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声之形

    声之形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日本2017

    主演:入野自由,早见沙织,悠木碧,小野贤章,金子有希,石川由依,潘惠美,丰永利行,松冈茉优,小岛幸子,武田华,小松史法,谷育子,镰田英怜奈,滨口绫乃,绵贯龙之介,西谷亮,增元拓也,雪野五月,平松晶子 

    导演:山田尚子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烈火情人

    • HD

      狂奔蚂蚁

    • HD中字

      如果我们是季节

    • 只想爱你

    • HD中字

      听说

    • HD中字

      情欲失格

    • HD中字

      初缠恋后的2人世界

    • HD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

     剧照

    声之形 剧照 NO.1声之形 剧照 NO.2声之形 剧照 NO.3声之形 剧照 NO.4声之形 剧照 NO.5声之形 剧照 NO.6声之形 剧照 NO.16声之形 剧照 NO.17声之形 剧照 NO.18声之形 剧照 NO.19声之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西宫硝子(早见沙织 饰)生来患有听觉障碍,要依靠助听器和外界交流,口语发音也因此格外的古怪。小学时,硝子转入了一所新的学校,特殊的生理缺陷让她成为了班上引人注目的独特存在,她因此收获了坚实的友情,却也遭到了以男生石田将也(入野自由 配音)为首的小团体的孤立和排挤。随着时 间的推移,无心或有意的恶作剧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为了无法挽回的伤害,硝子永远的消失在了众人的眼前。  排挤硝子的事情曝光后,将也成为了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孤独痛苦的他终于理解了硝子的隐忍和温柔,只是他再也没有机会跟硝子道歉了。一次偶然中,将也同硝子重逢了,命运的齿轮重新开始了转动。

     长篇影评

     1 ) 这片儿和我三观不合

    居然说可以和你的名字媲美我是很不理解。在我看来整部片子三观都有问题。表面上是讲校园暴力之后的人性回暖,但是我觉得作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校园暴力!而且电影后面那个黑头发的女同学对聋哑同学的态度还是这么恶劣,放在我大中华,这种人简直天诛地灭,结果呢,最后女主还和这些所有人都和好了,我表示非常诧异。个人感觉,除了男主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的大团圆结局看得我想吐。关于校园暴力这个话题,比较能说服我的东野圭吾的《恶意》。

     2 ) 很不错的动画

    故事的总体风格还是偏沉重的,先有霸凌,后有矛盾吵架,解决的过程也比较长,话题也比较严肃,里面的“熊孩子们”也思想比较极端,欢乐的片段不多,总体还是比较压抑的,毕竟是反应成长的问题,太欢乐就没有重点。
    虽然沉重,但是角色的成长还是让人觉得欣喜,总能让人展望“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后”的那种期待,故事相当细腻,无论是对角色的细节描写,还是从动作语句反应出的内心,表达的都很到位。像是男主角最后去学园祭,反反复复照镜子打理,对于一个对自己形象没有太过注重男主角来说,显然是很在意和朋友们一起去学园祭的“机会”。
    整篇动画画面是略带偏冷的色彩和精致的风格,不过在需要暖的时候,自然也会显得充满阳光,总体画面风格更加突出一种青涩的味道。

     3 ) 《声之形》观后感:来自健全者的傲慢之作

    从加害者角度出发的电影,绝对不会是反欺凌的电影。

    这篇文章已经重写过了,经过考虑决定将重写的版本替换掉之前的版本。

    重写的版本首发于微博: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49768375929282


    前言

    重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朋友给我看了还未上映前微博上的一些发言。比如说,明明出问题的是制作组,批评却集中攻击西宫硝子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那时候电影还未在内地上映,只有一部分人看了网络先行版,然后另一部分人根据这部分人的转述和评价对声之形做出了判断,我写这篇文章,是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看待声之形,即使我真的非常不喜欢甚至讨厌它。如果要批评它,那至少自己要看过才行。而现在电影在内地上映了,便借着整理观后感的由头,重新梳理了一下电影声之形的问题。当然,网络先行的完整版和国内正式上映的删减版我都看过了。

    首先我要对之前就使用的“来自健全者的傲慢之作”这个标题进行解释与致歉。解释是,在我盛怒之下写出这个标题时 ,我并未想着要攻击所有给声之形好评的人。我知道有些观众确实很喜欢声之形,因此看了这个标题觉得被我冒犯了,在这里向这些观众道歉:对不起,没有考虑到你的心情。而我还是要说,会喜欢声之形的、觉得这电影的价值观没有问题的人,大概对欺凌一无所知,或者本身是潜在的欺凌者。当然,世界那么大,真的有被欺负过了还原谅对方、甚至和对方成为好朋友或者伴侣的人吧。尊重你们的选择。

    那么前言到此结束。


    part1.助听器相关的技术问题

    第一部分,我来向各位解释一下,声之形里面关于听障者和助听器的部分,出了什么技术问题。

    1. 在女主角西宫被毁掉四对合计八个助听器以后,西宫妈妈才找来学校,要求学校对此进行调查并给个说法。那么这里有什么问题呢?拿我自己举例。2005年左右我配了第一个助听器,单侧佩戴,耳挂式,锂电池供应,可调4倍音量,盛惠人民币2000一只。助听器这么贵,是因为它是精密的高科技医疗用品。助听器研制成本很高、制造成本也很高,它不是橡皮那样的廉价物品。如果一个小学女生五个月内遗失八个橡皮,家长也许会不当回事;但如果一个小学女生五个月内遗失八个助听器——只要是社会意义上的正常人,都不会对大额财产的损失毫无表示。

    我没有在日本生活过,不清楚那边助听器的价格水平,但不会便宜到哪里去的。如果剧本符合生活常识,在西宫第一对助听器被石田毁掉之后,家长就会来学校讨要说法、要求调查了。自我发表观后感的三个月来,不断有观众跟我解释说八个助听器不是硬伤、可能是西宫太善良了隐瞒了自己被欺负的事实、是西宫妈妈故意纵容等等等等,理由五花八门。如果你觉得八个助听器不是硬伤,那么请看下一段话:

    【x240297552@163.com←这是我的支付宝账号。就按我最早的2000一只的助听器来算吧,2000(元)x8(个)=16000(元)。如果你觉得八个助听器不是硬伤,请给我这个陌生人打16000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人给我打16000来证明他们所说的“八个助听器不是硬伤”,因为即使这些人很愚蠢,他们至少还是社会意义上的正常人。没人会坐视大额财产的损失而毫无表示。如果这些人不给我打钱,这些人就应该能理解这一点。而如果这些人不给我打钱,那么就请不要再坚持“八个助听器不是硬伤”这个弱智观点。拜托,拜托了。但要是真有人给我打了16000以坚持“八个助听器不是硬伤”这个弱智观点,OK啊,现在起这个人就是神选之子啦。】

    2.剧情里设置,石田拽掉了西宫的助听器,导致西宫流血了。这个剧情设置又有什么问题呢?西宫一开始戴的那种助听器,声音是通过蘑菇耳机头来传导的。蘑菇耳机头是什么?你可以自己搜一下图片看看长什么样。之后西宫戴的助听器呢,是一种耳挂式和耳内式结合的助听器,这种助听器首先会给佩戴者做一个耳道的模型,然后翻模,把要放在耳内的部分做成贴合佩戴者耳道形状的形状。

    重点是,不管是哪种助听器,都不会拽出血的。因为助听器就是塞到耳洞里固定而已,它上面没有胶、也没有棱角,不可能因为硬拽就让耳道出血。实际上我每天戴助听器的时候还要担心它会不会太松而掉下来,毕竟它只是松松的插在我的耳道里罢了。如果你不信,戴上你的蘑菇头耳机,使劲拽出来,看看会不会出血。石田能拽西宫的助听器拽到西宫出血,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除非他拽的是西宫的耳垂,那倒是很有可能会出血,但是电影里也不是这么拍的。尤其血都流到西宫的胳膊肘了,耳垂哪里来那么多血啊。

    3. 虽然我现在佩戴的耳内式已经不会啸叫了,但在佩戴耳挂式助听器的时代,如果这种助听器没有关闭而直接拽出的话,是会啸叫的。大概是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有一次上生物课,上课之前有同学对我的助听器非常感兴趣,借去玩了,上课前才还回来。同学把我助听器的声音调到了最大档。我没有检查,直接带上去了。当时就被震到耳鸣,拔下来的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在看我,因为就是那么的响而且令人不适。而电影里石田拽西宫助听器时完全没有啸叫。

    4. 助听器只有特定型号是防水的,一般助听器不做防水。所以当西宫跳进河里去捡笔记本,她的助听器应该已经因为进水而坏掉了。虽说可能就是买的防水型吧,不算一个真的bug,不过不知怎的,我觉得制作组制作这段剧情时应该完全没想过这方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呢?之后的部分进行解答。

    5. 电影里一群人去游乐园游玩,还带了西宫去坐过山车。这里缺乏一个必要的细节。助听器是很轻的,佩戴助听器时不应进行剧烈运动,包括但不限于跑步、跳远、坐过山车。我听说有固定助听器用的耳夹,但还没见过实物。即使能固定助听器,那也应该把助听器关了,因为会有风噪。你可能觉得对于这种细节扣扣索索的我是吹毛求疵,但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一部电影以听障者为主角,那么这些细节就是必要的。你可以不同意这点,但我坚持。

    6. 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听力息息相关。如果你遇到一个全聋者,那么他一定不会说话,即使他的声带没有受损。我们需要通过听力来学习语言。因为我是听障,所以学汉拼的时候就很费劲。这么多年过去,还是有一些常用字我记不住用拼音怎么打,因为我没有掌握这个常用字的发音。而相对的,讲话也含糊不清,和家人讲话的时候好很多,但面对家人之外的人,常常把话讲得很含糊。

