在这之后便再也没出现过。

    三公排练讨论

    赵兆的话,仿佛成为了这个舞台濒死的呻吟。

    在姐姐们的舞台中,我们看到了更娴熟、更精巧的她们,却愈发迷失其中。

    要么是愈发平齐划一的“整体感”,

    要么是简单粗暴的“燃炸”,

    要么是画蛇添足的片段炫技,

    要么是对少女女团所谓“女人味”的模仿,

    要么是既无特质又愈发散乱的堆砌。

    哪怕杜华的标准可能确实出现了改变,哪怕她改换面孔不断鼓励姐姐,有一件事情已几成定局:

    几乎所有的舞台,都依然处于传统女团的标准范围内。

    当我意识到杜华是对的

    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杜华成为了预言家。


    胜利,突破,还是成长?

    在舞台感言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姐姐对自身突破的肯定:变得敢于歌唱、敢于舞蹈,勇敢增加特技与诸多元素……

    这些在个体层面的变化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作为女团,她们各自的变化为集体带来了什么?

    她们变化的结果,真的让舞台更有生命力了吗?

    彩虹节拍挑战高难度

    还是说,好不容易才达成的“突破”,反而扼制了更多可能呢?

    这实际上并非姐姐们所能决定的问题,在一个娱乐商品生产的场域中,诸多的限制与压迫,都在堆垒更多的条条框框。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生产时间与竞争空间的催迫。

    作为定期录播的选秀节目,《浪姐》有着不断严格的产出时限。哪怕在被裁剪出的节目中,观众们也不难发现:姐姐们面对的是愈发紧迫的计划时间。

    在严格的时限下,姐姐们不断“开发”身体极限:练得越晚越好,练得越齐越好。

    白冰金莎训练后疲惫

    而在这样披星戴月的时间“信念”驱动下,有些被压缩的时间则被忽略了。

    比如,节目组每期选歌时播放的视频,都已经基本定下了舞台基调——所谓的风格已经被预先准备好呈送到姐姐们眼前。

    而姐姐们拥有的,更多只是形式上的选择权:柔美、中性、酷飒——诸多愈发重复的形容词构成了舞台的设定,难以被扭转。

    比如,姐姐们唱跳技能并不作为基础性的培养环节,她们只能在排演中不断摸索。

    而在排演中,大家往往只能根据流程、根据老师的指导、根据比赛规则的目标,导向直接确定的舞台效果。

    许多姐姐的基础能力依然缺乏,但她们为了“不掉队”,为了“赶进度”,必须坚持节奏往前冲刺。

    我们并不能苛责姐姐们。

    因为在这个冲刺过程中,她们的创造性,她们“叛逆”的可能,她们每个人自我探索的机会,她们作为一个团体共同创作的广阔空间,便被不自觉地压缩甚至剪除。

    而节目组可曾认真考虑过这些?

    或许有,但是,时间效度要求依然将姐姐们集体推向节目生产的流水线。

    练习!

    打卡!

    计时!

    要看到成果!

    要精神百倍!

    哪怕姐妹之间仍有互相宽慰、放松的时光,我们内心依然知道:她们力图形成的是同一种高效的努力姿态。

    但假如有些美妙的创造,并不能那么快看到成果呢?假如有些偶然的思维火花,并不能在高强度的练习中迸发呢?一个朝着唯一的目标穷追不舍的团体,能获得什么又会错失什么呢?

    这种时间的催逼,与另一种空间上的竞争规制相互咬合。

    从一公vocal组与dance组的悬殊票数开始,姐姐们就无比敏锐地意识到了比赛的残酷:只有献出燃、炸、炫的舞台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伊能静组一公后反应

    节目的赛制无任何能力削弱这一风格上的霸权。在后续节目中,除了总决赛我们也几乎再也没看到过vocal组扬眉吐气。

    即便有诸多欢声笑语,竞争场域中的严肃氛围依然如此难以动摇。姐姐们逐渐将各种尝试向舞台聚拢,向竞争的胜利法则聚拢,向一种差异不断萎缩的团体状态聚拢。

    性感就好!高音就好!

    有气势就好!有爆点就好!

    各种元素就好!观众嗨起来就好!

