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电影一开始就告知观众,这个故事发生在1995年,巴尔干半岛某地。
巴尔干地区向来存在诸多矛盾,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领土争端。由于半岛的地缘政治重要性,由此而来的列强干涉致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频繁被放大为战争,因此又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1995年,北约地面和空中部队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塞族武装发动地面和空中攻击。
若是对巴尔干地区的纷争不那么了解的朋友也不用过于担心,影片会逐渐将这些铺排开来。即使有可能还是无法深入体会这些矛盾冲突,但有一点影片展现的非常到位: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内在紧张感。如此背景之下,依旧在春节期间推荐给朋友们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它是一个喜剧片,但它是一个有深度的喜剧片。
虽在战争背景下,却是一部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电影。影片里呈现了不少幽默与愉快的元素,构架在这样一个背景与地理环境之下,也许这个喜剧片会让你看完之后感到空虚无聊。(O(∩_∩)O哈哈~)
这是一个有关一条绳子的故事。
在主角团队们所在的区域,只有三口井供应水源,其中两口周围都被买了地雷,排雷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一口,就是主角们面对的这口,被人为地扔进去一具尸体,而且他正在腐烂——这将污染水源,造成平民们饮水问题。主角们需要一根绳子拴住他,将尸体拖出来。
看上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在故事之中却变成了需要大费周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奠定了故事的荒谬基调。
我们的团队,人道主义救援小团队的构成也是简单的:安全主管玛姆布鲁,他是团队的中心人物,是这群救援人员的负责人。他是保持团队平衡的人,或者至少是试图保持团队平衡的人。但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他对于官僚是反抗的。
经验丰富的「司机」专家B。他的角色给团队带来了经验、自信,但也有柔情、幽默感,以及战时生存所必需的那种野性。B看上去是个「搞笑担当」,他能苦中作乐,有自己的一套,经常一幅「不靠谱」的模样,但对自己的工作以及巴尔干地区的人民却是无比关心。
索菲是这个团队的新成员,是个水净化专家。她身上有种自然的东西,纯净、透明,就像水一样。她从「菜鸟」的状态逐渐了解这个地区、战争、团队的工作方式。
卡佳,冲突评估分析员,她将在团队待上4天,然后决定这个团队的去留。她的出现给故事带来了更多的冲突:她觉得这群人应该回家过正常的生活——他们在这里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而团队的成员并不这样认为。卡佳是个坚强的女人,敏锐,聪明,但也是受伤了的。奥尔加是一个勇敢的女演员,她创造了一个充满细微差别、刻薄和幽默感的角色。
翻译达米尔,优雅而具有尊严,他呈现的喜剧感是细腻的。他似乎和悲剧/悲伤的事情保持着绝对的距离,可能他已经习惯了。他是巴尔干人民在战争悲惨岁月中的尊严、自豪和沉着的象征。
呐,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团队要找到一条足够长的绳子以把尸体打捞上来的故事。它是战争的一个缩影。但它以一种简单、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故事设置也是非常传统,简单:主角们有个目标,但在达到目标之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阻止着他们。商店里面可能有绳子,但是等 B 和达米尔到达时,老板却不卖给他们;补给站 挂着国旗的绳子,但不可能给他们;玛姆布鲁拔刀相助,不得不带上车的小男孩尼古拉家里有绳子,但绳子上拴着一条穷凶极恶的狗,哪怕给它吃了麻醉药的火腿肠也无法制服它;玛姆布鲁去被炸得稀烂的尼古拉的家取篮球,无意中发现另外一根绳子,一根足够长的绳子,但绳子的另一端又是什么呢? 等他们取到了绳子,绑好尸体,正准备往上拉——一切看上去非常完美,却被政府叫停。悬在井中的尸体被重新扔回井里。
关于战争,这部电影强调的却是荒谬性和人类的不可理喻。电影的幽默与愉快通过人物的塑造以及细节的刻画呈现出来,接下来稍作说明。情节重复使用营造了幽默:
这一切看起来很荒诞,但却又有一种遥远的真实。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很多情节不仅让人会心一笑,同时也会引人思索,关于自身、关于民族、关于历史……基调欢乐,愉快的电影谁会不喜欢?