    在电影里,西宫戴的是助听器。那么理论上来说,她还是可以进行口头交流的,即使这个交流不那么顺利。但不会是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样。如果她的听力损失的非常严重,那么也不应该戴助听器了,而是应该做人工耳蜗,做了以后也可以学习口头交流。总之像西宫这样既戴助听器,又基本不讲话,讲话时非常含糊,通过手语和笔谈交流的,我第一次见。在我看来,西宫戴助听器时的表现,和她没戴助听器时的表现一模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大家可以猜测一下。

    7. 以上的种种技术问题分析,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和常识推断的。如果读者里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医生,希望你能检查一下我有无哪里说错了,如果有的话,我会改正并为自己做出误导而道歉。


    PATR2.人物、剧情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来分析一下声之形的人物、剧情和价值观。说实话,我不是很想谈这部分,因为我其实并不擅长做人物分析。所以我想还是把人物和剧情结合在一起分析吧,这样写可能会容易一点。

    声之形试图讨论很多话题。校园欺凌、听障、不作为之恶、群体行动、自我认知、青春疼痛、自杀、赎罪等等等等。令人遗憾的是,在我看来,这些题材,一个都没有处理好。

    1. 先说西宫吧。她的遭遇太让我难过了。当我看着电影前端植野掀开她遮挡助听器的头发时,我已经感到很愤怒了。因为不想将助听器示人,我至今也留着过耳的头发。植野的这种行为,就是在大街上当众扒下一个人的裤子。这种行为,粗鲁、无礼、令我个人难以接受。但西宫什么表示也没有。西宫十年如一日的温柔。西宫不会责怪植野。西宫会对欺负自己的石田道歉。为什么西宫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因为西宫是大型道具人。

    为什么说西宫是大型道具人?因为剧情需要西宫怎么做,西宫就怎么做。西宫没有个人意志。西宫唯一的人性展现,是她咬石田的那一口。是她对石田的踢蹬。除此之外没有了。(国内的删减版甚至还雪上加霜的删掉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为什么西宫在学校遗失/损毁了八个助听器,西宫妈妈才出面让学校调查吗?因为不毁掉八个助听器,这故事就没法继续下去了。

    请你想一想,小学的孩子,有那个能力去瞒骗家长八次之多吗?我很肯定的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石田不毁掉西宫八个助听器,如果西宫去找家长和班主任告状,故事就无法继续下去。石田的欺凌行为会更早的得到制止,他可能不会变成新的欺凌对象,他可能学会了要向西宫道歉、学会了不要欺负他人,甚至西宫也可能不会转学。总而言之,后面的种种剧情都可能不会发生。

    就是因为剧情需要,西宫变成了没有自己的怒的大型道具人。只要你从“如何推动剧情发展”这个角度去看西宫,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说,因为需要石田有机会向西宫赎罪道歉,所以当石田在手语班遇到西宫时,西宫表现得十年如一日的温柔,仿佛欺负自己且欺负自己最深的人从来都不是石田将也。小孩子对于恶意是很敏感的,你真的觉得西宫会察觉不到欺负自己的人就是石田吗?你真的觉得人们对于欺负自己的人能有西宫那般的温柔吗?为什么西宫是这样的表现?因为剧情需要西宫这样表现。

    再比如说。石田需要一个真正的、像王子拯救公主那样(此处应有嘲讽的笑声)拯救西宫的机会,于是西宫自杀了。我不是说西宫自杀这件事不合理,只不过这件事太“刚刚好”了而已。整个电影里,西宫根本没有得到对于来说合理、足够的自杀事件铺垫。不是说没有铺垫,但是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整部电影的目光都聚焦在石田身上了(此处应有嘲讽的笑声),自然分不出篇幅来好好的铺垫西宫自杀的事件。因为石田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让西宫欠石田一笔的机会,所以西宫自杀了,而石田拯救了西宫(此处应有嘲讽的笑声)。万岁!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拯救、一笔勾销了。是的,这思路很八奇,我承认。

    这种剧情的设置给我什么感觉呢?给我一种“我都做到这样了就原谅我吧”的感觉。很像施舍。当然石田自己肯定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施舍,只不过剧本写成了这样而已。关键是,在石田救了西宫一命后他才原谅了自己,导致整个事情看起来都十分微妙,因果关系被颠倒了,拯救西宫这件事看起来是“有利可图”的。我不否认这样的想法很阴暗。而这样的人物塑造是没有问题的吗?

    西宫作为一个角色是失败的而且平面的。两小时下来观影者对于她除了“温柔可人又可怜”之外大概没有别的印象了。我们不了解这个西宫这个角色怎么想的,电影里所有关于她的描写只是展现了她的特殊性,而没有展现她和其他人一样的部分。这很失败,也很刻板印象。

    2. 来说说植野。我身为女性,很讨厌对自己同性进行荡妇羞辱。但见识到植野种种行为之后,在喉咙里上下翻滚了两个小时的“婊……”还是骂出来了。

    植野直花,是个100%的bitch。毫无添加剂成分,毫无杂质。这种骂法实在很不女性主义,我要对此道歉:“对不起,植野直花,不应该这样侮辱你。但你依然是100%的bitch,即使我选择不这么严重的骂法,也不会改变你所作所为的恶劣性质。”令人悲哀的是,好些观众被京都著名女演员的皮囊迷住了,连植野这种立派的bitch都能真心实意的喜欢上还为她洗地,对此我只能说:没救了。日本动画里角色的脸谱化如此严重,以至于当植野粉丝看到植野直花这样一个美人时,发现不了她其实是个恶角。或者他们不在乎。

    说实话,我没法理解植野这个角色。我没法理解她是怎么恶成这样,又对自己的恶心安理得的。我知道植野在电影里是喜欢石田的,但我不觉得这种喜欢能够完全的支撑起植野所作所为的动机。剧本花了很多篇幅去展现植野的恶,但是这是什么目的,又起到了什么效果呢?有些观众回复我的时候,告诉我他认为:“声之形中对于恶的不加掩饰的还原提醒了观众们这种校园欺凌不是骇人听闻”。但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如果声之形真的想要去好好的讨论校园欺凌和听障题材,那么就不应该从欺凌者的角度出发去拍一部电影。在我看来,声之形是京都动画想拍自己拿手的青春校园题材,然后用欺凌和听障题材去包装它,但包装得太烂了。京都动画没有驾驭欺凌和听障题材的能力,这就是真相。

    当然也有观众来跟我说植野塑造得很好。对此我要说:植野作为一个100%的bitch被塑造得很好——也许吧;现实里就是有植野这种人——也许吧。塑造植野,并不是为了诚实的展现人之恶,而是为了通过她,以及其他的恶角——塑造出让西宫跳楼自杀然后石田去救西宫的环境。就是这样,仅此而已。他们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的角色,这种情况下谈他们塑造得很好,没有意义。

    而如果想要表达反欺凌、反校园暴力、善待听障者的主题的话,植野就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我这里说的代价,可不是什么出车祸之类“自有天道”的愚蠢代价,而是诚心实意认识到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再诚心实意的去向被自己伤害了的西宫道歉。即使自己对别人的伤害无法弥补,形式上的道歉永远是必要的。而不是去学了手语然后对西宫比划“笨蛋”两字就算一笔勾销了。

    不是。

    ……Fuck it, fuck.

    对不起,想起来这段恶心的互相理解剧情于是情绪激动了,请原谅我的脏话。

    为什么这个形式上的道歉这么重要?因为这电影被日本文科省决定要向中小学生推广,教导中小学生不要欺凌,要善待听障者。但是声之形怎么可能教会小孩子不要欺凌,要善待听障者呢?除了石田以外的欺凌者完全没有向西宫道歉啊!我一想到这点就要疯了!想想看吧,“欺负同学也不要紧,因为是被欺负的人自己的错,而且我欺负她她也不会反抗的!”——真是疯掉了。我甚至还没加上“小学欺负女生也不要紧,高中时她就会喜欢上我的!”这一段呢。

    后面还有植野、西宫妈妈、西宫、西宫妹妹、石田妈妈齐聚医院天台撕逼(这个词很难听,但没有更合适的说法了)的场景,植野还他妈的直接上脚踢西宫了,后面植野还和西宫妈妈打起来(这100%bitch到底凭什么心安理得的揍了女儿还和妈妈打架啊!),最后西宫还去找植野道歉,我他妈的一想起这恶心剧情就气得要爆炸了。

    3. 班主任、川井、石田这些人我都不太想提。班主任和植野一样没付出什么代价,为师不尊,甚至还能心安理得的继续教导学生呢。让这种纵容欺凌、出事了就推锅学生的人渣继续当教师,我真的搞不明白编剧在想什么。想宣传不要纵容校园欺凌,结果人渣班主任什么代价都没有付出,而解决班级里的欺凌现象本来就是他的责任。

    川井和植野一样恶心,都是100%的bitch。而关于川井的部分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最后那种“拥抱世界”的台词居然是让这个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100%的bitch说出来的,折了千纸鹅就当对石田赎罪了。

    最后川井抱着西宫说“大家都在担心你啊!人生在世,痛苦之事十有八九,不过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所以必须克服苦难也要向前迈进。”——这100%bitch到底如何心安理得的对自己欺负过的人讲出这种话而且毫不脸红、丝毫没有感到羞愧、仿佛自己真的没有欺负过西宫一样,还是个未解之谜。

    至于植野和川井哪个更恶心一点——你真的要强行对比出是伪君子好一点还是真小人好一点吗?醒醒,两个角色都是人类渣滓。

    4.再分享一个小彩蛋好了。漫画里川井对石田说:“学会手语并不能算是赎罪喔?”然后电影结尾里植野学了手语,跟西宫比划了笨蛋两字,她们就和好了,还当上朋友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不是很好笑啊?