    在诸如此类的创作倾向中,先前阿朵所言的那种向内挖掘的多元整体观,恰恰是缺位的;赵兆老师的警醒,也是缺位的;而对舞台作品本身的概念完善与拓展,同样是缺位的。

    有那么多“还不错”但又并不尽人意的舞台。

    《艾瑞巴蒂》舞台

    色彩缤纷的《艾瑞巴蒂》,一方面失去新裤子原曲中喧腾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也仅仅展示出热闹而单薄的甜美。

    《管他什么音乐》舞台

    《管他什么音乐》“燃爆全场”的音浪中,却没有一个姐姐的声音让人印象深刻。

    《Manta》舞台

    《Manta》“生成为鱼”的概念之下,却凭空加了段刻意突出“性感”的地板舞。除了引发尖叫之外,也让舞台的整体概念无处落地。

    《彩虹节拍》虽然是极具特色的曲风,阿Kenn老师也向组员教授了“跳给不同人看”的创作法则——但这种主观内在的改变并没有带来舞台上的外部张力,宅舞似乎依然仅仅是宅舞。

    《人美路子野》在妙趣横生的角色扮演框架下,也莫名掉落突兀的段落。添加元素的野心背后,则是舞台效果无法整合的失落。

    《人美路子野》舞台

    哪怕到了最后一首《Last Dance》,过多的风格分段也交杂出难以圆融的堆积感,高难度动作的添加更是新意寥寥。

    《Last Dance》舞台

    还有更多的节目,为了调动现场观众的气氛,将大量舞台时间耗费在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中。

    牺牲了节目高潮时的宝贵时间,舞台的力场也突然泄气。

    宁静超第一目标

    以团体胜利为名的竞争秩序,则被反复润色加固——

    《浪姐》愈发成为给强者及其团队准备的“职场”,而不再是每个独特的个人不断探索自身并与他人形成联结的沃土。

    而《浪姐》式的女性主义,也愈发标签化:

    它成为舞台上“美”、“强”、“酷”、“萌”的空洞语词,成为舞台下“竞争”、“努力”、“服从”的职场美德。

    在整个竞争场域的压迫之下,姐姐们依然只能展现微笑面对、平和接受的面貌。

    她们并不能选择让自己如何成长,也并不能让舞台想象力肆无忌惮地生发,而只能在节目组划定的时限与规则下,走向“胜利”,走向“突破”。

    而本有可能的舞台想象,便逐渐塌陷湮灭;现实的舞台所捕捉的女性特征,与最为主流的审美规范只是大同小异。


    闪光的可能

    然而,在总体的失败下无法否认:

    《浪姐》舞台仍有一息生命力。

    在失败中,这些闪光的共同点,便是对表演者之间、舞台元素之间、30+女团与少女团之间的差异的坦承与张扬。

    《兰花草》舞台

    作为整个节目第一个竞赛舞台,《兰花草》至今依然是我心中的最佳。它展现的是概念改编、歌舞表演、舞台设计的全方位出众。

    三人在vocal上充满张力:阿朵婉转细腻又能粗犷爆发,宁静浑厚而富有磁性,袁咏琳清亮而利落。她们的声音渐次交错抬升,直至溢出原有的旋律,漫卷为“无需谁在旁,裙裳亦飘扬”的浪潮。

    《兰花草》舞台

    肢体形态上,三人也共同保持着相互呼应的律动,时而柔美内收,时而刚劲舒张——每一双手臂都成为摇曳的花瓣与枝叶,又共同生长为一丛耀眼的兰花草。

    而舞台背景的设计,也仅采用了最简约的植物剪影,绿色与白色闪烁交错,毫无冗余。姐姐们是绝对的主角,无需任何花哨装饰来刺激观众,而只有游弋自如的力量不断涌向我们。

    《兰花草》舞台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舞台则是《花样年华》。它虽然并没有《兰花草》那么强的差异张力,但却在整体风格上独树一帜。

    《花样年华》舞台

    它的舞台并不制造一种歌舞表演的单一表达,而是作为一个带有故事性的叙事展开。姐姐们化身古堡里的幽灵,从寂静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继而带着狡黠的目光,呢喃、歌唱、舞蹈。

    《花样年华》舞台

    姐姐们毫不避讳这一表演中本有的装饰感,而是将这些驳杂元素收摄于暗黑而癫狂的整体风格,从而将舞台改造为一个充满矛盾与爆发力的鬼魅空间。

    在SOLO舞台中,我们或许同样能发掘出一些启示。

    阿朵《缘分一道桥》舞台

    在《缘分一道桥》短短两分钟的表演中,阿朵创造一种专属于这个舞台的身体样貌:

    迅疾、飘逸、灵动、婀娜,又带有几分庄严的机械感。她的眼神,她的步伐,乃至她飘舞的衣袖,全部成为她周身坚固而流动的灵光。

    《缘分一道桥》

    这种无可复制的独特并不需要太高难度的技巧,而更多依靠一个创作者对自身潜能的细腻考量。

    一个相似的例子则是朱婧汐的《对手》。

    从《玫瑰少年》的排演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她的舞蹈技能并不过关——但身体姿态的自我塑造决不取决于既定的“高难度”风格。