完。
文丨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网页截图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热切地欢迎关注。
历史上,巴尔干半岛处于欧洲基督教文明与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文明的交界处。此地民族与信仰混杂,在铁托时代人民还算安居乐业,民族融洽。可是当铁托死去,强权不再秩序崩塌,也就压制不住各种冲突. 民族国家情绪超越了世代邻居的友好以及社会主义情怀,南斯拉夫四分五裂, 整个半岛一片战火,生灵涂炭。或许战争是因为东西方阵营的介入,或许是拉尼奥·图季曼,米洛舍维奇之流的政客打民族牌赢得选票,再或许是民族极端分子的作恶,总之任何一方都没落着好,一切的一切把所有人的命运推向深渊,分裂与仇恨吞噬了整整一代人的幸福。 十万八千里外的这场浩劫,滴着血给人们一个启示:你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你仅仅只是生活一个和平的国家,当前生活的富足与安宁或许十分脆弱, 可能转眼之间一场危机就足以把人逼迫到复仇与食物的争抢当中去(参看巴尔干冲突期间的萨拉热窝围城). 安居乐业的时候人都是善良的,做到善良成本很低. 但是在充斥着仇恨与不信任,食物短缺的时候,人性恶的一面就会暴露无遗. 如此背景下,电影开讲几个局外人的故事。他们是来解决饮水问题的联合国志愿者。 蒂姆罗宾斯扮演的B,满口不着边际的编故事(碰到路中间的死牛,逢场作戏自编自导一场地雷情节把法国单纯小妹Sophie吓够呛),直率而切中要害的犀利言辞(“make a sacrifice, fuck her,for Bosnian people”。。。。),不得不说,若没有他作为调剂,这部电影将何等阴暗。进Nicola的村子找绳子那一段,男主只是开了个头说这里有绳子,他就即兴发挥遍了一整套巴尔干绳子生产中心,绳子在当地风俗礼仪的重要作用等等一堆有模有样的胡话,让人忍俊不俊。生活中有个这样的人在身边,你总能跟他有吹不完的牛,抬不完的杠,让下午咖啡时光充满乐趣。 男主是拉丁老帅哥,带着犹豫的眼神。他的帅气引出他与欧嘉柯瑞兰蔻的旧情戏码,他的忧郁沧桑呼应工作的长期的无能为力,他维护弱小的正义感引发他与Nicola这段大叔与小正太互动的故事。处理冲突中各种无奈经历迫使他木然的接受,否则志愿活动没法继续。他已接受战区的各种无能为力,至少他和B都已不再为这种无力感而暴跳如雷,也能劝法国正直小妹尝试去接受。影片中处处能看到男主的无力:Nicola的球第一次被抢,他想帮Nicola要回来,可是那几个小屁孩有枪,只好带Nicola撤走;Check point那里明明看着一排战俘要被民兵灭口,可是无能为力,只好陪笑着转身离开;在Nicola旧屋子只想找绳子,却发现Nicola吊死的父母,Sophie受到吊死人的惊吓,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隐瞒Nicola。找到绳子马上就能把死人吊出来了,可操蛋的维和部队就是说不行,还是得放回去。到最后那段看见Nicola的足球再次被抢走,我擦最后咱连小孩的一个足球都保不住,实在需要出手做点什么了,可还是没办法。凡此种种,相当苍白无力。一整个地区人民的悲剧,志愿者所能改变的其实很少。这部影片其实已经极力避开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了。现实是在南斯拉夫内战中,维和部队参与妇女卖淫,毒品交易,贩卖人口器官武器等等劣迹昭昭。 最后几分钟有一种令人压抑绝望的窒息感,处处无助与碰壁,什么事情都没有解决。本来井里尸体捞不上来已经很不爽了,没想到最后连一个小孩Nicola的足球都保不住,那TM还为了和平正义跨越千山万水到这战区当志愿者干啥??!!看到男主拿起石头与几个大龄小孩对峙时,我简直绝望了,难道连着最后一点正义都保不住吗? 紧接着有一段Nicola内疚去找男主解释为什么用足球换美元. 男主才知道Nicola一直想要去找父母,他知道即使不帮他,这孩子也会想尽办法去寻找父母的。生死本应是成年的事,可小Nicola很快就要去面对了。我在那一刻使劲在想该怎么办我tm都傻了,是告诉Nicola说父母已经死了呢,还是阻止他去找父母还是咋地。男主的反应我觉得很靠谱,确保让爷爷陪着他去,至少在发现父母已死的那一刻还有个大人看着他安慰他,不至于小小心灵在死亡的黑暗前被完全吞噬。男主算是尽力自己最后的一点力使Nicola黯淡的童年好受些。 导演在最后给了一个happy ending。眼看要被屠杀的战俘被维和部队救出;暴雨填满了水井,浮尸被当地人捞起。两辆车里的气氛回归轻松。情节翻转美好得像是童话一样,好得有点假,不相信是真的。 同类题材的电影还有《无主之地》,《血与蜜之地》。愿南斯拉夫内战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在我朝。我会受不了。 话说,那个足球卖十美元其实价钱还可以。