    不好笑。一点都不。

    声之形另一个问题是,它要描写欺凌、描写听障者,但它采用的视角不是被欺凌者&听障者的西宫,它采用的视角是欺凌者&健全者的石田。这种设置其实是很奇怪的。你看,如果你看到宣传说有一部讨论校园欺凌、以听障者为主角的电影,你去看了,然后你发现电影其实在说欺凌听障者的人是怎么赎罪以及接纳自己的——这是货不对板,也是挂羊头卖狗肉。而且要拍一部听障题材的电影,怎么说也应该在视角上更顾及到西宫吧,这才是人之常情。声之形把视角摆着石田这儿我觉得太奇葩了。

    而且从石田视角来叙述故事、制作电影,也导致了制作组根本没有从西宫的角度去考虑事情、看待自身。没有想过说,如果自己是西宫,那么要怎么办。为了让石田自己的故事顺利的进行下去,为了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西宫的个人意志被刻意的忽视了。我不否认确实会有人喜欢上欺凌自己的人,西宫选择原谅石田、喜欢石田都是她的个人自由,但当剧情让西宫一并原谅植野和川井而这两个100%的bitch甚至她们都没有和西宫道歉的时候——整部电影都非常的诡异。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石田来说,故事合情合理了。但对西宫来说呢?这样的发展,是正常的吗?你觉得呢?

    西宫确实是有问题的,她的问题不在于她有听障,而在于她对于自身的自卑。是的,你没有看错,我觉得西宫的听障不是问题。我们总能靠科技手段(助听器、笔谈、手机打字、手语)来解决交流的问题,但我们不可能靠科技手段来解决一个人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问题。但是,制作组专注的去解决石田的问题,而避开了对西宫自身问题的解答。

    石田的问题是什么?自我封闭(但不是自闭症)、愧疚、自杀心理。这些问题在电影内被很好的解决了——以西宫成为大型道具人的方式。一些观众看到石田的问题被解决了,就觉得这电影很好,而忽视了从头到尾受伤最深的西宫。我觉得这种忽视或者说漠视是非常伤人的。

    如果声之形打算好好讨论欺凌和听障题材,对于西宫的心态开解是必须的。但是成片里是怎样的呢?成片里,西宫的想法几乎没有任何描述。她的声音不被听见。欺凌者们得到了救赎,西宫原谅了所有人,而没有人来体谅她。这种剧情设置,让我非常的愤怒。我没有看见电影里有哪个片段,描述了西宫“拥抱世界,泪流满面”。 “拥抱世界,泪流满面”的只有石田将也和被这电影感动了却没有发现电影有问题的观众们。没有西宫硝子。

    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被屠的人呢?西宫呢?现实生活里被欺负的人呢?如果你就是被欺负的人,你看到声之形里面欺凌者的嘴脸、看到声之形里面欺凌者随随便便的就被原谅了、看到你自己成为了石田、植野、川井所屠的人,你会开心吗?你会释然吗?你会觉得这是好电影吗?

    我不会。

    说实话,所谓的接纳自己,尤其是遇上不幸的人如何接纳自己,是非常难拍的题材。京都动画没有魄力去认真的做这样的电影。京都动画选择了用欺凌和听障题材去包装一个少男少女的青春校园电影。令人失望,而且令人不齿。

    京都动画选了这些题材做动画电影,然后交出了声之形这样恶心的答卷。

    我不会说京都动画消费欺凌和听障题材,但京都动画蹭了欺凌和听障题材的好处——这事显而易见。当一些观众给声之形洗地说“这不是讲述欺凌和听障的电影,是讲述沟通交流主题的电影”时,我只能说这是真的不要脸。

    我们看到声之形这样的宣传,第一反应肯定是觉得这部电影要严肃的去讨论欺凌、讨论如何对待听障者等等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但声之形没有。声之形拿着欺凌题材和听障题材,去拍了一个少男少女的青春成长故事,甚至带了一点三角恋要素——这完全不对。

    如果、如果你要如使用一个题材来写自己的故事,你当然而且你必须要对这个题材有所尊重,不是吗?你要用欺凌题材、你要用听障题材,那你就得尊重题材。尊重是什么?尊重是不淡化欺凌造成的影响,因为现实生活里真的有被欺负的人!尊重也是不忽视听障角色本人的痛苦,因为现实生活里真的有听障者!你不尊重你用的题材,你会伤害到现实里的人!这就是原因!

    声之形真正要做的事情,石田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告诉西宫硝子,她可以接纳自己。

    是告诉西宫硝子,她没有做错事情。

    是告诉西宫硝子,如果像她这样的一个人,努力、诚恳、认真、包容、不伤害他人,这个人就是100%的好人。

    是告诉西宫硝子,不要为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对真正的朋友和家人来说,听障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障碍。

    是告诉西宫硝子,她有很好的家人和朋友,她有奶奶,有妈妈,有妹妹结弦,有朋友佐原美和子,还有朋友石田将也。

    是告诉西宫硝子,她应该从内心真正的喜欢上自己。

    不是在电影里暗示西宫硝子是个麻烦、所有的事情都是她的错。

    在S1和坛友们交流的时候,有位坛友说了这样的话:“老实说把残障人当成正常人对待本来就是不正确的,不管是残障的本人还是周围的人都应该认识到残障就不是正常人这件事,要不然大家都会很痛苦”。这话挺不动听的,但说得很对。接受自己的不同,而不是强行去做客观上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淡化欺凌的影响绝不是正确的做法。

    从加害者角度出发的电影,绝对不会是反欺凌的电影。


    PART3.制作组的态度

    声之形里,有一段剧情是植野直花把西宫硝子拽上了摩天轮,对西宫进行了语言暴力。而这一段剧情,能很明显的向我们展示声之形制作组的态度。

    问题是:“当成正常人对待”和“像正常人一样对待”的区别是什么?

    身体缺陷是一种客观的情况,因为缺陷,会有做不到或者要做到也很难的事情。比如说,腿脚不便的人,难以和健全者一样健步如飞。把腿脚不便者当成正常人对待,就是会要求他以和普通人一样的步速行走甚至跑步,这当然是强人所难了。

    在声之形里,植野在摩天轮上和西宫的对话就是这么个情况。西宫的听障是客观存在的情况,而西宫戴上助听器不意味着一定能听见、听清植野在说什么。植野所谓的“把西宫当成正常人对待”,就是觉得只要自己好好说,西宫就一定能明白她的意思——这当然是傲慢。

    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健全者的傲慢。

    如果植野把西宫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即考虑到西宫自身不便的客观原因,选择和西宫进行笔谈/手机打字,我想这才算得上是一场相对的交流。但当西宫向植野递过笔记本,希望和植野进行相对平等的交流时,植野拒绝了。我的心也随着植野的拒绝而沉甸甸的坠落下去了。

    问题是,从导演的访谈里看,导演自己都没有分清楚“当成正常人对待”和“像正常人一样对待”,所以导演才会说、自己制作声之形时平等的对待了西宫;所以导演才会说、植野是最为平等的对待西宫的人——这完全是错的。令人不安的是,导演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连带着一些观众也混淆了这点,或者说他们从来都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看了声之形之后也完全没有学习到。精雕细琢而是非观有问题的作品比起粗制滥造的垃圾作品有时候更为可恨。因为后者的粗制滥造,观众更容易看出问题;而前者的精雕细琢——总有人会被吸进画面里,而忽略了作品内容上的巨大问题。也许就是这一点,使得很多观众没有意识到声之形对于受过欺凌的观众、对于是听障者的观众来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连制作组都是这种态度,声之形怎么可能是一部传达要友善对待听障者的电影?声之形怎么可能传达出要友善对待听障者、不要欺凌自己的同学玩伴这样正面积极的意义?不可能的。

    第一部分我举了很多助听器相关的技术问题,而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虽然制作组和原作者大今良时对于听障者有接触、对于助听器进行了调查,但完全没有深入。因为没有深入,才会出现这种细究起来完全说不通的技术错误。有些观众还很喜欢拿大今良时对听障者描写细致入微来说事,但让我们看看大今良时的维基词条:

    【家族构成为母亲、一个姊姊和一个哥哥。母亲从事手语通译的工作,其连载的漫画《声之形》中手语的描写则是由她的母亲协助取材,姊姊则担任她的助理。】

    这段词条揭示了什么呢?揭示了大今良时本人并非从事和听障者接触的相关职业。有一个从事手语翻译职业的母亲是很方便的,你可以在作品里加上很多母亲转述的细节,而自己不必很深入的去接触自己要描绘的群体。也就是说,能唬人,但遇到了解内情的人就暴露了。大今良时本人肯定接触过听障者,但这种接触有没有像她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的那么深入,就要打个问号。

    不管大今良时如何,声之形制作组没有下足够功夫这点,我是看得很明白了。

    而制作组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声之形在日本上映的第一周,没有配字幕。

    是的,一部使用了听障题材、用听障者作为女主角的电影,第一周,没有配字幕。

    第二周配了字幕,但只有每天一场,固定同一时间。

    在豆瓣的观后感评论页面里,真的有人觉得这样没有问题。对方辩解的论点是,日本电影院的日语片基本都不配字幕。这确实是事实。但是,日方制作组在宣传声之形的时候,特别提示配有字幕场。然而在推特上,我们却能看到听障观众倾诉自己坐在影院里之后发现没有字幕,只得失望而回的不快经历。这样一部备受听障群体关注的电影,在宣传片中就放入了手语场面的电影,本应该比其他电影更有责任考虑到观众的构成,考虑到听障观众的情况。

    给一部电影多设置一些字幕场,绝不会让制作组付出难以承受的商业代价。这种情况下,声之形第一周没有设字幕场的原因只有一个——制作组觉得听障观众是不需要字幕的。制作组觉得第一周来看声之形的听障观众是不用被纳入考虑的。而声之形第二周只设了每天一场的字幕场的原因同样只有一个——制作组觉得听障观众只需要每天一场、固定时间的字幕场。而如果这固定时间的字幕场和听障观众的行程发生了冲突、导致一整周都无法来电影院观看的话,也是完全不要紧的事情。

    这不是来自健全者的傲慢,什么才是?