    朱婧汐《对手》舞台

    通过对这首歌的“幼稚”化、“机械”化、“矫饰”化,朱婧汐突破了歌曲本身太过平庸的“萌”感,达到了一种冷酷而陌生的效果。

    所有她设计的霓虹灯光,都成为一种“恐怖而甜美”的穿透力。而她在这首再普通不过的歌曲里,展现了赛博歌姬的另一面。

    另一种对个人优势的极度凸显则来自黄龄的《一剪梅》。

    黄龄《一剪梅》舞台

    同样不需要什么硬拗的技巧,她的SOLO就突出两点:第一是她对裁剪、手工装饰的喜爱,这种喜爱被转化为她夸张的睫毛与明艳的着装,被转化为三种零散的“小”魔术;第二是她无与伦比的vocal,每一处转音变调,都恰到好处地将一首耳熟能详的格局推向妙不可言的个人风格。

    当然,团队舞台总有更多的复杂性。但这种个人差异的创造性经验,都应该被捕捉存留,成为日后可不断汲取的源泉。


    最初的期待依然需要被不断提起——每个人的独特性,在团体中都依然有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管怎样,《浪姐》的舞台终归结束了。喜爱也好,厌烦也好,疲惫也好,都不再能改变什么。

    但至少,《浪姐》的结束应该成为一个起点,让我们进一步想象女性舞台的更多可能。

    它不应该是对少女形象的拙劣模仿,不应该是元素的花式堆砌,更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整齐划一或高难度动作。

    总决赛结束

    女性的舞台,永远应该鼓励更不一样的创造。

    而《浪姐》最后,变成了杜华一开始标准中的女团。

    谁都没想到,最后“赢”的,居然是杜华。当然,实际上,是她所代表的那一套被社会对女性规训深深影响的“女团标准”赢了。

    但我们想要的那种“不一样”,应该永无止境地向每个人深处、向远处拓展,不是吗?

     短评

    从三公以后就变味儿了,万皇锁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了

    9分钟前
    • 美人鱼
    • 很差

    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很开心中国也开始宣传“老女孩”的美了。看美剧欲望都市的时候,好羡慕那四个老女孩,她们的美不在于比同龄人显年轻、身材好、有钱,而是精神的高度独立。我认为上了年纪的美,不是我比年轻女孩儿美,也不是我比同龄人美,更不是因为我有了财富、名声的积淀就变事儿了,而是直面岁月,沉淀过往,与皱纹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爱不再依靠外界的评判,而是接纳自己,如果境界高一点那边是悦纳自己。

    13分钟前
    • 承宸
    • 还行

    宁静:这么多娘们在一起怎么办!xswl-

    16分钟前
    • HarperYug
    • 推荐

    每次都给万茜量身定做赛制真是够恶心的。

    19分钟前
    • 只坐真皮沙发
    • 很差

    从一开始就是图个新鲜劲,之后就沦为一档平庸的选秀节目。看着姐姐们逆龄翻盘,乘风破浪,我看着都觉得心累。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卧槽,真的是0宣传,自带热度!!!终于等到了,看起来!

    28分钟前
    • 杰瑞的胸肌
    • 力荐

    芒果台或成今夏最大赢家!毕竟女明星们争奇斗艳用尽毕生绝学互婊扯头花永远看不腻哦!支持打起来!打起来!让我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你姑奶奶永远是你姑奶奶!

    29分钟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推荐

    郑希怡:我觉得成熟女性其实我们没有想要赢,但是我们不想输。

    32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杜华作为经理人每一句话都在暴露自己的不专业和视角狭窄,本来节目就在打破女团年龄这个固化思维,但是杜华还是坚持自己老旧的女团定义。杜华也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公司总裁。她对女团的标准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舞蹈机器人,其音乐审美令人咂舌,制作出来的团也只是为捞快钱,甚至连韩国乐华买的歌也土到爆炸,没有出挑有个性有自己独特魅力的idol。要知道,不管是音乐公司也好还是团体也罢,音乐才是立足的根本。