西班牙导演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亚执导的《完美的一天》(2015),承继他一贯擅于描画荒谬世界的景象,将镜头对准了这块饱经战火伤重的土地,以国际援助成员罗维奇(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安永(蒂姆·罗宾逊出演),以及卡佳(欧嘉·柯瑞兰寇饰演)、苏菲这二男二女,在当地翻译斯托米尔带领下,踏上了寻找绳索之旅。按斯托米尔的说法,当地出产酸奶和幽默感。战后一片凋零,精神荒芜、紧张和挤压感,弥漫在巴尔干各族群居住地的上空,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
巴尔干起伏的群山,隔空回响,上空的苍鹰仍在飞翔。而幽默感在这种情境下也成了奢侈品。但这不妨碍小男孩尼古拉爱好足球,更不妨碍为了一只足球,即可引发孩子们的枪击大案,幸而罗维奇带着苏菲替他找到了足球,却让苏菲看到了惊骇的一幕,尼古拉的父母双双被上吊身亡。久久不能从惊颤中平静的苏菲一直沉默不语。尼古拉只能跟随爷爷生活。但为了生存,他还是卖掉了足球,这差点引起罗维奇与顽皮小孩们的争斗。
一根长长的绳子,难倒了不远万里热心公益的他们,但能安然走出连绵的群山,就已万幸。一头死牛拦住了公路,他们只能过一夜再走,不能随便绕道,因为到处都是以前战时埋下的地雷,更不可能像起初安永开着车就从牛身上辗过去。第二天醒来,他们跟着赶着牛群的老太绕道开了过去。
终于找到了绳子,这下应没问题了吧。就要吊起之时,维和部队来了。他们以要遵守当地法律、民俗及维和为由,阻止这次行动,看起来荒唐,却不无道理。万一吊起,族群之间又发生争斗,如何收拾。无奈他们只得离去。
人们需要的是理性。但理性无为。攥紧的绳子又松散了,绞断了。百姓继续无干净的水喝,问题仍没解决。他们焦急而无奈。只能听天由命。返回途中,雷雨大作,苍天流泪,井水漫灌,赶牛的老太婆嚷嚷,那具浸泡了太久被捆缚的尸体,终被大水泛到井面,众人拉出,真是老天有眼。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老天解决了。片中穿插罗维奇与卡佳过往的微妙情感,也只是寂寥群山的一剂调味品罢了。活色生香,在这儿不起实质性作用。
这让我想起《水缸》和《黑板》这样好事多磨的伊朗电影。但《完美的一天》乃特殊情境下的荒谬事儿,足以说明仇杀引发的战争是多么的可恶和不值。人类还没走出被情绪控制的疯狂和敌意。当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那就只剩下无休止的报复。因而,这看似虐心的魔幻,现实世界却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车上的苏菲摸着额头说这真是完美的一天。大家静默不语。正如罗维奇所说“和平会带来,但问题还会继续”。
2016、1、27
影片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放映完后,导演和主演出席获得了观众长达十分钟的站立鼓掌。
电影几乎没有直接直接表示战争残酷的镜头,倒是透过一些细节让人不寒而栗,比如随手掏出枪的小孩,习以为常的死牛配合地雷陷阱和商店老板说绳子要用于绞刑的随意。
故事的完成度非常高,以一根绳子推动大部分情节的发展。以井被尸体污染开始,到尸体被移除结束。
群像角色的塑造也很是饱满,救援小组里每位角色都有让人倍感亲切的个性和真实感。尤其是蒂姆罗宾斯饰演B,嘴炮和逗B属性拉满,给影片整体压抑的气氛增添不少幽默成分。
回到战争本身,那口被污染的井预示着战争可以放大本就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问题和矛盾本身来源于人,所以战争也在无形中无限放大人性的恶。
然而这份恶的承载体可能是另一个人,而这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只能释放出更大的恶,如此循环往复,恶魔游荡人间。
巴尔干半岛上的南联盟已不复存在,昔日比肩列强的经济体已经走向衰落。疫情期间国家鼎力相助的前南联盟成员国塞尔维亚,2019年的人均GDP勉强和战乱之前1990的人均GDP持平,相当于国家经济停滞了近三十年。
纵观华夏五千年史,战乱纷飞也是常态,国泰民安时期实乃稀缺。
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太平,如今总有豺狼之辈借着各种名义旁敲侧击,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无非试图趁着动乱再如百年之前骑在咱们头上拉屎,无耻至极!