    告诉我,如果这不是傲慢,什么才是?

    虚伪至极。

    一部以听障者为主角的听障题材的电影上映第一周完全没有配字幕——真是个绝佳的笑话,和“学会手语并不代表赎罪喔”+“笨蛋(手语比划)”一样好笑呢。

    再插一个对比吧。有部电影叫the little death,中译名是爱的那些性事。里面有一个角色,是听障女性,她出场的时候,画面没有声音。然后她戴上了耳挂式的助听器,画面开始有声音。之后她调大助听器的音量,画面的声音也随之变大,变到普通音量的1.5倍左右,是会让电影观众感到轻微不适的音量。而我自己戴耳挂式助听器时也确实需要把声音调大得比让我舒适的音量更大一点,否则听不清楚。这很真实。the little death用画面和声音向观众展现了听障者的感受,而且难得的是它做得非常自然。

    而这就是声之形所缺乏的东西。


    PART4.题外话

    打了这么多字已经很累了。不过还有些话想说出来。

    我觉得电影对于社会是有责任的。尤其如果电影使用了敏感题材,那么有责任要好好对待这些题材,也要考虑敏感题材上映之后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可惜在声之形里面我没有看出有这种考虑。它原本可以是一部优良的作品,但现在除了画面、分镜、和配乐之外什么都没有。在粪便上堆积再多奶油、做出再漂亮的造型,最后入口的仍然是粪便的味道。这就是声之形。

    从来都不是说,作品只要有画面就好了。如果作品只要有画面就好了,我们只会得到更多的粪作。对于价值观有问题的电影,批评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了让自己能看到更好的作品而做出的努力。我也花了很多精力、打了很多字来证明,声之形制作组没有做够足够的功课。

    我不会说,这电影消费欺凌和听障题材,因为我无法代表全体,觉得声之形很好的听障者,肯定是存在的。但我一定要说,声之形消费了我自己。

    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在乎剧本里出现的硬伤和技术问题吗?因为这些硬伤和技术问题说明了制作组和作者大今良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听障者和我们的生活。

    我和你是一样的人。

    是的,我有听障,我成绩很差,我曾经自残、也曾想过用自杀解决问题。

    但我仍然和你是一样的人。

    我看这部电影,我希望人们能了解自己的生活。

    但这电影没有做到。

    对西宫的刻画集中在了她的特殊性上,而不是她和你我一样的地方。

    无论有没有听障,无论受没受过欺凌,被伤害时,我们都会痛。

    声之形对西宫特殊性的刻画,在我看来是暗示西宫很麻烦。

    是的,我是比你特殊一点。但给周围的人造成麻烦,从来都不是我的主观意愿。

    我的痛苦,是真实的痛苦。我的痛苦,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

    我曾经流过的眼泪都是真的,即使这些眼泪不会变成珍珠。

    但是在声之形里我看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自己的痛苦被当成青春片的调味料。

    我很生气。我又哭了。

    纯然是被气哭的。

    “ 他们怎么能这么做呢!怎么能呢?这样是错的,绝对是错的。”

    即使我的表达能力还没好到能让所有的人都理解这件事情,我仍然知道京都这样做是错的!

    声之形制作组这样做是错的!

    返厂保修的东西不再是新的。破碎的心被粘起来以后也是有裂痕的。

    大今良时、山田尚子、声之形制作组、京都动画,他们没有权力这么做。

    三个月内不断的有人在豆瓣的评论底下回复,其中有一些真的搞到我心情很差。比如说认为我是“残疾人傲慢”的,再比如说坚持认为声之形人物就是反映现实的。但一想到朋友鼓励我说要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还是坚持下去了。也要谢谢我的朋友们在长达三个月内的时间里不断听我抱怨今天又遇上了什么样的奇形种。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对他人来说的异类。

    没有人是真正的健全者,无论是先天发育不良,还是后天遭遇灾祸,都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一个更包容的世界,对于自己的意义就是,如果哪天自己遇上了不幸,不会被歧视。近视其实也是不健全,以前戴眼镜的人还会被嘲笑是四眼,近年来这种嘲笑很少见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对我来说,我更希望声之形去展现西宫和你我一样的地方,而不是异处。

    对人类来说,相同的地方总该比不同的地方更重要。

    可惜它没有。


    PART5.拓展阅读

    1. http://www.anitama.cn/article/8ed871d3761bf02f;作者谢枫华。

    该文章内容是日本声之形上映时的字幕版本排片情况,以及听障人士对声之形的意见。意见主要集中在声之形的字幕版本提供和放映问题上面。意见通过推特发表,文章作者进行了翻译。想知道日本听障人士怎么看声之形的,可以点进去看看。

    这里摘抄几段:

    佐佐木自己身为一位听力残疾人,在电视上最初看到《声之形》的广告的时候,甚至连那是什么东西的广告都看不出来,直到最后画面上出现电影的标题,她才知道“啊,这是《声之形》的广告”。由于广告没有字幕,广告里讲的是什么,佐佐木也完全无从知晓,只能看懂最后女主角西宫硝子用手语打出的一句“谢谢”。由于广告的最后,西宫硝子用手语表达“谢谢”的时候并没有配音,所以很多听力健全人都无法理解手语的含义。这令不少听力健全人深受感动,觉得可以通过自己无法理解手语这种体验,来体会听力残疾人听不到声音的不便之处。这种自作多情的感动,在听力残疾人看来,却十分可笑。佐佐木说,他们残疾人想要的,不是让健全人了解自己听不到声音每天有多不容易,而是和健全人一样便利的生活。就算健全人知道了“哎呀你们过得真不容易呀”,但只停留在这一步的话,就毫无意义。健全人在体验了听力残疾人的苦处之后,将这种体验落实到“保证听不到的人也能获得信息”的行动上,才算有意义。然而这个CM搞得不管是听力残疾人还是健全人谁都看不懂,除了增加不懂的人之外,没有带来任何正面价值。

    2. https://site.douban.com/211330/;译者兔子山。

    这个地址是声之形的周边访谈,内容包括原作者、导演和配音演员对角色们以及作品本身的看法。大家可以点进去看看原作者、导演和配音演员是怎么想的。看看这些人的想法后,再回头体会一下电影的情节是什么样的。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们,看完周边访谈,我觉得更愤怒了。愤怒的同时,倒也理解了为什么声之形会是这样一部剧情拧巴、是非观颠倒的电影。

    同样摘抄几段:

    在山田导演看来,欺凌的描写不应该做得耸人听闻,那终究只是因为登场人物之间的阴差阳错而引发的事情。所以山田导演才说“感觉那是非常天真无邪的东西”,她所注重的是“做成一部观看后令人心情舒畅的电影”。
    本质上这是一部非常温柔的作品。因为患有听觉障碍,因为有暴力场面,所以为了追求娱乐性就将焦点对准这些地方——那不是这部作品的本意。
    ——读原作时,有几个人物让我在想“究竟是怎样的人呢?”“要如何在影像中表现呢?”。比如川井。小学时,她时而参与对硝子和将也的欺凌,时而抨击施以欺凌的同学,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导演您具体是如何理解的呢?
    山田:她关注的东西与周围的人都不同,仅此而已,我觉得她真的是个表里如一的人。小学那时候也是,虽然她说过“事实”,但其实没做过“坏事”。感觉她是那种天生的修女(圣女),有着奇特的审美与反常的不设防,是个纯净透明的人。
    ——不是作品的“创造者”,而是“观察者”“拍摄者”般的视线吗?
    山田:《聲之形》中的角色我全都喜欢。比如喜欢着将也的植野虽然十分笨拙,但不管怎么说,她是用最平等的态度去对待硝子的人……那一点真的非常帅气。

    推荐看完访谈全文。

    3.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76049/ 作者:myarms。

    一位友邻写的声之形分析文章。文章从技术角度上对声之形进行了分析,比如说镜头的运用、剧本逻辑分析、剧情立意分析等等。在对电影的分析上,他十分深入,我个人觉得这篇影评是价值是非常高的,因此1000‰推荐。因为所有的部分都写得不错,难以做摘抄,因此希望各位直接点进链接阅读原文。

    就这样,《声之形观后感——来自健全者的傲慢之作》一文到此结束。为了把方方面面解释清楚,写了一万多字,如果你能耐心的看到这里,我表示很佩服。当然,即使已经写了一万字,肯定还有没有顾及到的方面。如果各位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里提出,我会以长微博的形式来回答,因为评论写不下。

    fend,2017/9/8


    欺凌者没有救赎

    谢谢各位对这篇观后感的支持,几个月来我也收到了很多“热心”评论,其中有一些评论我觉得有必要单独拎出来谈论一下。

    不管是豆瓣评论,还是微博评论,都有一类人,先说自己被欺负时是如何的可怜,然后描述自己欺负别人时是怎样的,最后说自己看了声之形觉得被治愈了,认为声之形是好电影。

    我看到这种评论,是真的很想吐的。原来这就是欺凌者的嘴脸,第一次那么直观的认识到。为什么我想吐?来分析一下这些欺凌者说话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是,不管这些人渣被欺负时是如何的悲惨,他们最终都做出过欺凌他人的行为。

    毫不客气的说,当一个人欺负过人,就没有任何资格代表受欺凌者发言了。

    这些欺凌者,这些人渣,同时站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立场上,用自己加害者的身份享受着声之形带来的好处(对自己负罪感的慰藉),然后用自己受害者的身份来洗声之形的扭曲价值观问题——这道德高地站的,只能说真他妈不愧是人渣。

    可悲的是,声之形让这种人渣觉得自己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些人渣们啊,其中有一个,是这样说的。

    “初中时我和我的男生朋友们欺负过一个女生,我给这个女生取了最难听的外号,沿用至今。当时的我为了和群,就和我的男生朋友们一起笑,我觉得那个女生没有理由在意这些,因为我们是‘朋友’,开开玩笑嘛。那时真不觉得有啥,很久以后的后来觉得自己可恶至极。之后我断了和这些男生朋友们的联系,因为机缘和那个女生还有来往,至今我都没能道歉,真的很惭愧,看完电影我真的很愧疚我曾经恬不知耻的成那个女生为我的朋友,下次见面一定要郑重的好好道歉。”

    看起来很动人是不是?