    35分钟前
    • 葡萄糖酸钙
    • 很差

    其实到现在观众都明白这依然只是个传统选秀节目,真正有特色的女团在这个生产体制下遥遥无期。但依然不妨碍我们在幕后去寻找一些可挖掘的点,以及台前仅有的一些闪光。目前√:阿朵、李斯丹妮、万茜、黄龄、郑希怡。一公最佳:兰花草;二公最佳: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三公最佳:花样年华;四公最佳:新物种、龙虎人丹;SOLO:阿朵、朱婧汐、黄龄;五公:情人;六公:潇洒走一回。团体舞台:三公>四公>六公>一公>二公>五公。

    3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1. 打压金莎和丁当有点过了。看不上可以不邀请,故意恶心人就不对了。2. 现在浪姐就是所有人轮着夸宁静张雨绮万茜。像极了给领导点赞的工作群。看不下去了。

    41分钟前
    • 方方在努力
    • 较差

    微博热搜:1.乘风破浪的姐姐 爆 2.宁静:我几十年白干了 沸 3.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 荐 4. 海陆 上了年纪 5.宁静 职业式微笑 热 6. 蓝盈莹 美 新 7. 钟丽缇 闪光衣裙 新 8. 白冰 离婚 热 9. 黄晓明 端碗艺术 热 10.伊能静 出道36年 新

    4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浪姐来了,我的快乐上线。1.气场巨头宁静直接翻个白眼“还要自我介绍?那我几十年白干了”;2.张雨绮《粉红色的回忆》甜姐味十足,“喜欢我的人多?不喜欢我的更多”;3.杜华能不能少说话,静姐治她!4.整体开局就浪起来了,黄晓明开始历险,能活下去就行;5.再没有一个无法快进的节目让人如此心潮澎湃,微博豆瓣处处张灯结彩过大年,每秒亮点,100分钟一集不够看啊!热搜回来给我挤爆!

    45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哈哈哈哈承包了我一下午的笑点,杜华应该就代表着这个社会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恶意吧,希望宁静张雨绮怼死她。

    49分钟前
    • 🥭
    • 力荐

    节目想法和切入点都挺好的,但能感觉到实际操作中面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本质矛盾:竞技比赛类节目要求的本质紧张感 与 无法把一些年纪较大的妈妈辈(前)女明星架在上面去真的严格要求的尴尬感,结果搞得既不紧张也不温情,只好反复拿空洞的价值观说事儿,想必是策划阶段就没想明白的产物。 其实不如把这帮女明星分成两拨:30来岁事业处于上升期和稳定期的女明星来个真的竞赛,用真艺人的标准去要求;然后那些个歇了的回归家庭的但依然很有看头的(前)女明星们凑一拨,以比赛的形式纯幽默玩票,做个表面竞演其实其乐融融的中老年找乐子联合会,这样的观感可能会好一点~

    52分钟前
    • 迷宝
    • 还行

    芒果能出个无杜华版吗?她影响了我看喜剧的好心情。

    53分钟前
    • 小年
    • 力荐

    千万不要剪成冲突向,那样就可惜这个阵容了,30+女艺人一定有很多能量和故事值得展示和分享。许愿:如果剪成热血向,信女愿一生荤素搭配~🙏 //节目未播先火,所以别再说什么观众不爱看女性向节目了,观众很爱看啊,多做点同类节目吧。//开篇的文案写得太好了,节奏剪得干脆利落,姐姐们也好有气质,各有各的风采,观后感怎一个爽字了得!//点评环节刻画得有些弱,感觉杜华太匠气、追求整齐划一了,看不到艺人的优势点,这样做出的团就是灵气缺失的n倍复制品啊。//节目组选歌品味很好!//突然觉得30+不再模糊,因为我敢于畅想它到来时的画面了,心里的某个阈值也默默上调了巨大一格。//赛制有问题,没让姐姐们打散重组,导致有些人始终对立状态。总决赛还是蛮感动的,尤其是姐姐们的独白那段。今天开始,带着勇气上路,前行吧。

    58分钟前
    • 逛荷
    • 推荐

    3.5 看完全季后回头评分,开播至三公结束可以打7-8分,三公之后到决赛最多只能给及格分乃至不及格。三公结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是一般的选秀结束的时机,《浪姐》却只行至半程,由此导致了之后故事线几乎没什么意料之外的挖掘,叙事也愈发扁平化。/成团夜:事实证明在这里一切都是生意,浪花即韭菜,呵。

    6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确实不太懂杜华的标准,本来这节目就是30+的姐姐,还要按固有女团思维给分,固有女团形象本来就是年轻貌美啊,这年轻都不符合了,思维该换换了,成熟有魅力的姐姐们不香吗?

    1小时前
    • 跟你不熟
    • 还行

    宁静:还要我介绍我是谁?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

    1小时前
    • 蓝色的椰子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