近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声建议国家核弹头贮备应尽快提高到一千枚左右,相当于大洋彼岸众多公知跪拜的灯塔国六分之一。
我是赞同的,相信每一位真正热爱和平的人都会赞同,有了好用的猎枪才能更好的保卫我们的家园不受豺狼的侵犯。
更有一个梦想,天下大同,纷争不再。
首发公众号:Lars的影视基地
像整篇作文只写了一件小事那样,整部电影也只拍了一次义工举动,让人感觉在刻意拉长。然而结尾那里的黑色幽默真是邪极了,瞬间让这篇散漫的作文被点上一双闪闪放光的眼睛。
1.蒂姆·罗宾斯的幽默真让人开怀一笑,跟影片的基调也挺符合,连同片名和结尾,无一不在幽默的讽刺那天、那天的水源危机和当时迂腐的国际机构;2.剧情一般配乐乱入,男主和欧嘉的感情线更是生硬,批判也好揭露也好,不痛不痒;3.破败的地方,还有一群人在无私奉献着;4.赶着牛群的妇人总会找到草地。
腐烂的危险横卧在路上,臃肿的人心漂浮在井下,骄傲的信仰飘扬在空中,麻木的童真消逝在风里。冷笑话在看不见的残酷中垂死挣扎,摇滚乐在听不懂的荒诞中咬紧牙关。直到温暖的阳光从破碎的屋顶洒落,直到冰冷的谎言在惊慌的瞳孔蔓延,以救援的名义来到这里,才发现战火虽然渐渐熄灭,和平依旧遥遥无期。有点克制,有点讽刺,有点零碎,有点苍白。众人在寻找绳子的过程中,也渐渐拧成了一股绳。放在车后座上面带血的绳子,大概就是全篇中最有力道的镜头,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一会儿一段配乐,一会儿一个段子,塞的看似满满,实际上都是贴片形态,或许是由于义工身份的尴尬视角,体现战争惨烈的部分全部采用克制的反向凝视,这美好的一天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束手无策的茫然与失落。如果没有蒂姆罗宾斯的幽默穿插其中,这将是一部沉闷而乏力的作品。
从一口水井中的尸体开始,到尸体因为雨水被打捞出来结束,呵呵,多么美好的一天。没有战争的冲突场面,但整片却无处不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路旁的腐烂的牛,找来找去的绳子,各种黑色的幽默与讽刺。
直男产品。去解救另一个直男领导而陷入战争的区域,享受一下救世主的荣誉。当然战地条件那么差,就用漂亮姑娘来补偿我们吧,梦想中的姑娘都来了,乌克兰熟女,金发法国女郎,都扑面而来。而我们释放了爱心,给一个小男孩最贴心的保护,英雄成就达成。
Tim Robbins在《神秘河》之后,似乎离商业电影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接二连三拍了各种独立电影以及公路电影,而恰恰是这样,每次看完他的新作品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回到初高中时期看电影的那种感觉,带有一种温暖气息的新鲜感
荒诞和喜剧都从悲惨与沉重中滋生,我们无能为力,便只好继续过这美好的一天
开车带着圣母婊、绿茶婊和熊孩子的故事
各种无奈中的人性幽微闪光,一层层递进的情感,一点点解决的问题,无穷尽的困境和突然而至的解决方案,就像最后那场雨让尸体浮出了井口。战争的另一种写法,很赞。
有些电影,属于感官刺激(当然也很好),有些电影能带你看另一半世界,本片就是后者。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
跟这个导演之前的《公主和妓女》一个毛病,节奏太散漫,闲笔太多并且效果不好,而且这回他的音乐品味好奇怪啊,很多场次硬靠曼森什么的来给观众提神。这个故事其实还挺有意思,尤其和《天空之眼》对比着看,补充了前者缺失的当地政府立场。中间插入的那些笑话水平也可以。最后结局是加分项
hah i love these lovely vicious people and the ridiculous world
摇滚乐不错,配乐不错,找原声去了。看到最后感到治愈。
侧面反映了欧洲难民从哪儿来的
一场战争一条绳子,然而不仅仅是如此.
一根绳子难过天,讽刺
超喜欢呐。提起巴尔干半岛,离不开战乱和苦难,但这片地区,每隔几年总能出部表面幽默到极致,内里无奈到心酸的片子。
糟了,我是完全看不出是喜剧。
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思路,但就是被主旋律思维和逗逼调侃破坏了。波斯尼亚人、救援队、维和部队,互相角力,被一场雨暂时磨平的矛盾,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战争小品
小幽默小讽刺太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