    欺凌者看了声之形,感到愧疚了,要放下屠刀了,要去道歉了。

    人渣说自己觉得很愧疚,为自己没能道歉感到惭愧,然后决定“下次见面一定要郑重的好好道歉”。

    下次见面。

    下次见面一定要郑重的好好道歉。

    这就是欺凌者的态度。

    这些人渣想欺负人就欺负人,想道歉就道歉,决定道歉了还要等“下次见面”,全然不顾自己以前对受害者们做过什么事情,也全然不顾自己的“道歉”会不会对受害者们造成二次伤害。只要自己想,就去做了。不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为了自己的舒服,而去欺负他人;又为了自己的舒服,去向受害者道歉;甚至为了自己的舒服,来我这里给声之形洗地。至于受害者本人的心情,这种人渣是不会考虑的。 被声之形伤害到了的观众们的心情,这种人渣也不会考虑的。他们眼里只有自己。

    有些人终其一辈子都不会做出欺负他人这种事情。

    我们过于看重所谓的“浪子回头”,所谓的“罪人赎罪”,却没有看到,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的人们,比回头的浪子要伟大得多。坚持不欺负他人的人们,比为自己欺负过人而感到愧疚的人渣们要伟大得多。

    声之形让这些人渣觉得自己被救赎了,觉得自己可以去向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了,觉得自己可以拥抱世界泪流满面了,觉得自己可以被理解了,觉得自己可以被原谅了——这是错的,也是错觉。

    欺凌者不存在救赎。

    声之形为什么可恶?因为声之形向欺凌者贩卖赎罪券。

    欺凌者的赎罪券,等价于一声之形的电影票。

    fend,2017/9/24

     4 ) 《声之形》中盛开的烟花是我见过最美的。

    x2017年的夏天《声之形》要在国内上映了,这有点意外却又意料之中。

    相信是《你的名字。》的成功给了《声之形》来到国内的机会,而这部电影也确是不负期待的佳作,“不浪费一处细节”的讲述了一个动情的故事,而其中烟花升起的那一幕想必一定会成为2017年这个夏天最美的镜头。

    《声之形》的制作是日本顶级。

    《声之形》是多元日本动画电影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是龙珠、火影、柯南一样的常规剧场版;也区别于宫崎骏、新海诚、细田守更重电影造诣;《声之形》的出现更像是一次实验,用上了制作方京都动画全部技艺。

    火影忍者、柯南、多啦A梦

    细田守、宫崎骏、新海诚

    京都动画,在二次元届昵称“京阿尼”,是一家以动画的企划、制作以及相关技术指导为主营的日本公司,其在日本动画界的地位,丝毫不输吉卜力。

    与大多动画公司集中在东京不同,京都动画的总部设置在关西的京都,整体的风格都颇有京都品格,自1981年创立开始已经是家30多年的老字号了。

    (《lucky star》中出现的京都动画公司)

    京都动画的创办人八田阳子曾在手冢治虫工作室担任动画上色工作,这也让这家工作从一开始就具备“技术”基因。在1981年公司成立后,京都动画承包了许多动画的作画,背景,摄影等技术工作,因为制作上的精良,京都在业内具有极佳的口碑。

    (06年《凉宫春日的忧郁》因乱序播出轰动一时)

    自2003年京都动画正式开始独立制作动画作品,截止2017年7月共制作了25部电视动画,10部动画电影,包括《全金属狂潮》、《Clannad》、《冰菓》等知名作品,可以说每部作品都轰动二次元。

    与大部分动画公司不同,京都始终坚持“作坊”式制作,演出,作画,完稿,背景,摄影等技术工作不使用外包,全部独立制作,而这也就保证了其在动画作品上的一如既往的上乘品质,保证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是京阿尼”的作品。

    (《Clannad》中汐哭泣的作画细致入微)

    (《凉宫春日的消失》中对于背景光的运用)

    (《声之形》中即便是稻穗的飘动也要做到极致)

    《声之形》继承了京都所有的优良制作,又因为是独立的电影作品,此次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而京都动画的特点,画面只能用漂亮来形容,无论是线条、透视、人的比例、面部表情还是光线的真实感,细节上的表现都是超一流。

    而《声之形》本身值得被京都动画选择。

    《声之形》由大今良时创作,全七卷,虽然曾入选2008年第80回“周刊少年Magazine新人漫画奖”,但作品因为涉及“听障”与“校园欺凌”两大争议话题,入选后一直都处于暂缓刊载,最终还是经过内部讨论以及和全日本聋哑联盟协商,才起死回生,终于在2013年开始连载。

    《声之形》从主人公石田将也的视角出发,讲述小学时期患有听力障碍的西宫硝子转校而来,而随着“正常人”与“听障者”之间多种生活习惯矛盾的升级,带有“不合理的正义感”的石田将也开始了对西宫的欺凌,孩子情绪变化的转化可谓非常写实,对人性的把握也是非常精准。

    而故事最有精彩的变化是,石田将也自己也开始遭到同学的排斥,这一直伴随到直至高中,以至他从一个活泼的“孩子王”变成了一个孤僻的“社恐青年”,直到他和西宫硝子的再会,过去的愧疚和想要沟通的真心促使他们开启了新的故事……

    连载的磕绊注定了《声之形》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在精致画面背后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人性的沉重,险些让其因为或许不适合少年阅读而被腰斩。但诚如作品要表达的,即便是耳朵无法听到,想要说的话终究还是会被传达到内心深处。

    《声之形》与京都动画的组合是非常般配的。

    京阿尼的精致的技术最适合描绘日常下的忧伤,《Clannad》、《凉宫春日的忧郁》、《冰菓》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声之形》的故事因为“声”的缺失,非常需要通过动画来进行表达。

    (一个画面就可以表现出“咚”的声音)

    此次指导《声之形》的导演是山田尚子,京阿尼唯一的女导演,她之前的作品《轻音少女》和《玉子市场》都是近年来的佳作,而在《声之形》之前京都动画电影版的票房纪录也是由她的《轻音少女电影版》所创造,直到《声之形》在2016年以20亿日元的票房纪录成功实现自我突破。

    (全主创合影,第一排右一位山田尚子)

    (山田尚子最出名的《轻音少女》)

    在山田尚子之前的采访中她多次表示,希望把《声之形》做成一部描绘人的心灵、情感和善良的作品。

    因为电影版时间有限,山田尚子对《声之形》做了许多删改,而与大今良时所不同,山田尚子让人物和故事都更柔和,每个角色即便有着缺点但也都会有各自可爱之处。比起描写人性残忍的一面,“刻画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的心灵”才是这部电影要追求的。

    这类通过色彩、震动和画面来表达“人们想要交流心情”的场景在《声之形》中时常可见。

    山田尚子在电影中增加了许多花的镜头,这些花都有各自的花语来表达此时主人公的情感。导演希望能通过插入花朵这种美丽无常的事物,让人物生活的世界可以传达多样的信息;而对于不了解花语的人也可以通过分镜中花的色彩来感知到某些信息。

    票房证明了《声之形》在改编在制作上都是成功的,即便2016年有《你的名字。》声誉在先,《声之形》依旧好评不断。甚至新海诚也在推特上称赞这部作品完成度之高。

    而《声之形》讲的是爱情还是友情呢?

    在原作里《声之形》更多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男女主以及身边朋友的变化是主线,所以普遍认为这还是一部讲友情的漫画。但电影版的改编里山田尚子则显得很“含糊”,西宫和石田的再回如果没有过往横亘中间,其实更像少女漫画的走向,经常会被甜到。

    而与女主鲜明对比的黑长直植野直花的许多行为模式,其实细细推敲起来,或许有着些“懵懂”的嫉妒在里面,毕竟她和男主其实比女主更似青梅竹马。

    不过诚如爱情其实也不过是成长时间里的一段经历,《声之形》比起说爱情和友情,也许还是用描写成长更为贴切。年轻时总会有那么一群朋友,有过矛盾,却也一起去过游乐场,想起来空气里都会带着些酸酸的味道。

    《声之形》上映后也有一些评论认为京都动画太过于美化后面的爱情和友情,让原本的“沉重”变得像是“过家家”。但想想这就是京阿尼啊,动画的世界里希望人们最后能看到更多善良的事情。

    在《声之形》中最美的场景一定是烟花盛开。

    为免剧透,烟花一段只说场景的使用,在这里烟花绽放成为独有的背景音效,配以晕眩的画面特效,京都特有的局部拍摄,不拍女主的全身也不拍女主的正脸,都强化出了戏剧冲突存在的氛围。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女主的安静,因为“听障”和烟花的声音,画面创造出了女主身边的绝对安静的气氛。

    这不得不说,京阿尼太厉害了!

    而烟花一处也是整部电影最“沉重”的部分,具体到底用如此精彩的动画电影的技艺制作出的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又能把你感染到何种程度,还是待你看过全片后细细品味吧。

    (备注:部分gif来自网络搜索,感谢制图作者)


    微信关注公众号:拒绝胡萝卜

     5 ) 拿什么拯救你,声之形?

    第一次站出来为喜欢的电影发声,豆瓣上打分这么低真的是。。。emmmm虽说人与人本就无法相互理解。以下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首先电影院放的删减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情这是事实。像是小学时班级里的同学如何从一开始好奇热情变成最后冷漠孤立硝子(这里几个事件的转变相当现实),硝子转学前和将也打了一架(也是硝子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情感,她并非圣母,这点后面再说),去游乐园的时候植野脸上的叉一度消失之后又加上(这里有一段植野的自白),小学时岛田长大后的戏份全删了,还有将也出事后硝子妈妈和妹妹下跪道歉等等。但即使没有这些,我最多是觉得剧情有些跳脱,人物情感发展过快,但看到最后依然非常触动,这也是我给电影好评的原因。 本片的主角是将也,所以有人说这是从加害者角度写的电影,或许的确如此吧,毕竟主线就是将也的成长和自我救赎。但把主线归结为“我小时候欺负了一个女孩子长大后她喜欢上了我”的人真的不知道在看点什么。且不说男女主的感情发展在电影里根本不是重点,就说中间过程男主经历的欺凌和心理上的转变(自我封闭、社交恐惧、自厌自杀)你都看不到?是,他是罪有应得,但这不恰恰是教育意义所在吗,欺人者必为人所欺。我觉得这个片子放给小孩子看完全没问题,要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就是让那些本来就会欺负人的孩子转变为隐性推手。就像全片里人设最苍白的川井,从头婊到尾,到最后那个强行HE的确硬伤。红毛似乎是电影版砍了剧情,所以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但其他人都刻画得相当真实。 再来说说女主硝子。硝子似乎遇到事情一直都把错往自己身上揽,包括后来还原谅了男主,有人觉得这不可能,根本是为了情节强行圣母。还有那些代入说绝对不会原谅欺负自己的人,你们的前提就跟硝子不一样好么。硝子除了温柔,还是个极度自卑,甚至自厌到想自杀的人。她一直觉得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父母因为她的病而离婚了,妹妹因为照看她不去上学,包括从小身为残疾人给周围添的麻烦(这不是她的错,但客观事实还是存在的),所以她才会一直道歉。删掉的跟男主打架的那一段里有她的自白:“即使..如此..也要努力...”说明她并非感受不到,只是一直在勉强自己,把对外的愤怒转化为对自身的进一步厌恶。包括长大后的自杀情节,有人可能觉得突兀,不过个人以为情感铺垫蛮充分了。作为一个自厌到极点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倒是相当能理解女主。大抵就是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丑陋,像我这种废物为什么还活着,还在给人添麻烦,这种感觉吧。所以我很高兴看到女主的成长,她一直以来都仅仅是在说对不起,在自杀事件过后才开始真正直面那些曾经的人和事。 我喜欢声之形,是因为它在经历过如此苦涩的现实以后还能给人以希望,即使这希望如此渺茫,即使达成条件如此艰难,终究是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通过努力而自救,而成长,男女主都是如此,这就足以给人留一点念想了。

    还有关于跟你的名字的比较,应该算是宣传的锅吧,毕竟打出了超越君名的噱头(来源估计是那个“最佳动画奖”)。但其实两部片子的方向本身就不同,立意也不同,无从比起。一定要说的话,声之形大概更沉重一点吧。 最后说一句,世界上有很多声音无法传达到的事,人与人也永远无法相互理解。两个人最多能达到想法相近,要说能完全理解什么的那就是扯淡,我至今坚持这一点。

     6 ) 温柔正确的人总是难以生存,因为这个世界既不温柔也不正确。但是这依旧不能阻止温柔的人继续温柔,正确的人继续正确。

    首先,这只能称得上个人的观后感,基本上就是在剧透,而且是漫画和电影在对比着剧透,如果真的不愿意被剧透想单纯享受这部电影作品的人,就真的没有必要打开了。 《声之形》是一部漫改电影,原作漫画一共62话,这次电影的时长是127分钟。那么来计算一下,将这个时间按照TV动画来划分,大概就是6话左右的进度。由于原作漫画每一话篇幅在20页左右,那么一般情况下,动画1集的内容差不多可以是漫画里3到4话的左右的进度。即使再加删减,用动画1集的进度相当于漫画5话。这样计算起码也需要12集动画的进度也就是说需要4个小时才够。所以如何删减修改掉原作一半的部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声之形》 的漫画讲述的是男主角石田将也在小学邂逅了一个天生听力有障碍的女主角西宫硝子,将也对于这个突然转学的不会说话的女孩子充满了排斥,然后开始欺负她。最终导致硝子转学,而将也他也从欺负别人的人变成了被欺负的人。5年之后,一心想要为自己赎罪的将也学了手语,然后与硝子再次相遇的故事。是的,如果要给这部作品做一个定位。并不能完全说这是一部爱情片,因为这里面其实还是有着爱情元素的。但是作品的重点主要是想向人们传达,人之间应该要通过交流来相互理解的故事。山田监督之前就说,她会把原作里面一些看了会让人觉得非常压抑的情节全部删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可以删减那么多部分的内容了。 原作漫画一大半以上的内容就是一群神经病在相互伤害。电影在叙事上,删减掉了原作大部分的撕逼内容。即使保留了一些争吵的场景,也几乎只是一带而过,节奏很快。为什么男主角要去欺负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女孩子?这怎么想都只能得出他是个坏心眼的熊孩子这个结论。但是,从另外一个视觉来审视这件事。因为硝子听觉有障碍,所以导致她说话的时候声音非常奇怪。上课朗读课文的时候,她奇怪的声音成为别人嘲笑她的笑柄。歌唱比赛的失败也全部归罪于硝子执着于参加比赛的原因(虽然事实确实是这样)久而久之,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王自然会把气撒到硝子的身上,然后将也对硝子的欺凌也就开始了…… 天道轮回,害人终害己,由于将也过分的行为,他渐渐也从一个欺凌者变成了一个被欺凌者。当年和他玩得好的朋友,现在也成为了欺负他的人。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一些误会,将也看到硝子在擦他的桌子,却因为硝子话说不清楚的原因莫名其妙发起人来疯去打一个女孩子。而硝子终于也愤怒到极点和将也厮打起来,漫画里面硝子真的是被打得很惨。这一段厮打电影做了非常多的删减,因为这是一个无论谁看了都会愤怒的场景。可是之后将也才知道,其实硝子是在给被欺凌的他擦桌子(桌子上面的内容大概就是一些,你这个欺负人的坏小孩快去死)这类。我一直觉得这一段一定需要保留下来,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显现出人性的善良和丑恶的区别。但是,山田监督或许认为这种温柔和善良给硝子带来的是更多的伤害,故而把将也和哨子扭打的那段内容也有所删减。但是如果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会好奇将也为什么会突然对硝子的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自责的深化,误解的落差,如果缺少了这种具有冲击性的事实,哪怕这是让人看完之后也会不悦的部分,它也是应该被保留下来的,平淡的叙事结构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冲击,那么印象一定也不会更加深刻。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男主角打算存一笔钱然后就想自杀来赎罪的事情被妈妈知道了。原作中妈妈是非常生气非常悲伤烧掉这笔钱然后告诉将也,你就拼命去赚钱吧,反正不赚到XXX钱你就不算是完成任务,没有完成任务你就不能死,然后一个不小心把钱给“处理掉”了 。“自杀”这个词在这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事件。如果通过这种笑一笑就过了幽默的方式来缓解这个紧张的气氛,那么或许大家关注的重点就会从自杀转移到其他地方。 关于删减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制作电影的部分,植野和佐原吵架的那部分,真柴揍了将也的部分……是的,凡是在漫画里的撕逼场景大部分都被和谐了。因为这些互相伤害本身就莫名其妙,当时漫画看到40多话的时候我简直也是看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他们要互相伤害?这样做对他们自身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真的实在完全感受不了。电影当中,植野和硝子妈妈打架的那里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也是因为剧情所迫,看了PV的人都知道硝子跳楼的那个场景,其实最后她阴差阳错被将也救了,但是将也却一不小心掉到河里昏迷不醒。所以植野打硝子,然后硝子的妈妈和植野打架的那一段就顺理成章保留了下来。 说到关于硝子的自杀,我想或许一些没看过原作的人会有一些困惑。将也明明就已经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了,然后和大家好不容易又融入了一个圈子里面,为什么这种时候要选择自杀这种方式?这难道不是很奇怪么。其实漫画我看了好几遍,要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也很难。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忍耐能力到达极限。说到校园欺凌,我也算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凡是在小时候遭遇过这种事情的人,一般朝3种方向发展。第一种,仇恨世界,想报复那些所有欺负过自己的人,然后逐渐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第二种,因为有过被欺负的经历,他们深深知道这种痛苦,所以哪怕自己被伤得遍体鳞伤,也坚决不会去伤害身边的任何人。第三种,因为受到欺负的经历,对身边的人和事永远都是持着悲伤的态度。他们不相信任何感情,他们不乐观,人情世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对与错,以及和我有关或者和我无关的认知。很明显,硝子就是属于第二种人。她因为自己有着深刻的被欺负的经历,她不想伤害任何人,有些人觉得她是不是有一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当年欺负到自己想自杀的男生。其实答案真的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西宫硝子,她是一个善良到不能再善良的好女孩。她因为从小听觉有障碍不说话,她的妹妹,妈妈,外婆被别人也当做排挤的异类,她无奈。将也因为自己的事情和身边的朋友又发生了矛盾,她自责。再加上外婆的去世,身边少了一个理解自己的至亲,她难过。此时我又想起了春物里面静老师的那句“温柔正确的人总是难以生存,因为这个世界既不温柔,也不正确”。就如同压垮骆驼最后的一根稻草,即使妹妹拍了那么多关于死亡的相片千方百计想阻止姐姐自杀,还是失败了。因为她似乎已经失去了自己还能活下去的动力,而这个时候,将也拯救了她。这个拯救不只是救了硝子的命,更是拯救了她的心。我希望你活着,我想要你活着,你活着我就会开心,你开心我也会开心。所以,请继续这样坚强地笑着活下去。 然后说到关于爱情的元素, 植野给将也表白的那段也删了(没办法,你不是女主角)一开始我也在纳闷,为什么这姑娘就莫名其妙爱上了当年那个欺负他的熊孩子了呢?首先,小时候欺负你的人就是在乎你这种说法,我觉得还是要考虑程度的。结合将也小时候做的那些熊事,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那么,硝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将也的呢,或许就是5年后的那次邂逅吧。也许小时候的硝子单纯只是想和别人做朋友,没有考虑其他太多的因素。但是渐渐发现一个男生为自己做那么多(她完全没有想过关于赎罪的问题),同时因为同样是受到过校园暴力欺负的人。他们就有着相同的视界了。如果我遭遇过你遭遇的那些破事,感受过你不想感受的感受,那么我们的距离是不是能更接近一些?(笑) 然而,关于男主角,我觉得一个不得不谈的人就是他的妈妈。人之初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我一直都不清楚。像求生欲,占有欲,性欲这些属于人本性的东西或许因为立场的不同就会从“善”变成“恶”。说到底,将也小时候为什么是一个熊孩子,难道是因为家教不好么?大错特错!恰恰相反,将也的妈妈也是一个非常善良,有担当的母亲。当知道儿子闯下大祸,把人家几百万的助听器弄坏的时候,二话不说马上取钱赔偿,然后一直赔礼道歉。看着这样一个温柔善良的背影长大的人,难道他的本性是邪恶的么?肯定不是!那么为什么他要那么过分去欺负一个残疾的小姑娘。因为异端,日本整个社会,有一点我一直不能理解,就是一定要保持和大众相同,如果你很特别,你或许就会被盯上。至于被盯上以后会遇到一些什么事情,那就是由你的能力来决定的。很显然,在经历过自己被欺负的经历之后,他理解了之前自己对硝子的所作所为给她带来的伤害,他已经考虑到以死来谢罪,硬要说他是一个大恶之人,这也有点牵强附会。再通过和硝子的再次相遇,他决定要好好赎罪。然而殊不知不知不觉中,他也被硝子所拯救。电影最后的内容不是漫画里,两个人手牵手走向成人礼的会场那样。而是将也放下手,开始认真去倾听他身边每一个,那张本来画着×然后全部消失的面孔的声音。也就是说,他终于从阴霾中走了出来,开始认真去面对生活。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心与心的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温柔正确善良的人或许确实难以生存,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们不温柔不正确不善良的理由,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显得是那样的伟大和崇高。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声音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同时也可以给别人带来伤害。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友善地传递出去,大家一定会迎来相互理解的那一天,这就是山田监督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 作为一部漫改,因为大框架已经被固定,而且作品的地位也是属于比较小众向的。不像原创一样能够突如其来给你来个神转折,所以《声之形》只能算一部还不错的佳作,篇幅的限制始终还是最大的问题,并不能算神作。如果说,把这部作品哪怕是做成一部季番,效果或许都会比剧场版更好一些。整场电影看下来,身边的人都是在笑,煽情的地方也不至于哭得像个泪人。但是不得不说的就是——早见沙织真的太棒了!她的配音的实力,我觉得真的没有可以挑剔的。那让人听着能听懂但是却不太清晰的发音真的已经无限还原了那些有听觉障碍说话的声音。然后不知道为啥面包的存在感太高了,freedom也是非常卖力!不愧是被诚哥安利的蓝人!另外mizuho银行这次估计应该砸了很多钱吧,电影里面名字干脆直接用都不玩neta了。 因为《你的名字》的票房成绩实在太好,所以也有人在担心是否《声之形》的票房是否会受到冲击。其实吧,一部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单用票房来说明。但是票房高的作品并不见得都是优秀的作品,票房低的难道就不可以是好作品了?《玉子爱情故事》的票房也没多高,可是同样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和其他作品对比是难免的,但是情感终究只是主观上的东西,别人觉得好的你可以不一定觉得好,相同,你觉得好的别人也不一定会认同。但是想这些干什么呢?自己喜欢的作品,自己去好好享受就行了。当你的内心已经赞同它的时候,不需要去给身边的人强行安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不要因为本来应该开心的事情,结果闹得各种撕逼的后果,哪样不是得不偿失了么? 最后,愿这个世界的人们能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互相伤害。

     7 ) 小时候捉弄你,长大了用爱来补偿

    其实剧情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将也和他们的伙伴们突然撕逼,原本欺负别人的小霸王变成了被欺负,被孤立的可怜虫,而且连欺负的方式都和欺负别人一样? 硝子突然就转学了!

    将也在自杀前一天见了硝子,他竟然为了她学了手语,也不在有之前小混混的模样了!这是良心发现还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被孤立的孤单,想着寻死,被妈妈哭闹给制止了!

    还有他们之间的相处看得我难受。为了缓和关系,制造相见机会,可结果伤害更大吧!

    硝子的妹妹这个假小子还不错😄!

    结局也是有些狗血!

     8 ) 抱歉,这片子和我的三观实在不合

    近期在国内热映的《声之形》是一部和《你的名字》比肩的现象级动画,不仅拿了一堆奖,还打破了京都动画的票房纪录。

    新海诚还发推文盛赞这部作品:

    “我看了《声之形》试映,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到处都充满了认真细致的构思,画和色彩还有情绪都呈现得很唯美。

    文雅端正的演出是别人想模仿也模仿不来的。还有配音的各位也非常棒,我个人是被入野自由的表演吓到了。我非常喜欢。”

    获新海诚盛赞

    值得在意的是,因为电影涉及霸凌和听障题材,日本文科省决定要向中小学生推广《声之形》,目的是防止校园欺凌与自杀,以及普及对残障人士的理解。

    《声之形》为什么能这么厉害?这得归功于它背后的制作公司——京都动画

    动漫迷们应该都听这么一句话:“京阿尼出品,必属精品”,京阿尼指的就是成立于1981年的京都动画,从干外包工作起步,03年成立京都动画开始独立制作动画。

    几年后凭借一部《凉宫春日的忧郁》名声大噪,现象级的神作一部接一部,从《轻音少女》到《CLANNAD》,即使是不熟悉动漫的观众,可能也对这些作品有所耳闻。

    《轻音少女》

    除了高水准的动画制作,京阿尼最擅长的是制作情感细腻的剧情,这使得京阿尼在校园青春恋爱题材的把控上保持着超高水准。

    《声之形》延续了以往作品的优点,在演出和作画上一如既往地给力,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到位,这使得整部作品看起来唯美浪漫,光是画风就征服了观众。

    画风很美

    抛开牛逼的背景加持不谈,《声之形》的题材也很特殊,女主角是听障人士,并因此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这个设定使《声之形》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关于青春期情感的题材在日剧和日漫中很常见,而欺凌和残疾题材却相对少很多。

    看完之后,仔细想想,盛名之下的《声之形》其实问题很多。

    导演的野心不小,她想在电影里探讨很多问题:听障、校园霸凌、救赎、单亲家庭等等,配合众多关联人物,试图通过强大的制作实力将这些都塞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

    导演想将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却忽视了电影的剧情与立意,这是《声之形》的硬伤所在。

    被欺负的女主硝子

    影片中对欺凌的描写,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日本真实的校园暴力状况。

    一般来说,普通人对霸凌的态度分几个层次,影片一开始呈现的就是这个现状,为了保护祖国稚嫩的花朵们,国内上映时删掉了所有校园暴力的画面。

    男主和女二是霸凌的执行者,他们直接对女主实施了暴力,比如拽下女主的助听器玩游戏,将她用来交流的笔记本扔到水池里,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人都开始排斥女主。

    女三是一个戏份不重的参与者,她表面上看似和善,却在背地里说女主坏话,暗中使坏。

    更多同学都属于旁观者,如大部分普通人一样,对眼前发生的校园暴力漠不关心。

    女主受到排斥,一方面是因为身为听障者,本来她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就比较费力。

    其次,老师想让同学们每天花点时间来学手语,但大部分同学并不想学。

    再加上女主在合唱团的表现拖了大家的后腿。时间一长,女主就成了一个破坏了集体和谐的异类。

    合唱川井使坏

    另一方面,这也和女主的性格有关,身体的残疾让她有很深的自卑感,遇事只会习惯性道歉,把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

    这种过分的善良,男主无法理解,于是就愈发欺凌她。

    这里有我最讨厌的日式电影的套路,女主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把过错归给自己,欺凌者反倒一个个借口十足。

    不管出于什么借口,伤害就是伤害,欺负人还有理了?

    将也看向被孤立的硝子

    既然在普通学校遇到这么多麻烦,为什么女主一开始不去聋哑学校?

    如果身边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不就可以避免欺凌了吗?

    这里得提到女主的妈妈了,女主的妈妈是个性格强悍的母亲,她对女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女儿能通过努力成长为一个正常人。

    让女主去普通小学读书也是妈妈的意思,这种期望基于母亲对女儿的爱。遗憾的是,女主并没有按照她的预想顺利地成长。

    女主确实很努力地想要融入新的学校,但是因为交流障碍和性格懦弱,这种努力并没有让她得到正常人一般的对待,反而遭受欺凌。

    在女主喜欢上男主后,她试图用正常人的方式跟男主表白,不仅被误会反而被说“很怪”。

    男主和女主

    虽然男主是无心的,但是这种不断努力又不断遭受打击的死循环,让她怀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异类,所以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女主都只会责怪自己。

    最终女主得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自己的存在,会让身边的人遭受不幸。

    在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霸凌也许不带有恶意,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那些欺凌者和围观者,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是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残酷而深刻的。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氛围造成的,在这个氛围中没有人是无罪的,每个人都是校园暴力的参与者。

    当男主自己变成被霸凌者时,他才发现自己对女主犯下了多么深重的罪孽。

    这个在世界上找不到容身之处的少年,愿意去试着弥补以前的错,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

    导演也回馈了这种勇气,男主在赎罪以及自我救赎之路中,渐渐接纳了自己。

    然而,影片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男主的问题解决了,但相对更严重的女主的问题却被搁置了。

    女主的根本问题在于听障导致的严重自卑感,所以她才会说“我不喜欢我自己。”

    电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男主对女主说他需要她,给了女主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但是这种依附于他人需要的生存意义,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如果未来男主不再需要女主了,怎么办?难道女主的价值就是被某人需要吗?

    我们不难看出,女主具备许多优点,温柔诚恳,努力聪慧。

    为什么从头到尾都没有人告诉女主,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她是个好孩子,她应该从内心真正地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作为重要存在的女主角,这个角色塑造是失败的,她的存在变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道具。

    当男主需要找到机会再和女主联系上时,他就在手语班遇到了女主。当男主需要完成赎罪时,故事就安排女主自杀来让他拯救。

    西宫自杀

    影片对女主的内心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使得观众对女主的印象只停留在温柔和可怜。作为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她的挣扎和突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设置这样一个没有个人意志的女主角助推男主角的自我救赎,其实是对“救赎”的一种误解。

    电影《瑞士军刀男》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男主汉克自幼丧母,性格孤僻,甚至被父亲当成弱智。

    不被社会接纳的汉克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在自杀时遇见了一具会放屁会说话的尸体。

    在尸体的帮助下他来到了一座海上孤岛,和尸体在孤岛上搭建了他们的小世界。

    荒诞的情节暗示观众,尸体其实是汉克自我分裂出的内心镜像,他对尸体一次次坦露心声,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故事的最后,汉克重新回归人类社会,虽然现实依然残酷,汉克依旧是人们眼中的怪咖,但是他已经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坦然面对众人的嘲讽和质疑,不再受困于外界的束缚。

    《瑞士军刀男》看起来很魔幻,但是它诉说的道理却是真实直白的:能否完成自我救赎,不应该期待别处的力量,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你内心的沸腾。

    回到《声之形》,在一部听障题材的电影中,制作组却没有给这个群体发声的机会,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题材的不尊重。

    《声之形》的结局在画面和BGM的烘托下确实挺催泪的,但是也很莫名其妙。

    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欺凌都是洗不掉的黑点,而且大部分加害者根本没有道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在这种前提下,安排受害者和加害者强行和解,只是导演和制作组一厢情愿的美好罢了。

    男主将也得到女主硝子母亲的原谅

    而从头到尾受伤最深的女主,一直没有任何人体谅她,这种日式浪漫化的和解很多人无法接受和理解。

    尤其是通篇在给欺凌者找借口和理由,试图给欺凌者一个行为正常化的解释,似乎只要理由充足,行为的伤害就可以被原谅?我反手就是一个意大利炮!

    导演在访谈中说,不想把校园暴力做的太过耸人听闻,有意淡化了欺凌的恶果。

    但是电影毕竟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尤其是这样一部面向日本中小学生推广的特殊题材电影,更应该好好考虑电影上映后造成的社会影响。

    如果能展现出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状况,剖析困境形成的原因,并试图给出一些解决方案,可能比一部以 “欺凌”“听障”为噱头的青春娱乐片要有意义得多。

    在面对严肃的社会题材,正视问题比逃避现实来得更为可贵。导演希望把校园暴力做的不那么耸人听闻,却忽视了这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

    电影一旦公映就会产生导向性,正视问题比淡化欺凌更能体现这种意义。

    所以我们反倒是希望《声之形》的气氛能更真实些,毕竟浪漫化校园暴力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电影名为《声之形》,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看到女主角内心声音真正的形状。

     短评

    男主小时候欺负了女主,长成少年后开始自己的救赎,为女主又是学手语又是当暖男,却不知道女主其实一直暗恋着他。——这么一等玛丽苏的剧情,给导演拍得形神散乱寻死觅活简直瞎透了!(谁要看你关于“霸凌”的命题作文啊?专心拍一个主题好吗?!)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当《你的名字》紧张揪心的气氛还笼罩着9月的东京,《声之形》悄然上映了。显然在前者的对比下,它略显平淡,但平淡不等于平凡。与诚哥写意的小说风与之相反,京阿尼一贯的细腻对于神态动作上的刻画太过出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是嘴角微微的颤抖都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今年最棒的两部动画!

    10分钟前
    • 樹海Ryuu
    • 力荐

    最常拍高中生活的動畫公司,最寵溺高中女生的山田尚子──日本還有什麼組合,能比他們更適合作一部告別校園的片子?沒有,肯定沒有。「水手服下的傷痕」正此謂也。

    14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不知道比《君之名》好看到哪里去了

    15分钟前
    • catbaron
    • 力荐

    说这部片子比君の名は好看的...出来还我票钱!

    16分钟前
    • CherryQ
    • 较差

    或许是我老了,真的无法体会这种做作敏感的“残酷青春”。莫名其妙就伤害了孤立了和解了,一点点事情搞得要死要活,归根结底还是太闲了还是没上班。

    20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还行

    你的名字、在这世界的角落、声之形代表了动画的哪三种面向很有意思。而京阿尼的就算再精致再有艺术感,也还是属于宅的。这种艺术感不同于新海诚对大众友好的CG唯美,也不同于在这世界的角落的那种艺术片感觉,而始终带有亚(宅)文化的味道(比如说场景和细节再写实,也还是有一种深层次的fetish味道)

    25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有这个时间我应该去二刷诚哥的……诶。

    26分钟前
    • 冰雪聪明shi
    • 还行

    一锅狗血

    29分钟前
    • 疯狂小炮竹
    • 较差

    可能是太久没看日本电影了 先是何者再是这部 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必要的长 快到结局处的磨磨叽叽洒狗血一言难尽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男主从四五层楼摔下来竟然没半身不遂 忽然就醒了忽然就在大半夜冲到桥上和女主相会了…… 扭曲的故事扭曲的日本人 京阿尼再细腻也救不了这狗血三大盆的剧情

    30分钟前
    • 幼银
    • 还行

    京阿尼“技术+艺术”水准越来越强,可惜故事散发了一股“一朵花”的矫情,缺少京阿尼以往的克制

    35分钟前
    • xxhhcc
    • 还行

    画面细节表现很足,声优演技也够,早见不容易。不懂剧情!莫名其妙就圣母,莫名其妙就撕逼,莫名其妙就跳楼!当看到男主上一秒还昏迷不醒,下一秒就能拔掉所有仪器跑到公园找女主,我彻底崩溃。期待值已经很低了,但还是受不了两个半小时狗血盛宴。唯一亮点永束小胖子很萌。

    37分钟前
    • Cenko
    • 较差

    校园凌霸的主题,特别是骑自行车穿越田野的桥段,还有空坠情结,还挺让人想起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但声优和配乐的表现,却不时让人想到渡边信一郎的Baby Blue。如果人设能稍微写实点的话。片头曲The Who,那个异形借了雷射灯的乐队。女性剧。父亲符号的缺失。(9-19影院2nd)

    3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三星半。相似的灵魂总会彼此看见,这会让他们走的不那么艰难。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伸手不见五指的成长,但也许也曾有一刻会质疑自己讨厌自己,觉得无以为继。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大冒险,但能抬起头生活的一刻已是赢得了与世界的一场战役。不像焰火那样稍纵即逝,你破壳而出的美丽永远留存心底。

    4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格局很小,不过对青少年心理刻画的非常细致,未成年时有些事、有些状态给内心带来的冲击与随之而生的恐惧感是真的很可怕。不足是动画人设还是没能摆脱套路,尤其是几个戏份不多的配角,还是明显感觉人设还是京阿尼的范式,很减分。

    47分钟前
    • 推荐

    不是特别理解这个电影,两星半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小题大作的少年们,粗糙的画面,没有逻辑的剧情,满满的郭敬明式忧伤。之前说诚哥投机取巧……的确还是比这种作品好得多。

    51分钟前
    • 夏小荷
    • 较差

    霸凌主題。男女主角後半有點狗血了。但我最受不了的是強行讓"大家都變好朋友"這點。群戲刻畫有限還硬上大團圓,連假面女川井哭哭做紙鶴都算一份,好恐怖,太一廂情願吧。就不能寫認清有"能"與"不能"? 而男主霸凌受懲罰,認知錯誤想彌補。但一旁附和並火上加油的人就不算? 且反倒受害者要一直檢討自己?

    55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本来看前半段还一度被触动到了,但后半段走向直线下滑啊,高冷耍帅不断闯祸的男主不就是现实中霸道总裁的化身吗,一段纯情的同学之恋竟演变成了一出玛丽苏狗血剧,部分情节竟然还有发展成多角恋的意图和趋势,剧情还拖那么长,唉,罢了罢了...最后,导演是恋腿狂人吗,给这么多腿部特写有何意义?

    6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身為京都的觀眾,打從心底的幸福與感激。想像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想像訊息的傳達與誤遞,由紙本到簡訊,即便各式各樣的形式,它們相同的本質,依然是迂迴、纏繞、曲折,使人步履蹣跚。電影由光點開始,慢慢放大後變成鯉魚的波紋,鯉(こい)與恋(こい),不那麼靈巧,卻像是祝福的一切。

    1小时前
    • Ken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